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灵仪
【摘要】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领跑者,其对人才培养的体制及模式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通过对比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对美国教育体制进行深入了解,有助于强化两国教育文化事业交流,促进人才往来,以及在一定意义上进行取其精华的教学体制效仿,对国民教育进行高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中美大学 通识教育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24-02
所谓通识教育是指国民教育的基本教育体系,主要是指国民基础教育、全人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等,其根本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的体现。在某一狭义的定义上讲主要是指大学的素质教育。针对中美大学通识教育的体系对比及研究,对其教育特点进行深刻把握,在自身不足之处进行改革,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
一、促进通识教育的意义
所谓通识教育是在专业教育相对存在的,由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素质的需求,通识教育逐渐的体现了其重要性,为使各种专业背景的学生获得更加广阔的视野,以及对其将来自身发展方向的拓宽,进行通识教育是有一定意义的。通过一定的通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跨领域、跨学科上具有一定的思维,对于大学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中美通识教育的对比分析
1.中美大学通识课程类型与结构
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主要在学生基本能力和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其主要进行的是四方面的教育:首先是基础技能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基本應用能力教育,其次是在人文、自然、社会领域进行知识教育,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再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课程教学,旨在辅助学生提升专业素质。中国大学的课程体系是专业课程及文化素质教育。
2. 中美通识课程的形式比较
首先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学分设置上的不同,我国学位要求中对通识教育的比重远小于美国高校,我国大学对专业课程比较重视。其次是在通识课程的内容的内部比例设置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比较我国的通识教育主体是在全校的层面上完成的,学生对学习内容选择上具有较小的自主性,相对于美国的教学体制来说,其更尊重学生的选择,并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优势,通过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安排教学。再次是在文化素质教学方向存在着差异,我国比较倾向于知识化的教育,美国教育则更在乎实践的安排。最后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无论如何,各国均是在其社会背景上发展的,均有一定的先进性及合理性。
三、 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的建议
1. 明确教学宗旨
所谓明确教学宗旨,通识教育是在良好完成专业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首先要明确通识教育的所处地位。对教学宗旨的明确首先要将通识教育的概念及意义在全校师生之间进行普及,令其产生一定的深刻认识。其次是进行通识教育的长期落实,进行教育要以百年树人的原则进行,因此对于通识教育的改革要体现出耐心进行积极的改革。
2. 加强教师的有效参与
教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领路人,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学生接受良好的通识教育的基础。因此提高教师参与建设通识课程的人数,有效的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是必须的。通过对教师的一定的物质刺激,将完全投入科研项目的教师的兴致转移到教育事业上来,提升教育教学的艺术性与影响性。除了对教师的有效评估,还应在教师之间实施循环式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目的是强化通识教育的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3. 调整通识教育结构
通过中美大学的对比发现,中国普遍大学缺少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的整体设置,在教学目标上不够清晰,对课程设计的总体规划覆盖不了全部的专业。因此对通识课程的设计是必须认真面对的,在对通识课程形成一定比例的设置时一定不能忽视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免主客不分的现象发生,以及对通识课程教学时应该注重理论基础教学,减少实用性教学,理论及基本原理是学生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关键。为打造出“全才”的培养体系,需要教育工作人员认真面对。
4. 改革通识课程教学纲要
在对我国通识教育的改革首先是对大学内的通识教育的教材及大纲进行选择与编写。在教师的教学程序上进行通识教育的改革,是将专业背景与通识教育结合的最好办法吗,因此编制优秀的教材和采取优质的纲要进行通识教育是培养多元性学生的前提。鉴于此,对教学方式、教学程序、教材选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完善教师引导效果
由于我国大学教育形式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素质教育,并因此导致招生规模变大。因此控制大学的招生数量是强化通识教育的基本手段之一。缩减生源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更大的教师资源,因此可以实现教学导师制,进而可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对于专业课相对的通识课,也应该进行小班教学的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是对通识教育最好的促进。通过国外大学的教学经验,导师制教学是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在小班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团队协作学习具有一定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发现中美大学通识教育各具特色,但本质上的东西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总体上讲我国的专业课程设置比例高于美国大学,但是在通识教育课程上较为落后。美国大学比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多元化掌握,进而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方向专攻,中国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教学,对知识的多元化有所忽视。因此在教学上适当的进行“师夷长技”。
参考文献:
[1] 熊耕.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以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文学和数学专业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2,(2):75-81,104.
[2] 包水梅,谢冉.中美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修读之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12,(5):84-87.
[3] 周景辉,聂英杰.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较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4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