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的新解读

2015-09-09 04:40李洋
文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内容摘要:“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不同的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人自从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就产生了需要,对世界的解释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就需要改变现存世界。现存世界的人是现实的感性活动中的人,在旧唯物主义那里没有注意到人的主体性,在唯心主义那里,人却偏离了现实性的存在。对世界的改变需要科学的革命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需要 改变世界 革命实践 革命理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为《提纲》)第十一条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国内外学者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有人认为“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产生的青年黑格尔派,说的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不能实际地改变世界。”[2]也有人认为“过去的哲学停留于‘解释世界,而不在力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3]然而,笔者认为,仅从这一点来解读马克思,有把自己限定在一定范围的嫌疑,我们是否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呢?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序言中说:“我在马克思的一本旧笔记中找到了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现在作为本书附录刊印出来。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4]笔者认为,既然作为马克思亲密战友的恩格斯把《提纲》当做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5],那么对《提纲》第十一条应该还有其他的解读。鉴于此,笔者试图做一定的探讨。

一.对人自身认识的深化

马克思认真地梳理和思考了哲学的整个进展,他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理解和观察世界的两种角度,这两种角度存在不同的思考路向,最后达到了不同的效果。他将旧唯物主义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客体至上,对方至上,其导致的结果是在关注世界的过程中,变成一种“敌视人”的唯物主义,看不到人的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意图了解对象的本来面目,在对象里面恰恰没有人的地位。另一种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这是近代自然科学以后产生的一种哲学流派,吸收了自然科学的很多成就,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者的自然观就是唯物主义,其坚持的是自然至上原则。费尔巴哈谈到的人是自然人和抽象人,他认为:“人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由各种器官组成的,思维是可以把握的,幻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一切。这种唯物主义虽然有探讨人,但谈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和抽象属性,把人看作为对象研究的一个对象。他的‘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的重要论断就很好地说明了其缺陷。”[6]马克思认为唯心主义的优点在于发展了旧唯物主义没有涉及的人的主体性,旧唯物主义没有注意人的主体性,唯心主义探讨了主体,但是却远离了现实性的存在。因此,上述两个角度都不能成为关照世界的方式,需要超越出来。

马克思强调实践的原则,探讨现实的人和人的实践,实践原则既没有抛弃主体也没有抛弃客体,而是主体和客体同时发生作用,主体和客体不能一劳永逸地起决定或被决定的作用,主体和客体处于一个交互作用的状态,不能说先有主体后有客体,如果没有主体也就没有客体。主体和客体问题的解决是逐步地解决,当主客体不再适应的时候,主体提出要求,但这种要求必须借助于客体本身的改变,然后才能得到实现,客体改变的同时又对主体本身的力量提出另外新的问题。这种哲学不再谈超验的形而上学,也不再回归到主体个人,贯穿在《提纲》中谈哲学研究什么,不是不研究人,而是不研究倒退的唯物主义。他研究的是现实活动过程中的人,这个人不是某一抽象的或特定的存在,而是在现实感性活动中的人。

二.人需要改变世界

改造世界比解释世界更为重要,更为根本。只有在改变世界中才能认识世界,而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又在于指导实践,改变世界,马克思将自己的崭新的哲学思想同改变世界这样的实践相联系的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1846年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一次作了更为鲜明的论述:费尔巴哈“和其它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存在的事实的正确解释,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存在的东西”[7],“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8]。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哲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在于“改变世界”,因此哲学的主要功能在于批判,批判旧世界,创造、发展新世界。这种批判不仅是理论上的,而且是实践上的批判。实践是现实的人的活动,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仅创造历史,创造能使自己得以生存下去的物质资料,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改造自身,使自己更加适应自然的变化。对世界的解释,只是一种被动的,存在于认识论范畴,不能很好地使人适应自然的变化,为了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掌握更大的主动性进而同自然(世界)保持一种和序稳定的状态,人必须掌握规律改变世界,从而能够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使自我得到不断扩充,满足自身的需要。

三.革命实践需要革命的理论

千百年来人同人的关系是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关系,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人对人的压迫是一种赤裸裸的压迫。随着机器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整个社会划分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剥削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即有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工人们除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外毫无自由可言,成了有产者的依附物。

面对社会大变动、工人阶级遭受巨大压迫的情境,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看不起工人、农民,看不起小人物。他们认为科学尤其是哲学方面只能在哲学家的圈子打转,将其束之高阁,普通群众根本学习和研究不了哲学。而且这些哲学家所写的文章也晦涩难懂,因为他们只是给少数人看的。马克思在1842年发表的《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一文指出了当时德国哲学界脱离现实和群众的严重现象。他说:“哲学,尤其是德国的哲学,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所有这些,一开始就使哲学同那种与它格格不入的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对立起来。从哲学的整个发展来看,它不是通俗易懂的;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门外汉看来正像脱离现实的活动一样稀奇古怪;它被当作一个魔术师,若有其事地念着咒语,因为谁也不懂得他们在念些什么。”[9]相反地,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家重要的一点就是虽然也注重科学理论的研究,但更加注意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马克思在早于《提纲》之前完成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已经提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10],显然要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力量”,所以马克思继续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这就说明,马克思在《提纲》中所谈到的“改变世界”其主体是也只能是人民群众。在欧洲大陆三次工人运动中由于阶级力量的悬殊,工人运动遭到残酷镇压,在运动中暴露出一个致命缺陷,即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的革命的理论,才能更好地争取权利,赢得自由,改变世界。因此,马克思将自己的新理论定义为对世界的改变,而不仅仅是以往的只是对世界的解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作为开辟新世界观的前驱,在许多领域做出卓有成效的研究,对人有着与以往哲学家们不同的见解。在关于人这一方面,马克思走出前人的藩篱,摆脱旧唯物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缺乏关注以及唯心主义远离人的现实性的缺陷,将人看作现实的感性活动中的人。现实的人有现实的需要,旧有哲学对世界的解释满足不了人的需要,人就面临着改变世界以满足自身需要的问题,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人又面临各种困难需要科学的革命的理论来指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2]聂锦芳.究竟该如何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N]光明日报,2005-10-18.

[3]刘召峰.改变世界:特定的问题语境及其内涵的拓展与深化--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解读[J].河北学刊,2010,(1):225.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8-209.

[6]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现代唯物主义导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33.

[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97,7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0.

[10][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作者介绍:李洋,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浅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点
从马克思实践观点角度理解中国全面从严治党
浅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马克思、费尔巴哈“实践”概念及启示
实践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运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世界历史思想创立的贡献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近年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相关问题的研究述评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蕴育的新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