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词教学探究

2015-09-10 07:22熊洪才
考试周刊 2015年95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古诗词教学教学方法

熊洪才

摘 要: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已成为中高考的必考鉴赏内容。但是由于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因此必然导致学生在理解和鉴赏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只有不断创新,采用有效教学策略,才能收获比较满意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教学 教学方法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表达内心的文学体裁。如果把中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比作浩瀚的苍穹,那么诗歌就是其中最璀璨的明星。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因孕育着彪炳千秋的古诗词而享有“诗国”的美誉。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感受鉴赏”中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思考和领悟”目标中指出:“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然而中学生人生阅历有限,再加上古今文化差异,造成学生对古代诗歌意义层面理解的阻隔,如果说能理解的话,那么只是一知半解,并且这一知半解还是停留在课堂上的老师讲解的内容,根本谈不上个性化鉴赏。因此,不管是新课标的要求,还是高考应试的要求,古代诗歌鉴赏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面是笔者在中学古诗词教学探究中的几点心得,与教学同仁共享。

一、吟咏内化,增强语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认为这里的读,不是心里的默读、默记,而应该是出声,甚至是放声的吟读、朗读。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和理解,除了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外,还离不开学生出声的对这些诗歌的反复吟读、吟诵,学生只有在反复吟读中才能逐渐体悟诗歌的思想情感。所谓的“因声求情”正是这个道理。曾国藩曾有言:“李杜韩苏之诗,韩欧会王之文,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谕纪泽》)俞平伯说过:古人做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作品。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可见,吟咏朗读诗歌是追寻诗歌情感理解的源头。除了早读时间外,可供语文老师利用的时间并不多。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早读及语文课前三分钟的预备时间。在早读时间里,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每两天背一首课外诗词。这首诗歌可事先让科代表抄在黑板上提早告知学生。要求学生朗读时,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融入想象,大声读,甚至摇头晃脑地读。全班可以齐读,小组间隔读,同桌互问互答地读,自问自答地读。读的方法自由多变,读出味道、读出声韵,自然悟出诗中隐秘的情感。对于老师提供的诗歌,生字词可查工具书。这样经过长期训练和积累,学生在诗歌阅读方面就有了自然的延伸和拓展,语感得以增强,文化得以积淀。

二、诗歌音乐,二位一体

诗歌与音乐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诗歌”中的“歌”正是音乐的体现。所以,从本质上讲,诗歌和音乐都是抒情的艺术。正是基于这一点认识,我们能否在诗歌课堂上融入音乐元素?放眼当下流行乐坛,一首给人以无限魅力的流行乐曲往往正是诗词化用、演绎的结果。比如,我们在诗歌课堂上可播放周杰伦的《东风破》、《发如雪》、《菊花台》等流行曲,让学生在回环、柔曼的音乐中体会古诗词意境的柔美,这些流行曲中出现的“东风、荒烟、琵琶、枫叶、流水、铜镜”等正是古诗词常见的意象,意象和音乐的结合,使得周杰伦当红不衰。再如在上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先播放毛的《涛声依旧》导入课堂。在这深情而略带凄苦的音乐和画面中,立即让学生的欣赏感情有了一个定势,能很好地先入为主地带着这份感情鉴赏《枫桥夜泊》,这样就构成了欣赏的情感铺垫。然后可让学生找出《枫桥夜泊》里和《涛声依旧》相对应的诗句。再次,可让学生体悟这两种艺术形式所抒发的情感的异同点。学生不难发现《涛声依旧》所抒发的是对恋人的惜别和思念之情,而《枫桥夜泊》所抒发的是游子的羁旅之思,这就包括对亲人、故土的深切思念。这样一比较,显然后者的情怀更加博大和宽广。这样,音乐和诗词鉴赏的结合,课堂就避免了沉闷和死寂,这样的鉴赏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必然使语文课堂魅力四射。

三、破解矛盾,体悟诗意

福建师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孙绍振老师认为“经典文本分析的难度在于文本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而分析的对象是矛盾,矛盾不是显性的,而是潜隐于文本的有机统一之中的。这就要用还原的方法把矛盾还原出来”。基于这一点的启发,我们在诗歌鉴赏的课堂上可大胆使用矛盾解读的方法解读诗歌。遵循的步骤是:发现矛盾—分析破解矛盾—还原诗意。姑且举几例,如《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首句“枯藤老树昏鸦”渲染的无疑是悲苦的心绪,而后句“小桥流水人家”就不是悲苦,而是对幸福生命的喜悦,这不就是矛盾吗?为何要呈现这对矛盾呢?对此进行探究,最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此小令整体呈现的绝非单纯的极致悲苦的心境,而也有在悲苦心境下拥有的一份对安宁幸福生活的念想。至此,批判性的审美思维确是高人一筹。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小扣柴扉久不开”也有矛盾,“久不开”,诗人还是“小扣”,就显得好像不近生活常理,构成了矛盾。分析得出结论:诗人怕破坏园林主人内心的宁静淡泊(“应怜屐齿印苍苔”可见主人不喜交客)及园林的冷寂,而冷寂和宁静正是为了反衬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生命繁华及生命的不可抗拒。至此,诗意豁然。

古诗词是巍巍中华文化的夺目珍宝,中学古诗词教学对于启迪中学生的智慧灵性、塑造学生个体的灵魂之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古诗词教学的探索的价值也毋庸置疑,其探索道路很漫长。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5.

[2]曾国藩.谕纪泽.

[3]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M].上海教育出版社.

[4]俞平伯.关于治学问和做文章.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古诗词教学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