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睡眠健康公众叙事研究

2023-11-23 19:22李洁 钱俊衡 卿芮
教育传媒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情感分析微博大数据

李洁 钱俊衡 卿芮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掌握社交平台睡眠健康议题的呈现特点,获悉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与态度,可以为睡眠健康信息传播提供参考和建议。本文利用Python爬取微博平台睡眠健康文本,对抽样获取的43486条样本进行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研究发现,该议题消极情感文本占比62.99%,远高于中性情感(21.98%)和积极情感(15.02%)文本;消极情感呈现了睡眠质量差的负面体验、负面影响及改善睡眠质量的困难;中性情感探讨了睡眠健康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和提升睡眠质量的方法;积极情感讨论了睡眠质量获得改善的过程、益处,肯定了运动对睡眠健康的积极作用。研究揭示,有必要提高健康机构和专业人士对社交媒体的利用,开展更多睡眠健康传播活动;未来的睡眠健康信息传播应着力于重塑公众的睡眠健康观,形成科学、正确、积极的睡眠健康认知与态度;并增加睡眠健康干预技术与方法的科普,尊重公众关切,回应公众信息需求。

【关键词】睡眠健康;微博;大数据;情感分析;语义网络分析

新的技术环境下公众的信息行为已逐渐成为信息科学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在公众对个人健康关注持续升温的前提下,健康信息传播研究备受关注,成为重要的前沿议题。社交媒体作为健康信息传播、获取的主要阵地,通过对其信息分析,可以准确把握公众的健康认知与态度。从而构建出某一健康话题的公众心理机制,助力健康教育,并为相关政策与干预措施的出台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学界对公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健康叙事缺乏关注,尤其是睡眠健康议题。据统计,我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睡眠健康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①遗憾的是,学界对该议题的公众健康信息行为特征尚未展开细致分析,对其内容主题、态度情感以及话语逻辑并不清楚,这不仅阻碍了对睡眠健康信息行为的认识深化,也不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践推进。

鉴于此,本研究以国内社交平台——“微博”为数据来源,通过该平台广泛收集用户生成和分享的个人观点。分析用户在微博平台对睡眠健康议题的呈现和讨论,以此获悉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与态度,进而为睡眠健康传播活动提供策略参考。具体而言,本文将爬取微博平台用户生成的睡眠健康相关文本,运用情感分析技术,挖掘、分析文本的主观倾向性,探索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态度②;同时构建语义网络,利用可视化方式发现主题社区,探索不同睡眠情感下的重要主题,获知文本生产者的认知逻辑③,分析睡眠健康的热点话题和呈现特征。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

(一)对睡眠健康的认知

睡眠健康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睡眠对维持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良好的睡眠质量是维持个体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④而长期的睡眠问题会导致个体认知功能降低(如智力、记忆力和分析能力下降)、压力、焦虑症、抑郁症、精神障碍以及自杀,其还是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免疫功能下降的诱因。⑤⑥⑦⑧1989年,Buysse等提出了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包含了主观睡眠质量(SSQ)、入睡时间(SL)、睡眠时间(SDu)、睡眠效率(HSE)、睡眠障碍(SDI)、助眠药物使用(USM)和日间功能障碍(DD)等7个因子,能全面评估个体近一月的睡眠情况,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⑨1995年刘贤臣等将PSQI量表译为中文引入国内,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发现量表结构效度较好,至此展开了大量针对不同人群的睡眠质量测量和评估研究,了解他们的睡眠质量情况、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与态度。⑩这类研究关注的群体较为多样,涉及老年人、孕妇、军人、医生、企业员工、医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等,其中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最多,相关研究也最为丰富。

