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工艺的特征探讨苗族银饰的传承与保护

2015-09-10 17:44陈国玲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民间工艺

陈国玲

摘要:苗族银饰是苗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其工艺具有典型的民间工艺的特征。从民间工艺的角度讨论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文化,进而探讨了对其传承和保护的方法。保护苗族银饰生存的文化空间和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是苗族银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关键词:民间工艺;苗族银饰;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C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5)02-0135-05

中国的劳动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了不计其数的工艺美术种类和作品,苗族银饰就是成果之一。苗族银饰是指苗族的银匠采用苗族传统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打制而成的披挂全身的银首饰和银衣,其中融合了苗族的多种手工艺技术,蕴含着苗族历史上代际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苗族银饰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支苗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苗族银饰既是苗族先民古老生活的写照,也是该民族民俗文化的主体。这种萌发久远,留存至今的银饰锻制手工技艺,蕴含着苗族古老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追求,是博大深邃的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苗族民间特有的首饰加工技艺,银饰加工经历备料(主要为压片和拔丝)、铸模、錾刻、花丝、攒焊、清洗等工艺,共计有30多道工序,主要饰件包括银冠、银衣、银项圈、银手镯、银耳环等多个种类,工艺价值极高。作为苗族内部的一种传统工艺,苗族银饰出自本民族银匠之手,凝聚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祝愿,对纯朴的美的追求。这种热情彰显了一个民族的朴实的却特色的创造性,土生土长,却朴实清新。积淀了地方性民间工艺美术成就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与苗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契台在一起,经过历史的洗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品格,成为苗族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支。

一、苗族银饰的民间工艺特征

何为民间工艺?“民间工艺即日常所说的广义上的民间美术,有时亦称民间工艺美术。它主要包括民间绘画、雕塑、剪纸、编织、纸扎、玩具等,内容极为广泛”。这个定义将民间工艺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的民间的工艺美术种类,限定的范围较为宽泛。“民间工艺,也叫民间手工技艺,是大众生活的民俗艺术,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载体。其内容主要是以审美意义为主的造型艺术,即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这个定义强调了工艺美术的实用和审美的属性。“‘民艺其实就是民间工艺。换句话说就是由民间手工艺工匠所制造,为一般平民大众生活所使用的手工艺制品或者器具”。这段文字概述了日本重要民艺理论家柳宗悦对民间艺术的解释。我国国务院颁发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第二条列出:“本条例所称传统工艺美术,是指百年以上,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民间工艺是由劳动人民就地取材为日常生活需要或审美需求、倾注自己的审美感情和理想、反映不同的时代、地区、民族特色和劳动人民的朴实生活的自产自销的手工制作的工艺美术作品。在欧美国家,民间工艺被称为农民手工艺。

(一)自发性、手工性和民间性

自发性、手工性和民间性是民间工艺的三个原发性特征,当然,也是苗族银饰的特征。苗族银饰伴随苗族的历史自发产生并闪耀于苗族漫长的历史文化中,苗族《换嫁歌》中就描述了母系社会时期男子出嫁时“头插锦鸡毛,衣裙身上套。一只银项圈,胸前闪闪耀”,这些古老的传说使我们相信,苗族银饰在久远的古代就已经出现在苗族社会中了。因为是自发组织生产,所以在历史上苗族银饰的生产未成规模。至今,在多数苗族聚居区,银匠们还是自发的组织银饰生产。他们多采用家庭作坊的经营方式,男子为主力,妇女与孩子帮工,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和节日之前集中加工银饰。这种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银饰作坊的规模不能太大,其销售只能限定于相对封闭而形成区域格局的一寨或数寨。这种小规模生产的银饰适应了区域内苗族人民的生活所需和审美需求,并逐渐定型成为在苗族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物品,并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含义而得以流传、普及,并逐步演化成为苗族内部的一种文化因素。

