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商贸突围的“太和路径”

2015-09-10 07:22江接海
决策 2015年10期
关键词:华源太和县太和

江接海

太和县国内贸易连续10年领跑安徽省的成绩,足以让商贸流通业的“太和现象”,具备了可供广泛挖掘的样本价值和推广的底气。

8月12日,太和县召开外贸工作促进会,会议的第一项议程就是表彰2014年度表现优异的外贸企业。会议披露的数据显示,2014年太和县进出口总额达到3.29亿美元,总量连续10年居阜阳市第一位,并在安徽省县级排名第七。实际上,早在2013年,太和县就被商务部评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无独有偶,在对外贸易业绩一骑绝尘于皖北地区之时,太和县的国内贸易发展同样遥遥领先。据统计,2014年太和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亿元,同比增长13%,总量位居阜阳全市第一,并且连续10年位居安徽省县级第一。

地处皖北平原的太和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但就在这片“江淮粮仓”上,却诞生了商贸流通业领跑的“太和现象”。勾勒“太和现象”一路崛起的轨迹,剖析“太和现象”成功背后的原因,不仅为太和商贸流通业的未来发展坚定信心,对于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引领皖北振兴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逆势上扬

“今年下半年,安徽省外贸进出口的目标任务是由负转正。上半年安徽省只有4个地市保持了进出口总值的正增长,其中就包括阜阳,而太和县同比增长了39.06%。”太和县商务局副局长桑兴贺说,“太和的进出口总额一直是阜阳首位,所以这个绝对增加值是很大的。”

诚如其言。根据太和县商务局的统计数据,2015年1-7月,太和县实现进出口总值22147万美元,总量位居阜阳市第1位。其中出口总额19828万美元,同比增长39.18%;进口总额2319万美元,同比增长38.05%。

对比出真知。由于全球贸易萎缩、世界经济形势波诡云谲,中国的进出口额双双负增长也已是“新常态”。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5年前七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为22244.5亿美元,同比下降7.2%。其中,出口12648.2亿美元,微降0.8%;进口9596.2亿美元,下降14.6%。同期合肥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1-7月,安徽省进出口总值为251.6亿美元,下降10.5%。其中,出口162.2亿美元,下降7.4%;进口89.4亿美元,下降15.7%。

不难看出,在全球外需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等诸多考验下,我国外贸业已大规模陷入负增长的困境。此时太和县外贸发展的逆势上扬,就显得愈加弥足珍贵。

“太和的外贸产业主要有三大块,毛发、香精香料和纺织服装,这三块占到太和县进出口总额的近90%。”太和县商务局局长刘新杰说。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太和县的发制品行业15家企业实现进出口突破2亿美元,占太和全县进出口总额的61%;香精香料行业5家企业实现进出口4029万美元,占全县进出口总额的12%;纺织服装行业9家企业实现进出口4851万美元,占全县进出口总额的15%。

显而易见,毛发产业撑起了太和县对外贸易的大半江山。那么,太和毛发产业到底如何崛起的?又何以在宏观经济下行趋势严峻的当下,实现逆势上扬?

“我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做这行的,那时候就是走街串巷收头发辫子,收回来后卖到青岛、许昌。”太和县马集乡港集村支部书记刘建立说,“大概80年代的时候,各家各户的收货郎,开始把收回来的头发辫子放在自己家里简单加工,梳理归类后再对外卖,那时候是处在家庭作坊时代。到了90年代,才开始工厂化作业。真正卖假发帘子、卖发套,是21世纪的事情了。”

今天的港集村,已经是马集乡(人发)工业聚集区的核心承载区。据了解,太和的发制品业可以上溯到清朝末年走街串巷收购头发辫子的太和籍货郎们。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了双浮、港集、宋集三个原发交易市场,到形成如今以城关、马集、五星、倪邱、郭庙等6个乡镇为中心的人发产业集聚区。目前,太和已有发制品企业130多家、个体加工户300多户、从业人员近15万人,年加工能力达3600余吨,经销总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人发集散地。

“太和的毛发产业发展之所以快,最重要有两个原因。”刘新杰分析说,“一个是产业基础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基础,有将近20万人的农商大军在经营;另一个是太和县高度重视、悉心培育,可以说其他地方的要素保障、政策落实都没有太和这么到位的。”