整体而言,国民的睡眠健康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严重危害着身心健康。大部分群体的睡眠质量较差,对于睡眠健康的认知显著不足。一项针对我国20年来大学生睡眠健康研究结果的元分析,共收集了189篇文献,775组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随着时间推移呈恶化趋势,亟须展开睡眠健康教育和指导。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发后,封控、隔离等措施对人们作息规律产生极大冲击,研究发现大学生睡眠不足比例高达34.7%,睡眠效率低于85%的占比达50.1%,入睡时间延迟超过30分钟的高达23.9%,其中20.2%存在明显抑郁症状,10.9%存在明显焦虑症状,8.4%同时具有抑郁及焦虑症状。基于认知行为理论,认知是行为的基础。个体对睡眠健康的认知驱动着睡眠相关行为和活动,这些行为活动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睡眠健康状况。例如,母亲的睡眠健康认知是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重要预测因素。从这些研究可知,学界和业界对睡眠健康的关注极高,一直强调睡眠健康教育,但相关实证研究显示,国民的睡眠健康状况在不断恶化,睡眠健康的认知水平仍然较低。有研究已注意到该差异,认为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在严重侵蚀着公众的睡眠质量,或社会竞争的加剧导致公众压力倍增,冲击着本就脆弱的睡眠质量。无论如何,这都揭示公众的睡眠健康认知与态度涉及较为复杂的影响因素。

(二)睡眠健康认知的影响因素

个体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会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多项研究发现,人口统计特征,涉及性别、年龄、地区、收入、学历及家庭环境等因素,都会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产生影响。例如,有研究显示,城市地区的婴幼儿父母对睡眠健康的认知水平要高于农村地区的父母,对婴幼儿的睡眠看护知晓率也显著更高。另外,家庭环境是睡眠健康的核心影响因素,收入和学历的不同会影响到公众对睡眠信息的獲取,也会导致睡眠认知的差异化。因此,在进行睡眠健康教育、提升睡眠健康认知时,应该符合不同地区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

个体对睡眠健康的认知还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睡眠模式、睡眠行为和睡眠生态在不同的文化中是存在显著差异的。例如,有研究比较了亚洲和欧洲国家儿童的睡眠健康情况,发现儿童们的睡眠健康行为呈现出显著的跨文化差异。具体来说,亚洲国家的儿童就睡时间明显更晚,总的睡眠时间更短,更有可能睡在父母的房间里。此外,针对父母的睡眠健康认知和睡眠问题患病率也发现了显著的文化差异,即亚洲国家的父母更可能将孩子的睡眠看作一个问题。也有研究认为,集体主义文化倾向促进相互依赖的价值观,个人主义文化倾向强调自主性和自力更生,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取向差异是导致个体的睡眠健康认知不同的原因。

整体而言,个体对睡眠健康的认知受到个体、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影响,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态度。当前相关研究显示,个体的睡眠健康认知和睡眠健康行为并不符合,在将认知付诸实践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挑战。从中可知,睡眠健康这个看似日常,但十分重要的议题,在公众的认知和态度上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特征。

(三)社交媒体对睡眠健康认知的影响

数字时代的来临,尤其是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健康传播和健康干预的实施提供了更便利的渠道。针对于睡眠健康议题,国内外社交媒体上都会开展大量的睡眠健康传播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宣传睡眠健康的重要性,普及睡眠健康相关知识,提升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与态度等。例如国内的微博平台,每年的世界睡眠日,都会有大量睡眠知识的传播与相关话题的讨论。当然,社交媒体不仅为睡眠健康宣传提供了一个渠道,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公众睡眠健康认知与态度的平台。具体而言,学者们可以通过对社交媒体上用户生成的与睡眠健康相关方的内容,识别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态度,并预测公众的睡眠健康行为活动。

总结而言,国内外公共卫生领域对睡眠健康议题的关注度很高,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从健康传播视角对睡眠健康议题的研究仍然有限,大部分研究聚焦于如何展开睡眠健康教育、如何进行睡眠健康信息宣导等,旨在提高睡眠健康认知,促进公众的睡眠健康。然而,公众的睡眠健康状况并不理想,睡眠问题甚至越发严重。这其中存在诸多疑问,比如,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态度如何?当前的睡眠健康传播活动是否合适?为何睡眠健康认知难以转化为睡眠健康行为?等等。鉴于此,本研究通过观察和分析社交媒体平台上我国公众围绕睡眠健康议题的讨论内容和维度,进而分析公众的认知与态度,为睡眠健康传播实践及效果提供更多可能性。