民间工艺的手工性与今天的大规模的机械制作的科技性是相对的。当前的市场上也充斥着机械仿制的苗族银饰,其造型失去苗族银饰的特色,中规中矩,缺少传统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手工操作所特有的淳朴之美。传统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由家庭作坊内的男性工匠纯手工操作完成的。因为手工制作的局限性,同样造型的两件首饰却有各自的神态,这就是手工艺的价值所在。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流程很复杂,银匠先把熔炼过的银料手工打制成薄片或拉制成银丝,银片经过压模、錾刻、镂空等工艺做成为银片饰,银丝经过编织、窝卷、盘结等工序做成填充的花纹,然后经过攒焊成型。一件普通的银饰需要经过铸炼、锤打、编织、洗涤等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制作出来。在可塑性和可雕琢性极强的银材上精雕细琢各种自然祟拜和图腾崇拜的图案和造型是苗族银饰手工制作的更高境界。这种在柔软的白银上锻制出的含蓄的、质朴的、极具美学意义的纹饰在光与影的作用下渲染成一幅艺术气息浓烈的黑白画。这不能不说是手工制作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除了银饰的加工过程是纯手工的之外,银匠所使用的工具也几乎全部是自己手工制作的。在作为学徒的时间里,每接触到一种新的工艺,银匠就要制作这种工艺所需要的工具,等到攒足一套工具,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种类也就基本学完了,之后就要经过经年累月的经验积累来提升自己的加工技巧,以做出更精致的银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在苗族银匠的手工劳作下诞生的一种金属与火的艺术,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生产者的艺术。

苗族银饰从上古的神话传说演化为历史现实的民间民俗文化积累,已经成为一种深八苗族内心深处的民间精神文化的积淀,这依赖于其民间性的特征。苗族民间秉持“以银为美”“以银为贵”和“以银为灵”的信仰,银饰在苗族的首饰中具有独占性的地位。苗族银饰不止具有固定头发、衣服,美化外表等较直接的外在实用功能,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民俗功能。首先,苗族银饰已经成为定义苗族人身份的工具。对于周边的其他民族来说,苗族银饰是苗族的符号;对族群内部来说,苗族银饰是区分支系的标志;对于群体内部的个人来说,苗族银饰是个人的年龄和性别的识别,结婚与否所佩戴的银饰尤其不同。按照当地习俗规定,贵州清水江流域的银饰盛装只允许进八青春期的未婚女性穿戴;未到年龄的女孩不能穿银饰盛装,也不能佩戴成年女性的银饰;一旦结婚生子就要按照当地习俗改换穿戴的银饰。黔东南多个地区都有未婚女性的专用银饰,如黄平苗族的银围腰链,施洞苗族的龙凤银牛角、银衣,雷山苗族的大银角、银花发簪等。其次,在某些苗族聚居区,银饰作为示情物或定情物出现。织金苗族姑娘用坠有银铃吊的彩绣背扇表示准备择偶;有些地区的男女青年互送银八角鞋(男送女)或银烟盒(女回赠男)作为定情物;有的地区还存在“无银不成婚”的婚俗。苗族民谚中的“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也反映了苗族民间对银饰的高度认同。另外,苗族银饰上的纹饰也多从苗族民间文学中的形象、民间刺绣和蜡染纹样变化而来。在苗族民间的传统习俗和审美情趣的选择下,这些纹饰经过苗族银匠之手组合到造型各异的银饰表面,成为有着深厚民间文化底蕴的装饰符号。可以说,苗族银饰汇集了苗族民间文化的精华,它不仅是苗族面向外界的代表性符号,更是苗族民间对民族内部的信仰内涵的表达。

(二)传承性和模式性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历经 代代的工匠传承至今,他不是某位或者几位有名有姓的工匠创造的,它是由劳动人们的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苗族多在地域内世代相传,从小耳濡目染乡土的艺术,并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熏陶,师公长辈的言传身教,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才实现了代代传承。苗族银饰最传统的传承方式是师徒式的家族传承,以子承父业为主要传承方式,传男不传女,可传同宗子嗣。父亲或者祖父作为师傅,严格按照传统的银饰传承方式教授技艺。作为传统上占据苗族银饰传承主要方式的家族传承,子或者孙自小跟在老银匠身边耳濡目染,银饰技艺的学习融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师徒式的家族传承机制在黔东南雷山县的发展较具代表性。在当地几个银匠村中,较长的技艺传承历史形成了以族姓为主的传承谱系。雷山县银匠村的银饰技艺主要在杨、穆、李、龙几个姓氏内部传承,传承谱系较长,少者三四代,有的已达到了7代以上。

在具体传承过程中,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具有明显的模式性。在传统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方式中,学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银匠们从最简单的端茶倒水做起,从最普通的苗族传统文化学起,从最简单的工艺步骤练起,慢慢将该工艺的文化沁八心里,使得苗族传统文化成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精髓。银匠严格按照工艺的难易有步骤、有条理的层进学习。在正式拜师之后,徒弟需要从零散的打杂工作开始慢慢接触银饰锻制技艺,由递工具、拉风箱到制作银丝,由窝卷花丝到錾刻,由简到繁,由浅及深的学习,逐步掌握技艺。这种技艺传承的模式性和工艺制作自身的模式性是苗族银饰一直保持有活力的主要原因,其中蕴含的是苗族悠久的传统文化。

