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彬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100例临床观察
张艳彬
目的 旨在观察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1-06—2012-06期间,于安阳市龙安区东风乡卫生院治疗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200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用西药治疗。待治疗1个月后,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随访两年,比较两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两年,观察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能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其中尤以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最为多见。长期的高血糖可导致患者体内各脏器受累,进而引起各种糖尿病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如何有效的控制住患者的血糖水平,使其保持在理想范围之类,进而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成为临床上急待解决的难题[1]。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1-06—2012-06期间,于我院门诊治疗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符1999年WHO关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入组糖尿病患者平均病程为(5±1.4)年,男女比例为3∶2,平均年龄为(41±10.9)岁。所有患者入组前均排除肾脏、心血管、肝脏等脏器疾病。
1.2 分组方法 按照随机原则将200名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人。对照组患者,根据具体病情给予格列齐特片(天津华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9H0110053)1~4片,1次/d。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以中药方剂消渴方加减治疗,2次/d,200 mL/次。同时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嘱其合理控制饮食、坚持进行适当的运动。治疗1个月后,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服药不良反应做比较。随访两年,比较两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颁布的《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参考标准》[2]。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空腹血糖<6.6 mmol/L,空腹尿糖或饭后尿糖均为阴性;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降至7.2 mmo1/L,餐后2 h血糖<8.3 mmol/L,24 h尿糖定量<10 g或24 h尿糖定量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有效:症状有所改善,空腹血糖降至8.4 mmol/L,餐后2 h血糖<10 mmol/L,24 h尿糖定量在10~25 g或24 h尿糖定量较治疗前下降10%~29%;无效:经过治疗后,症状未有所改善,血糖和尿糖下降<10%。治愈率=治愈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治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收集的数据输入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对比 在接受1个月的药物治疗和饮食、运动疗法之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联合运用中药和西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19%,总有效率为88%。而单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治愈率为10%,总有效率为72%。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在接受1个月的药物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不良发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中有9例出现恶心呕吐的反应,无肝肾损害的情况,不良发应发生率为16%。而对照组患者中有17例出现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且出现2例肝肾损害的病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2)。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随访两年,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了糖尿病性神经病,还有1例出现了视网膜病变,并发症发生率为3%;而对照组患者中有4例出现了神经病变,3例出现了视网膜病变,且还出现了糖尿病肾病和反复感染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为10%。观察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临床疗效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服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又称2型糖尿病,其临床特征为长期的高血糖,主要的病理学特点为胰岛β细胞的功能衰竭和胰岛素抵抗。西医常常采取口服单品种的降糖药物治疗,很难达到并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还有一部分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因此,找到一个能够有效控制血糖的联合用药组合,长期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降低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患者与临床医师共同的目标[3]。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其主要病机为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生,化燥伤阴,消谷耗液,发为消渴。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可辨证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其中尤以阴虚热盛型最为常见,证见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小便频数、大便干结等[4]。
消渴方来源于《丹溪心法》,原方由黄连末、天花粉末、人乳汁(或牛乳)、藕汁、生地汁、姜汁、蜂蜜组成。本研究遵其方义,在原方基础上去人乳汁(或牛乳)、藕汁、生地汁、姜汁、蜂蜜,辨证加入生地、熟地、玉竹、麦冬、知母、石膏、太子参、黄芪等品。其中生地、熟地、玉竹、麦冬养阴润燥;天花粉生津止渴;知母、石膏、黄连滋阴清热;太子生、黄芪益气生津。诸药合用,共凑滋阴清热、益气养阴生津之功,治疗阴虚热盛型的消渴当有良效[5]。
本研究发现,运用消渴方加减联合格列齐特片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格列齐特片治疗的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能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可以广泛的运用于临床中。
[1]周凤华.基于循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
[2]谢芳一.消渴病(2型糖尿病)的分期及证候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1,39(2):101-104.
[3]李晓玲,邱有波,杨拯.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Meta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122-125.
[4]杨双.益气活血通络法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0级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5]倪青,张效科,崔娜,等.芪药消渴胶囊干预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76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2):1628-1631.
2015-03-13)
1005-619X(2015)09-0960-02
10.13517/j.cnki.ccm.2015.09.040
455000 安阳市龙安区东风乡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