二、研究过程

(一)数据采集与清洗

以“睡眠健康”“睡眠质量”为关键词,爬取2021年新浪微博平台上全部相关文本,共199639条文本。首先,通过关键词初步清洗数据,剔除广告等无效文本,剩余174612条文本。由于数据量过大,不利于进一步分析,我们选取分层抽样法,按照每月文本量随机抽取35%的文本作为研究样本,获得61114条文本。为了提高样本代表性,对抽取的样本进行了二次清洗,主要通过人工去除重复、无效及低关联度文本,最终获得43486条样本。

(二)情感分析

本研究将基于情感词典的情感分析方法与腾讯云情感分析结合,并辅以人工校正,能得到较好的情感判断结果。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首先,编写Python代码调用jieba库,并结合自定义分词词典对研究样本进行分词、去除停用词等处理。自定义分词词典的目的是保留研究需要的特定词如“睡眠健康”“睡眠质量”等,避免被jieba库分词为“睡眠”“健康”或“睡眠”“质量”;接着,对每条文本同时采用两种情感判别方法进行分析,对于两次情感判断结果不一致的文本进行人工校正。完成所有文本的情感分析后,进行了5次随机抽样,每次从研究样本中随机抽取100条文本进行人工情感判断,5次抽样的情感判断准确率均在90%以上,表明情感分析结果是有效的,能够满足研究需要。最终,睡眠健康文本的情感划分结果为:消极情感有27394条,占比高达62.99%;中性情感有9560条,占比为21.98%;积极情感有6532条,占比为15.02%。可见,微博平台关于睡眠健康议题的讨论以消极情感为主导。

(三)语义网络分析

对睡眠健康议题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后,将分别对消极、中性和积极情感文本进行语义网络分析,通过可视化方式直观地表现出三种情感下睡眠健康议题涉及的热点话题,具体观察不同情感下的子主题。第一,使用软件Wordij 3.0对研究样本进行语义网络分析;第二,通过Gephi进行节点的筛选,通过节点度数清除较小的节点及其相关边,并剔除“睡眠健康”或“睡眠质量”这一所有文本都包含的节点;第三,使用Gephi提供的社区发现算法,选用ForceAtlas 2模式进行聚类;第四,根据聚类结果对不同主题进行颜色设置及布局调整;第五,摘取节点量占比超过10%的语义网络主题进行分析讨论,详见图1。最终在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语义网络中各发现3个主题,在中性情感语义网络中发现2个主题。

三、研究结果

(一)消极情感语义网络主题

1.睡眠质量差的负面体验

睡眠健康议题整体以消极情感为主,反映出公众对睡眠健康的态度较为负面。在消极情感网络中,对睡眠质量差的负面体验和表达是最主要的主题。如下页图2所示,该主题的语义网络包含94个节点,1188条边,占消极情感语义网络的39.00%。主题网络的核心高频词为“醒”“睡不着”“醒来”“吵醒”等,同时伴随大量与时间相关的高频词,如“晚上”“昨晚”“半夜”“早上”“凌晨”等,甚至具体到某些时间点,如“一点”“十一点”“五点”等,另外还携带一些负面含义的高频词,如“极差”“堪忧”等。整体而言,该主题围绕个体的睡眠问题和负面体验展开,呈现了公众面临的主要睡眠问题,即失眠、夜间易醒、早醒、睡眠效率低以及睡眠不足等,这与现有研究结果相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该主题网络的文本绝大部分生成于夜间,即个体在遭遇睡眠障碍时,情绪变得负面,倾向于在社交平台呈现和表达情绪。当然,这也是他们自我调控和进行求助的一种方式。