漫长的发展历史造就了苗族银饰造型和纹饰及其佩戴方法的沿袭承传模式,也形成了具有超自然的审美观念的装饰文化模式。这种模式既是地域的、支系的和家庭传袭的结果,又是集体内部相互渗透和约定俗成的产物。

(三)相对的母体性和予体性

民间工艺是一切工艺文化的母胎,是现代工艺文化的艺术源泉.具有母体性质。苗族银饰艺术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性及其文化内涵为当前的艺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灵感来源。借鉴民族传统艺术并使之现代化的创作意识将苗族银饰定义为现代装饰艺术的母体,从苗族银饰中汲取装饰元素用于现代艺术设计,尤其是现代首饰的设计。艺术家们多去苗族聚居区采风,以汲取苗族银饰的艺术灵感,并将苗族银饰的艺术因子吸纳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去,以民族之风装饰现代生活。

但是,在现代装饰艺术采用民族工艺的案例中,较多个案被做成了不伦不类的“仿品”。照搬照抄民族工艺的图形图像,而不把民族工艺放在民族传统文化这个母体中去考虑,这是当前民族文化创意不成功的主要原因。苗族传统文化是苗族银饰工艺不可脱离的母体。苗族银饰之所以如此丰满是因为苗族银饰作为苗族文化的“无字天书”承载了苗族的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它融合了苗族的神话传说和古歌等民间文学内容,苗族服饰和乐器的文化内涵以及苗族的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的图像化表达,集苗族古今文化于一体。正是苗族银饰从各种苗族民间艺术和文化的母体中汲取养分,才得以如此茁壮成长。“苗族服饰文化之所以发育的枝繁叶茂,之所以得到长期保存,是因为根植在深厚的民族文化沃土之中。它不仅表现为其社会制度、社会角色的需要,而且是一种文化的需要”。苗族银饰是以苗族深厚的传统文化作为母体,汲取养分,并逐步成长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苗族银饰的子体性。

二、从苗族银饰的民间工艺特征浅析奠传承与保护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却失去往日的繁荣,举步维艰,有些技法则濒临失传,亟需保护。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本应弘扬的这种民间艺术正在被当代的年轻人所忽视,如何利用当代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保护和拯救濒临消失的传统民间工艺,成为我们所面临的新课题。当前,苗族银饰受到了各种形式的保护。但是保护只是应急的措施,作为一种外在力量,保护不能改变民间工艺的内在发展规律。苗族银饰是一种民间工艺,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如果失去其自身的民间工艺的特征,苗族银饰也就不能存活于民众的生活中,也就无从谈论其传承和保护了。因此,我们应该从保护苗族银饰维持其自身的基本特征来讨论其传承和保护。

(一)调整自发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消极的销售方式

当前,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的生产与组织方式限制了苗族银饰的长远发展。苗族银饰加工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散户加工,个体家庭的资本较零散,投八低,产出量自然少。资本不集中,银饰加工也就难以形成规模,无法与国内其他同类行业竞争。个体家庭的经营方式承受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弱,多数家庭只是零散的制作银饰,农闲时加工银饰,农忙时田间劳动,产量较低。单个家庭也缺少生产计划,且粗放式的加工经营模式不利于其资本积累,必将限制其家庭产业的发展。另外,散户经营需在家庭内部掌握全套的银饰锻制技艺,不能够形成产业化的生产,比不过现代首饰产业培养专门人才,熟练掌握单个工序的。散户经营就导致了银匠各自为政,许多银匠和店铺只是坐等顾客上门,导致苗族银饰的宣传力度很低,影响了外界对其关注。这种被动的自发式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阻滞了银饰的发展和对外传播。

改变这种自发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消极的销售方式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转变作为主体的人的思想观念。当前,苗族银匠的文化水平较低,只会日复一日的生产既有形制和纹饰的银饰,而从未考虑过设计开发新款式,更不懂产品的营销。因此,民间银饰的竞争力极低。人是民俗的主体,也是创造和使用民间工艺的主体。因此,要实现苗族银饰的繁荣,就要提高银匠的民俗文化意识,还要重建苗族银饰与民众世界的活态互动关系。这是建立文化自觉的一个过程。苗族银饰是苗族人民民俗生活的客体,要让其在主体人的活动中参与到民俗生活中来,而不是一种静置的展示状态。其次,还可以通过建立银饰行业协会和相关组织来确立新式的生产与销售一体的银饰经营方式,通过协会和组织的引导,确立银匠内部的互助和合作关系,建立宣传体制。但是,避免过度的商业开发,保持苗族银饰的传统特色才是其出路。

