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婷 熊伟
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猛发展,从微博、微信、微电影,到微商,一切可以“微”的事物与网络紧密结合,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传递手段,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进入了微时代。新媒体技术时代,青年大学生党员作为党员中较高文化水平的群体,正确引导大学生党员网络素养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微博;党员先进性
注: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的结题论文(《“微时代”视域下培育大学生党员网络素养与保持党员先进性的研究》(JXGXDJKT.YB-201440))
众所周知,现在是一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社会急剧变革的特殊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当今大学生充困惑和诱惑的特殊性时代;尤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步发展与运用,大学生面对多元社会因素,如党内部分同志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再如对新媒体技术所传递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裂变式等,使高校大学生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高校大学生党员作为思想上、学习上等各方面优于普通大学生的一支特殊群体,他们在校是同学们的领头羊,是同学们身边的学习的榜样,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接班人、开拓者,甚至领导者。因此在这种特殊时代,高校党建要正确引导这支特殊群体的党性修养,注重加强他们的先进性教育。
1 “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党员发挥党员先进性现状及主要原因
新媒体技术以“微”为其特点,这种迅猛发展的技术已全面运用在各种通信设备中。而当代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在校园里,随处可以看到这种情景:课间,大部分学生不是走出教室活动筋骨,而是坐在座位上把玩手机;放学后,大部分学生不是走进操场锻炼,而是在宿舍把玩手机;晚上熄灯后,而大部分学生依然趟在床上把玩手机。他们把玩手机,一来与家人、朋友、同学打电话;二来玩手机游戏;三来上网进行浏览网络信息和发表微信息;通过对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进行调查与统计,他们把玩手机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上网进行浏览网络信息和发表微信息。面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而生,以微信、微博等为信息的传播代表,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查看,信息的发布没有太多的门槛约束,同时伴随部分信息裂变式的传播,对针网络大量信息的冲击,大学生党员缺泛对信息真伪辨别的能力,有的甚至摇摆自己的思想立场。微时代下,学生的这种习惯性行为,不但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大挑战,也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诸多问题。
分析其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随着扩招机制,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党建制度没有及时更新与落实;第二,面对新媒体技术时代信息裂变式的传播所产生的问题,高校党建没有充分做好预防与教育机制工作。
2 “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党员网络素养培养的对策
新媒体技术具有以短小精炼的文字为信息传播的特点,在诸多的微技术中,其中以微博、微信为传播媒体的代表,根据网络调查数据统计,当前开通微博的用户已超过3亿,而有70%的当代大学生中使用微博传递信息,这个数据在剧烈地增长着。新媒体技术时代,信息传播的约束力几乎没有,从而人人可以通过信息媒介发表信息、参与信息评论,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的主体。但信息裂变式的传播,给大学生党员生活、学习和思想都带来一定的冲击与影响,这是高校党建教育工作中及需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党生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已迫在眉睫。
网络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理解、辨别、选择等综合的能力。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的教育,主要对策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学员的网络素养教育。高校党建工作者,尤其是支部书记要研究网络的特点,密切关注网络发展新动向,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媒体,既当把关人,又当引路人,指导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袭。
第二、加强正确的传媒引导,转变观念。面对多元的信息传播途径,高校党建工作者应该引导当代大学生党员正确理解并判断网络信息,使他们具有分辨网络资源的真伪的能力,能正确使用与享用网络资源。
第三、加强大学生党员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应该作为大学生党员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网络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党员对网络信息的自主理解、自主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抵制等能力。面对网络中消极信息的诱惑,他们能够进行抵制。
3 “微时代”视域下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策略
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建对大学生党员这支特殊群体的先进性教育既要严格执行党建教育规章制度,又要适合信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使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践行。具体策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引导大学生党员学习并掌握微时代沟通交流工具与技巧。一是辨别真伪,作正确舆论的标兵;二是针砭时弊,作公平正义的基石。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以短小、快速为特点,大学生是信息观注的主体,极易随大流。因此高校党建需要指导大生学党员对传播信息真伪的判断,加强对待事物的责任感教育。使大学生党员面对海量信息,学会选择与判断,做到不盲目跟从、不随意发布或转发不真实的信息。尤其对社会敏感舆论,正确引导他们的参与与讨论,做到公平正义思想教育贯穿始终,使他们能客观冷静对待事物,并把公平正义在实际行为中彰显。
第二,利用“微博”网络平台落实与宣传党组织生活,彰显党员模范作用。为增强学生党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关键落实高校党建的规章制度,使党员如期参与党组织生活。利用“微博”网络平台宣传党员活动和党员风采,使学生党员不仅在活动中增强归属感,而且通过“微博”的宣传增强优越感。
第三,微信的“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学生党员素质文化和立志修身教育。充分利用“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等信息手段进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学习中华文化,传播我们身边教工党员和学生党员的优秀事迹和传递正能量。
第四,建立“学生支部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党员进行信息化管理,使大学生党员信息化,不仅包括指对党员管理的信息化,更包括党组织教育的信息化,通过系统中相应的专栏,如政治理论思想、党员生活、党员风采、互动交流等,使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大学生中得到充分体现与表率。
4 结束语
在“微時代视域”下,建立大学生党员微博、学生支部管理系统等多种信息化途径,通过网络信息化这把双刃剑,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使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员的网络素教育和先进性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做好基层党建工作,使大学生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爱华等,新媒体技术与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 ( 11).
[2]沈月娥,新媒体伦理缺失及其体系构建[J]. 肃社会科学,2012 (2).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
[4]李杉,“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究[J].世纪桥,2012(5).
[5]吴荣军,略论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J].南方论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