2.睡眠质量差的负面影响

在消极情感网络中,睡眠质量差的负面影响是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如图3所示,该主题的语义網络包含64个节点,588条边,占消极情感语义网络的26.56%。从节点看,网络中的核心高频词为“差”“不好”“失眠”等,同时携带大量程度副词,如“越来越”“直线”“下降”“太”等,还有一些体现负面情绪的高频词,如“糟糕”“烦躁”“焦虑”“痛苦”等。该主题围绕个体的睡眠质量情况展开,呈现了睡眠质量下降的表征,并描绘了睡眠质量变差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在诉说睡眠质量差对个体生活、工作和健康的影响时,公众表现出极强的负面情绪。有研究指出,睡眠障碍容易引起个体的心理波动,导致情绪紧张和混乱。分析发现,个体在遭受睡眠问题困扰,尤其感知到日间功能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后,这种不佳的体验让个体表现出强烈的消极情感。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自觉睡眠质量差可能会引起高水平的心理压力,出现焦虑、心身不安、抑郁等负性情绪。

3.睡眠质量改善困难

在消极情感网络中,讨论睡眠质量改善困难是另一重要主题。该主题的语义网络结构如图4所示,包含59个节点,385条边,占消极情感语义网络的24.48%。从节点看,该主题出现了大量消极意义的高频词,如“太差”“好差”“很差”“差到”“难受”“奔溃”等,同时还出现“褪黑素”“耳塞”等高频词。该主题围绕改善睡眠质量展开,个体对自身的睡眠质量不满意,尝试各种方法改变,但并未获得预期效果,因此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情绪。研究发现,这部分用户倾向改变睡眠的环境和使用药物来提升睡眠质量。既有研究揭示,睡眠问题会让个体对周围环境变得异常敏感,但使用催眠类药物不能本质地改善睡眠,相反甚至可能导致更多的睡眠问题。足见,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存在不足,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缺乏科学性、甚至错误,导致睡眠质量难以改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倍增,进而睡眠问题加重。

(二)中性情感语义网络主题

1.睡眠健康与日常生活关系

在中性情感网络中,呈现睡眠健康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是最主要的话题。该主题包含77个节点,1216条边,占中性情感语义网络的34.84%(图5)。从节点看,有“喜欢”“开心”“快乐”等表达积极情感的高频词,有“妈妈”“孩子”“朋友”等表示身份的高频词,也有“枕头”“眼罩”等日用品高频词,还有“起床”“在家”“回家”等日常行为高频词。该主题主要呈现了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但在描绘这些生活场景和内容时,也伴随着睡眠情况的介绍。在这些琐碎的日常描述中,个体揭示了睡眠健康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相关,并表达了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公众对睡眠健康是有一定认知的,并感知到了睡眠健康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很重视自我的睡眠健康。

2.提升睡眠质量的方法

在中性情感网络中,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是讨论的第二大主题。该主题的语义网络包含51个节点,503条边,占中性情感语义网络的23.08%,如图6所示。从节点上看,网络中出现了“运动”“(放松)身体”“早睡”等涉及提升睡眠质量的方法高频词;还有“提高”“舒适”“改善”等反映睡眠质量改善效果的高频词。该网络主题围绕提升睡眠质量的方法展开,不仅分享了各种提升睡眠质量的方法,而且描绘了这些方法的具体效果。基于公众的讨论,运动、好心情、身体健康和降低生活压力等被认为可以有效提高睡眠质量。整体上,公众认为改善睡眠质量需要一定时间,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对睡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而养成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基础。

(三)积极情感语义网络主题

1.提高睡眠质量成功的分享

在积极情感网络中,分享改善睡眠质量的过程是最重要、最核心的话题。如图7所示,该主题包含111个节点,1807条边,占积极情感语义网络的51.87%。该网络主题中出现了大量积极意义的高频词,如“提高”“改善”“提升”等,同时也携带一些消极意义的高频词,如“失眠”“不好”“睡不着”等;另外还有很多时间关键词,如“晚上”“早上”“白天”等。在该主题下,公众围绕如何提升睡眠质量展开,呈现了个体面临的睡眠问题,主要是失眠问题,描述了改善失眠的过程以及感知睡眠质量获得提升后的心情。在描绘自身睡眠质量获得改善时,公众表现得较为愉悦,情感也很正面。如既有研究所述,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相关,个体感知睡眠质量越高,心理健康、感情平衡和生活满意度会越高。