(二)改变传统的传承方式,建立社会传承机制

苗旋银饰锻制技艺的严格的家族传承机制和家族经营中的低利润都是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发展变缓的影响因素。一方面,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以一种非自觉性的、家族式的父子或师徒传承模式,以自发的形式跟随大众的功利生活需要而流传和传承。这种排外的保护机制可能会促使银匠研创新的技法和纹饰,家族传承的差异性有利于苗族银饰文化的多样性。但是,这种传承方式相当脆弱,且具有很大局限性。过于保守的家族内传承较容易出现断代,乃至出现工艺传承链的中断,这将引起银饰中部分传统形制和纹饰的丢失,不利于苗族银饰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完整的延续发展。另外,传承中的技艺保留、个人的技艺水平的差异、学习周期长和生产效率低导致的经济效益低、从艺人员文化水平低等也都不利于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顺利传承。当前,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要继续传承下去,就要坚持以家族传承为主,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传承机制为辅,扩大传承范围,确保民族文化不被历史湮没。对家族传承薄弱的地区的银匠给予经济支持和政府引导,让特色的、精湛的银饰锻制技艺中的精华部分后继有人,并向前发展。

(三)保护民间工艺生存的文化空间

民间工艺的生存内核是传统的价值观和民间文化内涵。附着于苗族银饰上的苗族传统文化是苗族银饰的灵魂,失去了苗族传统文化的装饰,苗族的银饰盛装将黯然失色。苗族银饰根植于苗族传统文化,在特定的生态中产生和成长,并在社会环境下自生自灭。在当前,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苗族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民众思想发生了变化,这给苗族银饰带来了冲击。首先,苗族银饰土生土长的民俗环境丢失。其次,苗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再次,外界环境的改变对民众的思想产生冲击。苗族聚居区不再像传统上那么闭塞,各种新式的观念和娱乐方式的传八,传统节日失去了往日的浓厚气氛。年轻人有了更多社交的方式,如打电话,网络通讯等。较多年轻人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到东部地区打工,在现代生活方式和西式生活信仰的渗透下,崇尚现代家居生活和娓乐方式。当这种社会环境导致的文化转型影响到传统的生活方式或文化生态时,苗族银饰存在的传统文化环境逐渐消失,其失去了传统思想的支持,也就会逐渐走向衰弱。

民间工艺依赖民间传统文化建立的文化空间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要保护民间工艺,就要保护民间工艺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当前,苗族银饰的文化空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苗族银饰的原生文化空间,也就是苗族人民的民俗生活;另一种是苗族银饰的次生文化空间,就是我们为展示和传承苗族银饰而设立的博物馆、银饰作坊和传承人工作室等特定空间,通过银饰展示、工艺示范、文化讲解和参与体验等形式努力还原苗族银饰的制作过程和存在状况。在银饰的原生文化空间里,苗族银饰以自发的状态自生自灭。在银饰的次生文化空间里,苗族银饰受到了精心的静置式的保护。尽管次生文化空间尽量模拟原生文化空间的真实情状,但是原生文化空间下特有的由地域文化、民俗生活、社会经济类型和大众情感所构筑的文化氛围却是次生文化空间不能模拟的。

保护苗族银饰还要保护其生存的文化空间内部的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同一个地域内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之间相互借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同样,苗族银饰也借用了大量的苗族民间文学里的神话传说和苗族刺绣中的纹饰作为装饰纹饰,其锻制技艺也与苗族传统的冶铁工艺有着莫大联系。在同一个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民间工艺种类之间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在共同的民俗传统的母体上生根发芽。因此,维护苗族银饰根植的地域文化空间和保持当地文化的多样性对苗族银饰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民间工艺是历经历史的惊涛骇浪和细水长流所凝结出的特定民族的文化精华的结晶,它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动态的渐变过程。它带有每个时代民族文化的烙印。因此,民间工艺的保护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我们不能把它当作历史的遗存而禁锢,也不能因为现在的遗产热潮而轻易去开发,尤其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的盲目开发。我们要在对其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台理的开发利用。人们对一些文化遗产只顾开发它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应有的保护,如对手工艺项目的大量机械复制(如对苗族银饰的简单的机械仿制),使其原有的文化特色和特殊技艺因人们的忽视而消失。既往的民间工艺的开发经验告诉我们,非理性的开发往往会在消费过程中造成对文化不可撤销的破坏与损失,我们要在活态保护的前提下正确认识传承与开发的关系,针对每种手工艺文化的特色确立实用的保护策略。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民间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工艺的传承分析及阐述
立足发展民间工艺的大师工作室运转模式研究
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
民间工艺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藤编家具设计
良辰美景奈何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