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翔
摘 要: 基础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探索研究,而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表现出巨大的优势。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思考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往大处说,也就是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的授课自然也要顺应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目标。从事基础教育的广大教师在新课改的倡导下苦苦探索着,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事实上,只有真正立足课堂,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习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因而,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究竟该如何授课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去做。
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是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处于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会让思维更活跃,交流更深入,他们的个性发展也会有更广阔的空间。摒弃所谓的“师道尊严”,平等地和学生交流,和学生一起学习,放手让学生做,相信学生,学生会让你的课堂更出彩。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表现欲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讨论、展示、表达,鼓励学生敢于表现、善于表现,并在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与鼓励。在多变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中,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1]电教媒体的充分利用,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讨论更热烈、学习更主动、思路更开阔,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宋代朱熹的话,精辟地阐明了质疑的好处。学生要具备创新思维品质,质疑水平仅仅满足于辨惑求解,停留在敢于批判上是不够的,要有开拓思维视野,继续探究,努力求新立异的勇气。这就需要有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因素,采用多种途径创设生动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情境,以此促使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一)变个体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环境的不同,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有不同的想法,在探究者的群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一种宝贵的资源。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当前课改的主流,探究式教学非常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学习,通过共同讨论、研究,使每人都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可能产生争论的问题,积极引导他们发挥小组的力量、集体的智慧,并可适当开展小组竞赛,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求知欲。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结论的探究过程,注重理清知识的源头。
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探索过程,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除此以外,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性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效。而学生作为主动探究性学习的主人,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的,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表达、敢质疑,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书本知识领域,丰富和补充课本知识,学生兴趣也会更浓厚。
(一)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只有把学生在学校中习得的知识、行为转化为内能,由已知产生新知,由已能产生新能,将来才能去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2]。广大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为了孩子的终身着想”观念,不仅要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努力教会其学习技能,培养其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学会鼓励、指导。
(二)交流情感,培养品质。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发展。合作探究的过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合作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惑与顿悟,以及愉悦的合作探究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两方面带动他们的学习。
总之,知识经济的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工作在教育前沿的一线教师要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大胆改革,勇于突破,善于创新,以端正的态度、务实的作风、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教学改革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03-05.
[2]崔相录.素质教育指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09.
[3]江泽民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