左庆元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学生学习《矿物岩石学》的现状,提出了在《矿物岩石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师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下传授和接受知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矿物岩石学》 兴趣 愉快教学法 实例应用
《矿物岩石学》是我校地质钻探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工作有很重要的作用。但较多的学生反映《矿物岩石学》不好学,一方面他们认为《矿物岩石学》在理论上要死记的内容较多,显得单调、枯燥、死板,另一方面《矿物岩石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不仅要掌握其理论,而且要会运用理论去识别矿物岩石。自然界中的矿物岩石是千变万化的,多达几千种,从这个角度来讲,《矿物岩石学》是一门很活的课程。如何上好该门课,激发学生学习《矿物岩石学》的兴趣,从而学好这门课,一直是笔者不断探索的问题。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进行摸索、尝试,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生源质量的改变,有针对性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略谈一些教学做法和体会,以便和同行切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职生正值豆蔻年华,思维活跃,爱好广泛,喜欢新奇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要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不怕艰苦,愉快地、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矿物岩石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师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下进行传授和接受知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始于惊讶和疑惑。”悬念、疑问往往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现在的职校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的心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多年来的经验告诉笔者,课堂上老师如果能巧妙地设置悬疑,引起学生的好奇,就能很好地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愉快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矿物岩石学》的教学中,笔者经常设置一些悬念,引导学生听课的情绪,使他们跟着笔者授课的思路,一步一步往前进行,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显著增强。比如,在讲自然元素大类的矿物时,首先通过设问:“为什么世界上的金这么昂贵,并且作为世界货币流通至今,价格还在不断攀升?”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少呗!”“对,物以稀为贵嘛!可是,地球上金的总量其实并不少,总共有48亿吨呢!”“啊?有那么多啊!”同学们纷纷露出惊讶的表情,“既然金在地球中有那么多,我们怎么还说它少、价格还那么昂贵呢?”让学生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好奇,由此拉开了这节课的序幕,学生很快跟随老师的讲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一方面了解了有关金的知识,知道了金之所以昂贵和稀少,并不是金在地球上的总量少,而是其在地壳中的含量太少,人们的开采提炼水平有限造成的,另一方面掌握了肉眼识别金的方法,特别是与相似矿物的区别。下课的铃声在不知不觉中就响起了,同学们还感觉到意犹未尽,下课了仍然围着老师问东问西的。在接下来的第二节课上,围绕着自然金,结合我们河南老君山曾经发现的一块重达近1000g的狗头金(现存于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又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在老君山人们发现了这么大的自然金,自然金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是否还能找到呢?”从而引出新的课题:自然金的成因。带着疑问,同学们听得是津津有味,都说周末要去地质博物馆一睹这块狗头金的真面目,假期有机会也要去老君山看看。
二、注重教学的延伸性,通过回溯历史引入矿物或岩石的学习,提高愉快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不喜欢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作为教师,其必须学会引经据典,提高教学的知识性和延伸性。比如,在讲到硅酸盐矿物类的长石族矿物时,首先讲“和氏璧”。春秋时期,楚地有位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采到一块带有矿石基质的宝石,在那时被称为璞。卞和将璞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均因当时的玉工无力辨别这被矿石包裹着的高品质的宝玉,他先后两次被误认为犯了欺君之罪,而被砍掉两只脚。直到楚武王病逝,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璞在楚山中三天三夜,哭到泪水干涸,继而双眼流血,感动了楚文王,他派高明的玉工,从这块璞中理出了一块晶莹富丽的宝玉,这玉被称为“和氏璧”。公元前283年,楚将和氏璧送给赵国。同年,秦国秦昭王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当时秦强赵弱,赵明知秦王阴谋骗取和氏璧,但又不敢拒绝,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去秦国。蔺相如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揭露了秦王的阴谋,最后将和氏璧完好地带回了赵国,“完璧归赵”、“价值连城”由此而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所获,并琢磨成传国玉玺。自此后和氏璧传国玉玺继传了一百多个皇帝,直至元顺帝倒台,和氏璧从此失传,至今下落不明。
和氏璧究竟有什么成分呢?根据考证就是具有强烈变色的拉长石,属于下面要讲的长石族矿物。通过这种具有历史渊源的典故,引人入胜的开场白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心情愉快地想继续学习下去
三、多种教学模式并用,创设愉快课堂
对于现今的职校学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很难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很容易导致学生学着后面的忘记前面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牢牢记住前面学过的内容并真正地掌握住呢?
