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新
摘 要:通过讲授《华夏之祖》一课时的所见、所做、所感,阐释了历史教学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对话,让学生平等参与教学活动;转变教育观念,采用新的理念教学,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研读的力度和深度,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造性思维
《华夏之祖》这一课的知识大多是我国原始社会的神话、历史传说,我们在教学时往往只是照本宣科,从整体上来说很难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那么,如何贯彻新的教学理念,该在哪里寻找突破口呢?
在学习“尧舜禹的禅让”时,介绍完尧、舜、禹各自身上的优秀品质而成就了“选贤与能”的“禅让”后,按照惯例,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说明了什么?”
这时一个声音传出来:“大禹太冷酷无情了!”
声音并不大,但是由于意见的不同而显得特别清晰。学生都听到了,目光集中到李伟(化名)身上。
我先是一愣:这真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可仔细一想,是呀,如果按照常理或者站在家人的立场上来看,李伟说得还真没错!
当思维的火花突现时,我有点激动,我问李伟:“你为什么说大禹冷酷无情?”
李伟的脸都涨红了:“大禹一定有家,他在外十三年,父母儿女谁来照料?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回家看一看父母妻儿,不正说明大禹冷酷无情吗?”
看他一脸愤愤不平的神色,我不禁为他思维的发散暗暗喝彩……
学生有了思维的空间,必须因势利导。我首先表扬了李伟,他的脸又红了,接着,我面向全体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大禹去治水,你会怎样做呢?”
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言:“我会像大禹一样专心治水,不成功绝不回家!”
另一个学生说:“大禹做得很对,可如果像他那样,我可做不到,我会想念亲人的……”
接着有学生站起来反驳:“俗话说,忠孝不能两全,我看……”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课堂被激活了!连平时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都直接站了起来:“我佩服大禹,可他这样做真的是不近情理,这是不是为说明大禹的大公无私而进行的夸张呀?”
又打开了一扇门!又开拓了一个思维空间!这时学生也索性离开了刚才规规矩矩的独立思考,前后左右地讨论起来。
眼看讨论已达高潮,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讨论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如把我们的观点、想法写一写,最好结合一些生动具体的实例,然后挑几篇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下一节历史课大家评论,怎么样?”
没想到连语文课上都发愁写作文的学生态度空前高涨。从距离下课不足20分钟开始,他们聚精会神,运笔如风。
灵活开放的历史教学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的思绪插上翅膀。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研读的力度和深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新奇中探索假定的角色,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打下扎实的基础。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