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华
【摘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終身学习能力的非学科性的新型课程。教师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上,给小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指导,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小学生的创新兴趣,引导小学生的创新方法,保护小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是学生形成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34-02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在教师指导下全员参与,围绕一个个鲜明的主题,通过学生的协作、考察、搜集、访问、社会调查、分析研究等形式而开展的一项综合实践性的活动。它既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
儿童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究事物的本能与需要,利用这种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探究能力。首先,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加学生观察内容,儿童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事物。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做法,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关注。其次,在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启发性的提问、追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再次,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上给学生创造条件,任他们选用,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闻,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美丽的叶子》这个活动主题时,正值秋天来临,叶子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的叶子落在地上。下课后,学生们喜欢用叶子的叶柄玩“勒宝”的游戏。我对孩子们说:“这个游戏真好玩!但是叶子的叶柄为什么有的结实,有的易折呢?它与整片叶子之间是否有联系呢?”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我马上说:“既然大家对树叶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收集不同颜色、形状的叶子,共同研究它。”课上,学生们拿着自己收集的叶子观察,从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提出了问题。教师因势利导,以兴趣导入教学,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等活动。这不仅引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也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动手、动脑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教育家陶行知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而动手、动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显著特点,这也是符合儿童的特点的。学生乐于动手,又勤于动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自己学会探究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如:“《美丽的叶子》这一主题活动,当学生了解了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作用后,我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叶子做成漂亮的叶子标本,如“公鸡、青蛙”等动物形状,用叶子做字幅、做出拓印画等。动手、动脑、动口,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及学习能力的形成。这样的实践操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发展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给予学生创新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时间、空间,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离开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我们要创设良好的活动空间,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这个时空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如,我在教学《走进电话》主题活动时,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电话发明者贝尔制作电话成功后的喜悦,我让学生准备了纸杯、棉线、牙签等用具学做“土电话”。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明确了一个简易电话的组成,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制作好后,学生分组试打、试听后,发现由于线绳短,纸杯的底部空隙太大,棉线未伸直,出现了影响“电话”传声效果等问题。教师随即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土电话不能传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全班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共同分析土电话传声的原理。最后,在反复试验中得出结论,体验成功的快乐。
把大量活动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其自主地的参与活动,从而在尝试、操作、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体验,积累直接经验,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持续发展等综合能力的目的。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它点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火花,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作为实践活动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掌握更具有创新性,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塑造完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马云鹏 《课程与教学论》 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 2003.1
[2]柳海民 《现代教育原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