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婷
摘 要: 幼儿期是幼儿规则意识萌发和初步建立的重要阶段。在幼儿园体育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把握教育契机,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建立和良好规则行为养成,为幼儿自主探索建构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规则意识 体育游戏 培养方法
当前,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一个小小驿站,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进入陌生有约束的集体环境,接受集体教育,给幼儿带来一些不适。而规则意识培养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幼儿长远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培养幼儿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
3~4岁的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喜称赞、喜成功、自制力差,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特点,而体育游戏能满足他们这些特点。针对小班幼儿特点,运用情景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如何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运用情景教学,体验规则意识
组织幼儿体育游戏时,我们常通过各种游戏形式,或富于情节,或营造竞争氛围,使运动器具和材料“活”起来,孩子们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布鲁纳曾经说:“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对低龄幼儿尤为重要。因为具有一定情景的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孩子迅速进入境界,进入角色,既有可感性,加深记忆,又可提高运动兴趣。良好的情绪体验,规则的自觉执行,更好地激发幼儿对体育的兴趣。这是幼儿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基础,也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运动兴趣的先决条件。
情景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小班幼儿行为的目的意识较差,游戏过程能使孩子情绪愉快,潜能得到开发。如为了发展幼儿快速躲闪和灵活的反应能力,《老鹰捉小鸡》就是一项孩子们再熟悉不过且相当感兴趣的游戏,游戏规则很简单,需要扮演的人物有老鹰、母鸡和一群小鸡,找一位小朋友当老鹰,一位小朋友当母鸡,母鸡后面的小朋友依次拉着前面小朋友的衣服尾,后面的小朋友就是小鸡,游戏开始后,老鹰要捉到小鸡,而母鸡负责挡住老鹰,如果小鸡被老鹰捉到,就输了。有了这样的游戏情景,孩子们能快速融入情景中,自然而然地遵守游戏规则。
二、以儿歌游戏方式,遵守规则意识
把体育游戏规则及动作要领以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可以边说边做、边唱边做,以儿歌形式表现游戏规则,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提高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
如民间体育游戏《丢手绢》、《老狼几点钟》、《放炮仗》、《木头人》等集体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情节生动有趣,易学、易会、易传,而且一般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年龄等条件的约束,幼儿很感兴趣。开学初,孩子们吵闹、奔跑、不受控制的现象非常多,因此,我们就玩了“木头人”的游戏,考验孩子们静止的能力,边说儿歌“一二三、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边摆一个姿势保持不动,谁坚持到最后谁就胜利。简单易学,这样的方式很适合小班幼儿。引导我们思考:什么样的游戏才是最适合小班幼儿的?我认识到有两个关键词:首先内容要新,其次方法要简单。以“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幼儿产生兴趣;以“简”帮助幼儿尽快掌握玩法,让幼儿有大量玩的时间,在反复多次游戏中不断遵守规则、变换规则。如体育游戏《老鹰捉小鸡》中,可以进行创编儿歌:“天上老鹰飞,地上小鸡跑,老鹰捉小鸡,小鸡队排好,紧紧抓前面,老鹰捉不到!”幼儿边念儿歌边做游戏,很自然地做到遵守游戏规则。在躲闪跑的过程中,孩子们始终抓住前一个人的衣服不松开,幼儿摔倒或相撞的机会相对减少,不容易被“老鹰”捉到。游戏熟悉后,再让幼儿尝试不同角色,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又如体育游戏《丢手绢》能锻炼幼儿灵活性,快速反应能力,促进幼儿大肌肉群发展。游戏前我首先教会幼儿歌曲,因为儿歌内容和韵律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很喜欢。然后以集体活动形式,让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边唱歌边组织游戏,很快幼儿就都掌握了游戏玩法和规则。师幼共同游戏,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幼儿都玩得很开心。
三、注重游戏评价,强化规则意识
小班幼儿很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赏识教育尤为重要,因此每次游戏完的评价过程中,教师都应该鼓励幼儿,如“×××小朋友锻炼认真,能遵守游戏规则,老师要求的每个练习都认真完成,真棒。”除了语言上的评价外,还可以运用非语言评价,一个微笑,一个拥抱,甚至一个眼神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肯定、鼓励的话语既能淡化幼儿的挫折感,又能使幼儿保持对后继活动的成功期望。在这种爱的氛围中,孩子们与老师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克服困难和挫折。
其次,在培养小班幼儿秩序感的问题上,我觉得应该反思日本幼儿园和浙江安吉幼儿园的教育,为什么日本幼儿园在狭小的、甚至窄窄的过道上都能完成体能锻炼,而教师只需要一个手势、一个口令,孩子们就知道要完成什么。浙江安吉的幼儿园在户外体育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能够井然有序地自己收拾好体育用品,这样的秩序感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变要求为支持,对孩子并不规定不许这样,不许那样,而是在安全的基础上,放手支持孩子的活动,如收拾体育器械,老师会担心孩子们小,其实孩子们是乐意的,如果他们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投入进去,那秩序感自然就形成了。所以有时候这种秩序感不是你教给孩子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养成的习惯。
规则意识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需要幼儿园、社会、家庭的共同配合。“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加以教育和引导,制定适宜的规则要求,使幼儿在不超越底线的状态下生活、游戏。在和谐的秩序中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形成和社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教育新思维.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