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摘 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揭示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区分开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在哲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是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和中国的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南。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理论背景;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在《提纲》中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实践观、唯物史观等一系列哲学基本观点,最终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建立起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的框架,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区分开的重要标志。
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出的理论背景
实践观点是随着哲学的发展而逐步被哲学家关注,并发展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
在欧洲哲学史上,“实践”概念由康德正式引入,他提出了“实践理性”的概念,即实践理性通过规范人的意志,支配人的道德活动,最终使人达到自由。这种“实践”观念实质上并没有伦理实践的范围。黑格尔的“实践”观点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的,他把实践限制在精神、观念活动的范围,认为实践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抽象发展,这种观点把实践概念与人的物质层面相脱离,因而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实践观。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是以人本主义为立场,以哲学体系中“类”的人的概念和自然为基础进行阐释的。费尔巴哈把实践定义为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因而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也是直观、感性的。他把自然和社会看做能动的存在,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费尔巴哈无法对社会实践的作用和地位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考察,即不能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的历史的发展,最终在历史观上沦为唯心主义。
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点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进行了全面批判,扼要且全面地表述了新哲学的主要理论,把实践作为新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初步勾画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雏形和框架,从根本上同一切旧哲学区别开。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提纲》中马克思首先明确指出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实践的认识上都有各自的不足,旧唯物主义割裂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唯心主义则把实践看成纯粹的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感性的直观,唯心主义把理性当做真理,二者都无法实现在实践中检验意识。因而,为了解决这些缺陷,马克思把实践观引入到认识论,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决定性因素,思维是来源于对客观物质世界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把它放在实践中去检验。
(二)实践是人和社会的本质。《提纲》中,马克思首先批判了费尔巴哈抽象人性论,他认为人既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因此,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应从社会活动中探寻、理解,并根据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考察人的本质及其人性。
其次,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问题,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将社会生活歸结为人的精神活动。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驱动社会生活,费尔巴哈将社会生活归于宗教生活,马克思在《提纲》中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他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p139)在此,马克思明确了实践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阐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表明生产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物质实践是社会的起源、基础,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是实践,社会规律的形成也离不开实践。
(三)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费尔巴哈的哲学理念中并没有把人放在历史观中去考察和研究,由于割裂了人类历史与实践的关系,而看不到实践对人类历史的作用,总是用抽象的人性论、人道主义去说明社会历史,因而不能说明人类历史的本质。在《提纲》里,马克思认识到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我们的现存世界,并在改造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发现规律,更好的解释这个物质世界。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提纲》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实践性标志着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而且同以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在《提纲》中,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首次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三位一体”的新的总体立场,从而为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2、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确立不仅是哲学史上的伟大进步,也是各国近代史发展的重要指南。在各国近代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无产阶级运动蓬勃时期,无产阶级政党结合本国实际,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观成功指导了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中国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自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打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创了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在当前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尊重群众、尊重群众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
[2]朱亮,黑格尔实践观刍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0.
[3]汤建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的真实含义[J].唯实,2007.
[4]陈艳玲,费尔巴哈实践观之失误及其启示[J].理论导刊,2009.
[5]朱羽洁,周梦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及其意义[J].理论探索, 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