1.改变以往一次课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模式,增加视觉教学比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右脑,逐步提高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比如,在讲到外力地质作用时,笔者穿插让同学们看了一段张艺谋拍摄的《三枪拍案惊奇》场景,那令人震撼的外景地是色彩斑斓的丘陵山地,曾让无数观看过这部影片的人们都觉得匪夷所思,大为惊叹,同学们也不例外,纷纷猜测这场景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真的,又在什么地方?怎样形成的?这时笔者便告诉他们,这片丘陵是真的,就在我国西北的甘肃张掖,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问同学们:“丘陵中的红色最有可能是什么引起的?绿色、黄色呢?”同学们很快就答出红色是由于三价铁引起的,当得到笔者肯定的答复后,他们特别兴奋,但对于深浅不同的绿色和黄色就有些犹豫,什么样的答案都有。这时,笔者结合录像,让同学们边看笔者边讲解,很快,同学们就知道了这童话般的丘陵原来是铁离子的功劳,不同价位的铁离子在不同的环境下呈现不同的颜色,并且这种变化和水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一节课在欢快的气氛中很快过去。下课前,笔者又对他们提出了新的问题:“西北地区向来干旱少雨,而铁离子多彩的颜色离不开水,难道这片丘陵所在的区域曾经是湖泊吗?”带着疑问,带着好奇,同学们纷纷期待下次课的来临。
2.改变记忆模式,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趣味性与教育性的和谐统一。《矿物岩石学》这门课中有不少需要同学们记忆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让同学们死记硬背,效果可以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枯燥难记,另一方面很快就会忘记。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多年探索,笔者发现有些内容运用谐音法,即借用语音相近的字词,构成特殊的含义,从而产生幽默效果来进行记忆的方法,效果非常好。例如,在讲到“地壳中的化学元素”这节内容时,需要同学们记住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十种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锰,谐音就可记成“养闺女贴给哪家美,太萌了”,可以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而且记得既快又准。
另外,还可以将一些内容编成顺口溜来加强记忆,强化记忆效果。比如,在讲到摩式硬度计时,笔者把组成摩式硬度计的十种矿物编成一个13字顺口溜:滑石方,萤磷长,石英黄玉刚金刚,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在讲到黄铁矿和黄铜矿两种相似矿物的区别对比时,笔者把这两种矿物的物理特性进行了规整,编成了八句顺口溜:黄铜黄铁似兄弟,金黄浅黄真美丽;条痕色黑皆性脆,金光闪闪多威仪。刀子面前显高低,黄铜屈服铁无异;风化面上露本性,黄铁变褐铜生绿。同学们在老师讲解后,齐声朗读了几遍,很快就把主要内容牢记于心。
3.“寓教于乐”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对于活跃课堂气氛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学生到了第二节课的后程,注意力已经不太集中,如果老师仍是一味讲课,效果往往不是太好,这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适当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比如,“终极密码猜数字”、“明7暗7”、“成语接龙”,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作为一种“惩罚”措施提问课堂上学过的内容,如果答不出来可以让这名学生在黑板上把正确答案抄写一遍或者连读几遍,一方面活跃了气氛,另一方面起到了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的作用。
4.加强现场教学,提高愉快课堂教学效果。《矿物岩石学》属实践性科学,其目的是通过学习要能鉴定矿物岩石,因此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实际,从实践中学习理论。在组织实施教学环节,要因地制宜组织现场教学、现场参观,尽可能加强直观性教学。比如,在讲到黄铁矿和黄铜矿两种矿物怎么用肉眼快速识别时,除了用口诀让同学们把二者的特征记牢,同时,把两种矿物的标本带到课堂上,让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种矿物风化面的颜色有何不同,同学们马上就注意到了黄铜矿风化面是偏绿的颜色,而黄铁矿风化面则是偏褐红的颜色,再结合口诀当中的“风化面上露本性,黄铁变褐铜生绿”,同学们很快就把两种矿物的肉眼鉴定特征记住了。
当这门课进行到最后章节时,还可以把课堂搬到地质博物馆进行,带领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把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加强。比如,在看到透石膏、水晶、方解石石花时,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很快将它们鉴定出来。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到了知识为我所用的乐趣,一个个兴奋异常,学习的热情普遍高涨。
总之,在《矿物岩石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一种自我需求的活动,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兴趣,体验到认识、发现、创设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提高《矿物岩石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