2.运动对睡眠健康的积极影响

呈现运动对睡眠健康的积极影响是积极情感网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如图8所示,该主题的语义网络包含42个节点,216条边,占积极情感语义网络的19.63%。从节点上看,该主题以“睡眠”“运动”“时间”三个高频词为中心,同时出现了“健康”“身体”“状态”“有利于”“更好”“放松”等积极意义词汇。此主题围绕运动与睡眠的关系展开,重点讨论了运动对睡眠健康的积极作用。基于自身经验,公众感知跑步、健身等一定量的运动锻炼可以有效放松身体、调节情绪,帮助个体调整入睡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既有研究也证实,经常运动锻炼的睡眠质量最好,不运动锻炼的睡眠质量最差。运动锻炼情况可以通过日间功能障碍、自觉睡眠质量和入睡时间有效影响个体的睡眠质量。

3.提高睡眠质量的益处

讨论提升睡眠质量的益处是积极情感网络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该主题的语义网络包含42个节点,213条边,节点数占积极情感语义网络的19.63%。如图9所示,该主题以“睡觉”“影响”两个关键词为中心,同时提到“手机”“熬夜”“睡前”,以及“工作”“生活”“心情”等高频词汇,另还携带了“喜欢”“好好”等積极意义词汇。从文本内容看,此主题围绕睡眠对生活的影响展开,重点讨论了良好的睡眠质量给个体的生理、心理、工作、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阐述了睡前使用手机、熬夜等行为对睡眠健康的负面影响,旨在强调促进睡眠健康的重要性。公众基于自身感知的睡眠质量好所带来的益处,肯定了睡眠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性,倡导有意识地避免一些阻碍行为,以努力提高睡眠质量。

四、讨论

微博平台关于睡眠健康议题的文本非常丰富,反映出公众对睡眠健康议题的高度关注。从微博平台采集相关文本探索公众对睡眠健康议题的呈现特征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经过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发现微博平台睡眠健康议题的呈现以消极情感为主导、如何提高睡眠质量是讨论焦点、睡眠健康的影响机制是重要话题。相较于其他公共卫生问题,睡眠健康议题更具日常性、普遍性和个体性特征,这也使得公众对该议题的认知显得较为复杂。为了能有效提高对该议题的引导能力,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睡眠健康宣导设计及信息传播思路,以促进公众睡眠健康。本研究围绕研究结论做了如下讨论。

(一)利用社交媒体推动专业睡眠健康信息传播

社交媒体上用户对睡眠健康议题的呈现和讨论非常丰富,但并未获得健康机构或专业机构的重视和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在睡眠健康促进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掘。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人们分享和讨论睡眠健康议题的重要平台。公众喜欢在社交平台共享睡眠健康相关信息,不仅会呈现自身的睡眠健康状况,表达对睡眠健康的相关情绪,讨论睡眠健康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还提供了很多睡眠健康相关的方法和经验。不过,与公众多维度讨论睡眠健康议题相对应的是健康机构和专业人士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睡眠健康信息宣导的样本显得较少。研究样本中,健康机构和专业人士在社交媒体上科普睡眠知识、展开睡眠健康教育的词汇极少,而个体描述自身睡眠健康情况的词汇极多,且大多数词汇表达的是个体对睡眠健康不满意的负面情绪。

语义分析中出现大量的负面情感词汇,揭示了大部分公众对自身的睡眠健康情况很不满意。如诸多研究所述,当前国民的睡眠问题较为严重,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限制出入、隔离政策等应激事件对人们的作息规律产生极大冲击。电子设备使用时间不断增加,个人活动与社交关系减少,导致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个体对自身睡眠健康状况满意度下降。其次,睡眠问题对公眾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影响,睡眠健康焦虑很明显。睡眠是个体重要的生理功能,更是心理健康的原因与结果。长期出现睡眠问题,不仅个体的自控能力下降,还会引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等。如研究显示,个体被睡眠问题困扰时,情感变得很负面,透露出浓烈的焦躁感,倾向于在社交平台自我表达并求助。

