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波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习作教学也需要进行大手术,特别是对教材文本的处理,还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取舍,用生活视角启动学生的写作思维,认真调整写作要求,实现文本、生本思维的对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习作教学 教材 调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85
习作教学存在诸多现实问题,教师用力不少,学生依然找不到切入角度。究其原因,教师对文本教材缺少割腕断臂的勇气,指导难以发挥作用,学生写作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对文本教材进行适当调整,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接轨,让学生在自然感知中写作。
一、设计写作情境,启动学生写作思维
教材文本带有普遍性,设置的生活场景,未必是学生经历过的,学生自然难以引起共鸣,写出的文字没有情感因素渗透,这样的写作训练不能触动学生的灵魂。写作训练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因此,教师要注意调整教材文本设计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摸底,针对学生的感知点设置写作情境。这样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为顺利开展写作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习作内容设计的生活情境是一处自然景观,可以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可以是身边的景物。教师刚刚布置完写作任务,学生就开始嘟囔了:“老师,我没有去过著名景点,身边没什么景物,不知道怎么写。”“老师,我去过景点,可都忘记了,写什么啊?”教师随即打开窗户:“大家来看窗外的校园吧,这里有花园、操场、林荫道,有花草树木,观察好了就可以写了。”教师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及时调整写作情境。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写出来的景物有生命力,训练效果显著。
二、调整写作内容,联系学生现实生活
教材文本设置的内容,只是抽象的群体,并不能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实现接轨。这种生活内容带有很严重的“他主”色彩,对学生起到的自然是强制作用。教师不妨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提升文本生本思维的契合度。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生活体验的经纬度。其次是针对写作需要选择写作内容,学生生活实践个体差异很大,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扩大写作范围,为学生自由选择创造条件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写作引导,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积累,对学生的写作个性特征进行仔细分析,给出覆盖面更大的写作指导。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求:自己选择几种动物,或者是几件物品,以它们为主人公,编写一个童话故事。学生看到这个内容都皱起眉头,都犯难了。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习作内容,而是让大家做一个小游戏:“我们都参加过运动会,现在找几位同学,每人都不许说话,而是用一个标志性的动作,告诉大家这是什么运动项目,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运动项目。”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游戏结束之后,教师提示:“大家模仿的是体育运动会的场景,如果换一下角色,这是一场动物运动会,你会安排什么动物参加什么运动项目呢?现在写出设计方案。”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开始设计。教师让学生先做游戏,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进入现实生活,然后将人和动物进行置换,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带有童话色彩了。
三、重置写作要求,体现学生个性特征
教材文本对学生写作提出的要求呈现标准化。这种标准化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不考虑学生的写作基础,而给学生画出统一的合格线。这当然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教师要对教材文本设置的写作要求进行删减和修改,对不同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感知特点,对学生展开写作启发,找准学生的兴趣点。那些能够触动学生神经的内容,应该是最重要的激发点,教师要对此有一定的敏感。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求学生写一个人的成长故事,要求写得清楚具体,写完编成短剧进行演绎。教师先将教材放置一边,对学生说:“咱们都有美好难忘的过去,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喜事、糗事,想一想,讲给大家听听。”学生听教师这样一说,开始讨论。教师先讲了自己小时候曾经逃课去河里洗澡,差点被淹死的故事。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积极讲述自己的经历。教师最后让学生将这些经历写下来,这篇作文就算完成了。要求过高,学生难以完成,重新设置习作要求,学生能轻松完成写作任务。
教师要为学生的生活实践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提升生活感知能力。这样才能做到有感而发,写作才能摆脱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尴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重新调整教材文本,设置适合度更高的写作要求,让学生明确写作方向,并从不断探索中形成写作能力。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