以出口退税专项资金支持为例。从2015年4月1日起,国家已经降低了发制品的出口退税率。“今年的出口退税,国家由原来的15%调整到9%,同时农产品收购即征即退也由原来的100%下降到70%,这两项对于人发制品企业来说等于增加了11个点左右的税。”太和县副县长陆凤杰说,“太和县为了扶持人发企业发展,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相对于物质奖励,这类政策调整更重要的作用是传递出了积极的信号,太和县扶持人发企业的力度和决心由此可见一斑。据统计,2014年太和县财政用于促进外贸发展专项资金达326万元,同时争取国家和省、市各项鼓励和扶持资金800多万元,充分发挥了政策叠加效应。另外,县里还组织金融机构深入开发区、城关工业园、马集工业聚集区的外贸企业实地调研,为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开展银担企对接。2014年共计为进出口企业贷款近15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

正如陆凤杰所说,“在帮助企业上,墙头以内是他们的事,墙头以外都是我们的事。”从政策倾斜、金融支持到县领导直接对接企业的包保服务以及人才培训,拥有百年历史的太和毛发产业才能在新世纪绽开新蕊,并终至百花齐放。

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太和县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相比以往增加了10家,达到41家,全年进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企业14家。其中,安徽富泰发饰文化有限公司、安徽金瑞祥发制品有限公司分别实现进出口4150万美元、3822万美元;2014年才建成投产的太和县康盛发制品有限公司,当年即实现进出口2064万美元。

如果说仅仅是对外贸易处于皖北领先地位,还不足以支撑起商贸流通业的“太和现象”,那么国内贸易连续10年领跑安徽省的成绩,足以让“太和现象”具备了可供广泛挖掘和推广的底气。

凭什么领跑

在商贸流通领域,有一个专业指标用来反映商贸物流辐射力的强弱,就是城市商品购买力指数,其计算公式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除以城乡居民消费总额。2014年,太和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3亿元,总量位居阜阳市第一,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共有95家,而同年太和县城乡居民消费总额为109.04亿元。由此计算出太和县城市商品购买力指数为1.04,说明太和县对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的商业辐射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太和的商贸可以概括为,外贸靠毛发、内贸靠华源。”太和县商务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实际上,在太和县113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有接近50亿来源于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如果刨除这一部分,太和的城市商品购买力指数将大为降低。由此也不难看出,太和内贸的发达,主要源于境内居民的富裕程度以及龙头企业华源医药的引领带动。

“截至2015年7月,太和全县居民个人储蓄存款余额约为310亿元。这个数额不仅排在阜阳全市第一位,在皖北地区乃至安徽省同样遥遥领先。”陆凤杰说。据统计,2014年太和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375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602元,人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为49.6%。同年太和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8410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6166元,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为73.3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7%,显示出太和县的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生活已处于富裕水平。

“太和号称有20万农商大军,这些人出去不都是打工仔,有很多是自己做老板、干事业的。所以太和民间很富有,并且居民消费需求很旺盛,这构成了太和县商贸流通业大发展的基础。”刘新杰说。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太和商贸业呈现出了社会商业竞相发展、消费市场保持活跃的特点。

记者从太和县商务局了解到,截至2014年底,全县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共有6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达35个。今天的太和,不仅大润发、苏果等现代化大型购物中心快速发展,家乐福时代广场、红星美凯龙、义乌商贸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也纷纷入驻。在整体布局上,传统的老城区核心商圈商业街依然生机盎然,西部新城商圈也在悄然形成。

在“互联网+”席卷全国的浪潮下,太和县电子商务虽然起步较晚,却以较高的起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统计,目前太和县3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2014年上半年太和县电商、网商数量为353个,电商带动就业人数约5000人,电子商务企业占全县企业总数的14.4%。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安徽华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2014年实现网络销售额约10亿元,并被评为安徽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另外,太和县阿龙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国假发(饰品)电商城等也在迅速成长。

与此同时,安徽省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程也在太和启动,“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取得长足发展。农村商业网络布局日趋合理。“截至2014年底,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承办企业新建商贸中心10个、直营店20个,‘新网工程’建设各类经营网点共计741个,其中乡级点581个、村级点160个、配送中心60个。”太和县商务局副局长宁峰介绍说。

太和商贸业快速发展的另一台引擎,是龙头企业华源医药。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太和就走出去一批跑单帮的‘药贩子’,并且这个规模不断扩大,如今10多万太和人活跃在医药购销领域,建立起庞大而细密的市场网络。”太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尚晓雷说,“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正是华源医药公司将这些原本各自为战的散户组织起来,统一调度和管理,优化结构并提升市场竞争力,最终将太和打造成‘买全国、卖全国’的全国最大的医药购销集散地。”

