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萍
摘 要: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于1955年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中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指出使用语言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一个普遍现象,概括介绍了言语行为的理论知识、理论的发展过程及言语行为的哲学思想和特点。
关键词: 奥斯汀 言语行为 哲学思想
一、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奥斯汀于1955年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中提出,后经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等人的系统阐释和发展形成的一种语言哲学理论,现已成为当代语言哲学和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体系和语言使用两个方面,首先提出语言使用问题并进行认真研究的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他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不仅首先探讨了语言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研究了其中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说话本身为何就是一种行动。奥斯汀说,只要完成一个言语行为,不管它是一个词、两个词、一句话、一大段话,就是语言活动的一个基本单位。这里的着眼点有了一个转变,不再首先从形式上着眼,而是从内容上着眼,不再把眼光限制在语言活动本身,而是把语言和生活场景合在一起看待:“我们致力阐释的唯一实际现象,归根到底,是整体语言情境的整体语言行为”(J.L.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147)。塞尔把言语行为定义为“语言交流的基本的或最小的单位”。这里需要界说的本来就是“基本单位”。言语的基本单位不仅是从语言内部确定的,而且是在生活场景中确定的。塞尔1969年出版了《言语行为》,这是关于语言行为的最系统著作,使哲学界开始广泛关注这一支研究。1979年出版的《语词和意义: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和1982年出版的《意向性》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力作。
二、言语行为的功能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的语言的行为功能和实践功能是对人们习惯认同的描述和反映的语言功能的突破和超越。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各个时代以来,大多以“事物—思想(或观念)—语言”的模式为主流,即“认为思想或观念反映事物,而语言是思想或观念的外在表达符号或工具,语言的优缺点就在于它们是否准确地表达了思想或观念”。而言语行为理论则认为这种长期居于主流的语言反映功能实际上只是语言行为和实践功能的派生,这就是说语言的行为功能是语言最基本功能,在语言诸功能中处于支配地位,描述和反映等其他诸多功能只是这一功能的派生。奥斯汀最初把语言从功能上划分为“记叙话语”和“行为话语”(或“施事话语”)两大类型,后又把记叙话语并入到“行为话语”中就表明了这一点。言语行为理论的这一观点得到人类学研究的支持,人类学从语言功能原发性和基础意义上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在最初使用中,语言作为人类行为,是连接人类一致行动的纽带。它是一种行动方式,而不是思考的工具。因此,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言的行为功能和实践功能,不能只简单理解为对语言功能的一种新发现,其意义更为重大,将改变人们对语言性质的认识,为语言研究提供新视角。
三、言语行为论体现哲学思想
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的考察注重从语言行为功能角度出发,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往行为,使人们对语言的考察突破了纯语言学的范围而纳入人的行为这个广阔背景中,使现代语言学研究从注重形式结构内部研究走向广阔的人的行为、社会生活实践的大空间,突破形式结构主义封闭的局限。塞尔在发展和完善言语行为理论时,特别发展言语行为与意向性的关系,把对语言的考察与语言的使用者联系起来,认为言语行为的表征能力不是语言本身固有的,而是源于心智的意向性,从而使言语行为深入人类心智力的层面,与人的心灵意识发生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心理主义传统。遵循后期维特根斯坦开创的新语言哲学思路,即把人引入、置于语言哲学的中心,从人的角度审视语言的本质、功能、构成和意义问题。这与早期建立在反心理主义基础上的逻辑主义语言哲学思路截然相反,言语行为理论这一做法展示出自身的开放性,在语言哲学诸理论中是独树一帜的。维特根斯坦开创的“语言游戏论”和“生活形式”论的思路,与维也纳逻辑实证主义的抽象路线直接对立,反对语言的逻辑化和形式化研究思路,强调通过考察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使用,解决和确定语言的意义和功能问题。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语言的使用都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行为和活动,言语行为理论则直接关注日常生活实践中人们说话涉及的行为或通过说话履行或达成的行为。言语行为理论与生活世界具有天然的密切关系,在讨论语言与世界关系的问题上,言语行为理论突出强调语言的行为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特征,把语言视为人类生活形式的一部分,从而真正克服把语言与生活世界分离的观点和做法。对此,国内学者盛晓明评论道,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哲学乃至科学带来了革命性影响,“这一革命与往常观念革命,诸如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等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即言语行为论不是试图构建一个非常识或反常识的理论,而恰恰是返回到某种最日常的观念上”。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点是与20世纪现代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总体气质和基本走向一致的。20世纪西方哲学现代转型、总体气质和基本走向是从抽象思辨回归日常生活世界,意味着人们普遍关心的主题不再是追求超越现实生活和实际世界背后抽象不变本质,而是转变为真正关注人的真实存在方式和在特定文化历史条件下人的具体现实生存状态。
参考文献:
[1]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许国璋.论言有所为[J].语言学译丛,1979(1).
[4]J.L.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147.
[5]SeeMiller,J.Hillis.The Ethics of Reading[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