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粉珠
摘 要: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学习过程依赖于形象化事物和感性经验的支持。知识可视化是利用可以解释和具体化复杂关系的手段促进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人知识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知识可视化内涵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究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知识可视化 小学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一、知识可视化的内涵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视频、音频、动画、色彩等手段的相互融合,使信息和数据呈现出可视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知识可视化逐渐发展。
它是指利用可以解释和具体化复杂关系的手段促进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人知识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其中前半句话解释了知识可视化的手段和途径,后半句揭示了知识可视化的目的。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识可视化的两种有效手段,并且二者通常是有机结合的,利用思维导图为学习者提供思考过程,并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重视文本信息忽视图像信息。
受到传统知识观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能够记忆更多的优秀文本内容,通过语言和文字的不断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重视的是文章中生字词的学习,重视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文章结构的分析,注重更广泛的知识积累。这样的学习过程并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学生的思考和学习依赖于具体形象事物的支撑,需要丰富的图像信息为学生提供感性经验的支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不断深化,而单纯的文本信息使知识学习成为枯燥的记忆和机械的模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并有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不断下降。
(二)忽视文本信息和图像信息的相互转化。
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在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通过阅读文本信息,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文本信息转化为形象化的图像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把握文本的中心内涵,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并没有注重文本内容和图形信息的结合,没有关注文本信息和图像信息的转化过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过程中,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鸭妈妈、鱼妈妈、螃蟹妈妈、乌龟妈妈的过程也是小蝌蚪发现自己成长和变化的过程,这样如果教师以图像和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寻找过程中的发现,则对于学生文本内容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形象化思维空间的缺乏禁锢学生的思维。
文字在色彩上是黑白的,在形象上是一维的,这样的特征影响了学生在面对文字信息时的想象化转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禁锢在文本本身的内容,禁锢在教师的讲解中,而无法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个性化解读和理解。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问,发挥学生想象力,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但是,没有图像信息的支撑,没有文本信息信息和图像信息的相互结合,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就无法进行立体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三、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加小学生的感性体验。
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多样化的色彩、生动化的形象,而且具有动态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音乐,集形、声、色为一体,满足小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生边看、边听、边娱、边想,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体验。例如,在《小猴子下山》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猜谜语及图片方式,增加学生对小猴子的感性认识。小猴子到了玉米地、桃树下、瓜地和树林,教师通过展示玉米地的图片及小猴子掰玉米的动画,在图像的支持下学生对文字的学习就更加容易,并且理解小猴子在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时的喜悦心情,教师通过在思维导图上展示玉米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归纳主要文字信息,小猴子掰玉米,又大又多;其次依次展示桃树和猴子摘桃的动画,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桃又大又红;再次,展示西瓜地的图片和猴子摘西瓜的动画,小猴子扔桃子摘西瓜,瓜又大又圆;最后,展示小兔子的图片和猴子追兔子的动画,小猴子扔西瓜追兔子,小兔蹦蹦跳跳,小兔子钻树林,猴子两手空空。通过这样的形象化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心情变化及最后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文本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认识,开始了自主发言。
(二)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表示文本内容,促进文本信息和图像的结合。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决定了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呈现出独立特征,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是分散的,使得很多学生虽然理解了每个段落的含义,但是无法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理解整个文本的内容,并对文本进行整体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起因、发展过程、结果的分析,画出思维导图,起因(国王挑选一个孩子当继承人,任务:用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雄日用心培育花种(一个月不发芽——施肥)→捧着空花盆见见国王→成为继承人(原因:诚实)。通过这样的思维导图,学生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本文基本内容,这样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细节分析的时候,才不会因为碎小的知识而影响整体的理解,对学生的思考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借助这种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也不会因为某一个知识点在理解上遇到难处而造成文本整体理解的混乱,进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促进知识的可视化。
心理学认为,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就越高。运用熟悉的生活化情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感性经验的支撑,促进知识的可视化。例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比方生活中的片段,一个小朋友扶盲人过马路,盲人说,谢谢啊,你就是雷锋;警察叔叔帮父母找到丢失的孩子,孩子父母说,你是雷锋啊;抗洪救灾的现场,当地百姓对解放军叔叔说,你们是雷锋;面对帮助父母治病的医生,孩子说,你是雷锋啊。通过一组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图片展示,带领学生了解雷锋精神,并引导学生思考,雷锋是什么,为什么雷锋是对一个人最高品格的赞美。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对雷锋的好奇心,也开启了雷锋故事的学习。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教师通过两个延伸任务,一是到生活中找到更多的雷锋,二是做一周的小雷锋,尽可能多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从而促进文章内容和思想的深化。
综上所述,知识可视化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表示文本内容,促进文本信息和图像的结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促进知识的可视化,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尤征勤.知识可视化如今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实现[J].课程教育研究,2014,21:79.
[2]董承英.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优化对策探讨——谈如何提升教学知识的可视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