今天,华源医药的销售行情已经被誉为全国医药商业的“晴雨表”,2014年华源医药实现销售额206亿元,连续十多年在全国医药商业企业中单体排名第一。华源医药举办的2015年第十届中国华药会暨第二届安徽华源医药采购促销节,现场就销售药品3亿多元,达成销售协议金额近30亿元,会展经济效果显现,“买全国、卖全国”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目前太和的零售市场体系、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商贸物流体系已基本形成,商贸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在加快发展,大商贸服务业体系可以说初步形成。”刘新杰说。

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发挥商贸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如何描绘商贸流通业的未来蓝图,成为摆在太和商贸人面前的下一个问题。

打造皖西北

商贸物流名县

“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于太和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直接表现在促进就业、拉动三产上,更深层次的影响则在于依商兴工、以商促工,为太和工业强县战略源源不断地注入动力。”陆凤杰告诉《决策》。

据统计,仅华源医药旗下从事医药购销和运输的员工就达到2万人,而太和遍布全国的从事医药、毛发等产业的农商大军数量将近20万。“太和不是旅游城市,但是太和的餐饮、住宿、交通、通讯等消费额都位居阜阳市前列,这些都归功于商贸流通业的发达。”刘新杰说,“因为太和是全国最大的医药集散地、毛发原料集散地,每年来往太和的巨量客商产生了高额的消费。”

纵观太和县域经济的结构不难发现,作为主导产业的生物医药和毛发产业,占据了很高的比例。2014年,太和医药工业产值突破90亿元,医药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占GDP比重达 60%以上。发制品产业的发展同样令人欣喜,2014年发制品产业完成营销收入50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完成产值14.16亿元;2015年1—6月份,实现产值35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完成产值7.6亿元。

数据是刻板的,然而数据背后的逻辑和故事令人过目难忘。以知名度颇高的医药产业“太和模式”来说,20万农商大军将太和打造为“买全国、卖全国”的全国最大的医药购销集散地,奠定了医药工业兴起的基础。

太和的集散中心优势,不仅为医药工业的发展节省了远程原料采购和销售网络搭建的巨额中间成本,同时在医药商贸领域中经营成功的太和人,又返乡成为医药工业建设的开路人。伴随着太和医药购销集散中心的发展,太和现代医药产业应运而生,并且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集聚也逐步显现,这正是医药产业发展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太和模式”。

不唯独医药产业,太和毛发产业的发展,同样走的也是一条依商兴工、工商并举的产业路径。可以说,太和的工业经济格局,从根本上就是脱胎于商贸业的发展中。

那么,站在迈向“十三五”的时间拐点上,未来太和商贸流通业的蓝图如何绘就?

“坚持大开发、大投入、大民生、大发展,全市领先、全省进位的‘四大两先’发展思路,强力构筑大商贸、大物流格局,全力打造皖西北商贸物流名县,是太和商贸流通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刘新杰说。

在《太和县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中,为“皖西北商贸物流名县”的战略愿景描绘了更为清楚的目标:“到2020年,太和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1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6亿元,其中商贸服务业增加值目标为30亿元,年均增速目标为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样保持年均15%的增速,到2020年突破260亿元。”

为达成这一目标,太和制定了完善的发展规划,并出台了系列的政策配套和保障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个项目抓手是:太和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华源物流园二期工程。

据悉,太和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将按照“平台+园区+物流园”的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太和县大力支持电子商务进农村,着力打造“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通道,推广“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新型配送模式。

华源物流园二期工程将加快开发区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和安徽四方物流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相融合,全力推进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加强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打造一批跨区域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对外贸易方面,太和同样立下雄心壮志。“外贸方面的愿景目标是一年上一个亿的台阶。”刘新杰对此信心满满。为促进外贸持续快速发展,太和县除了强化政策扶持外,还将继续实施扶持培育一批出口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孵化一批新的外贸企业的“三个一批”举措,以及培育进出口超5000万美元企业1家、超4000万美元企业2家、超3000万美元企业3家、超2000万美元企业4家、超1000万美元企业6家的“12346”工程。从而力争2015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0%,新增有实绩企业10家”的发展目标。

具体到外贸主导产业发制品产业来说,未来主要的项目抓手则是高标准、高速度推进太和县发艺文化产业园建设。太和县发艺文化产业园凝聚了太和发制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园区总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先期启动区面积1130亩。截至目前,园区已签约企业30余家,合同资金23.6亿元,达产后可实现产值50亿元、利税6亿元,吸纳4000人就业。

猜你喜欢
华源太和县太和
陇南江南华源电力有限公司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太和县人民医院
——智慧医疗助推高质量发展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
周恩来在50年代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
但愿那爱心星火早燎原:记太和县关工委主任廉月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