虽然公众意识到睡眠问题对自身的负面影响,并在社交平台倾诉和求助,但由于缺乏健康机构和专业人士对睡眠知识、睡眠健康促进的正确科普,公众在社交平台的求助很难获得解决,进而真正实现睡眠质量的改善。睡眠健康与个体的心理、生理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普通个体的个人经验很难帮助到别人,并提供针对性的改善效果。而且,社交媒体普通用户的讨论还有可能导致公众对睡眠健康认识的固化和偏差正常化,进而影响到国民睡眠健康促进工作。所以,基于社交媒体上用户讨论睡眠健康议题的信息行为特征,应该鼓励健康机构和专业人士,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展开睡眠健康科学知识的科普,回应公众需求。

(二)重塑睡眠健康观以提升睡眠健康认知

基于微博平台上睡眠健康议题的内容呈现特征,本文认为社交媒体上公众对睡眠健康的呈现和讨论并不利于公众的睡眠健康促进,大量的负面情绪宣泄和错误的睡眠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睡眠健康的消极态度和正确认知。虽然社交媒体成为人们分享和获取睡眠健康信息的重要平台,但平台上的信息质量并不高。如前所述,公众在微博平台对睡眠健康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讨论,但几乎都是一些零碎的生活经验,不仅缺乏科学性,有的甚至错误。深入分析发现,大部分内容为公众遭遇睡眠问题时,在负面情绪主导下进行的情绪宣泄,所以消极态度的词汇频繁出现,如“崩溃”“糟糕”“烦躁”“痛苦”等。这些负面情感词汇所营造出来的消极情境,很容易给公众形成一种刻板印象。比如,认为睡眠问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进而忽视睡眠问题背后隐藏的生理或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又或者,对睡眠问题持一种悲观态度,直接影响了个体对睡眠健康的自我效能。

公众对睡眠健康感到悲观,主要是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不足,这也使得社交媒体上的睡眠健康讨论未能形成良性循环。从睡眠健康的内容文本分析,发现公众倾向将睡眠问题视作行为习惯问题,强调客观因素(环境、生活)的影响。事实上,不良睡眠卫生才是引起睡眠问题的关键。而睡眠卫生包括睡眠相关行为、睡眠认知、睡眠规律和睡眠情绪等,属于个体的主动行为,更多受到个体的主观认知影响。这反映出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只能从个人生活体验出发,分享的一些经验和小技巧,提供不了专业的、科学的干预方法和指导。其次,虽然公众感知到睡眠健康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也很重视自身睡眠健康,在出现睡眠问题后求助意向也很强烈,但始终未将睡眠问题视作一种健康问题,所以倾向在社交平台获取信息和求助,而不是就医咨询。这说明,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存在根源性问题,正确认知与行为的缺失是导致公众睡眠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也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睡眠卫生教育严重不足。从健康传播角度,有必要重塑公众的睡眠健康观念,提高睡眠健康认知,这可以直接提升社交媒体上睡眠健康议题的讨论质量和传播效果。

(三)增加睡眠健康干预技术与方法的科普

如何提升睡眠质量是睡眠健康议题中最重要的话题。关于睡眠健康议题的呈现中出现了大量关于提高睡眠质量的关键词,例如“提高”“舒适”“改善”等。深入分析发现,睡眠问题会对公众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多负面影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经历睡眠问题的个体感到非常痛苦,迫切希望能够改善自身的睡眠质量,所以他们最希望获得提升睡眠质量的方法。这类内容反映出睡眠健康的重要性,即睡眠健康是个体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基础。在讨论提升睡眠质量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认知,更多是从外部因素入手,基本上寄希望于“运动”“(放松)身体”“早睡”等方法来实现睡眠质量的提升。这也揭示了社交平台上公众对睡眠健康的信息需求特点,如果能够提供更多睡眠健康干预技术的科普和相关方法的知识,不仅能提高睡眠健康议题的讨论质量,也能有效减轻公众的痛苦。

在讨论提升睡眠质量的方法过程中,公众还分析了睡眠健康的影响机制。公众认为睡前过度使用手机是引起睡眠问题的一大诱因,即媒介过度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睡眠习惯,加剧了人们尤其青年群体的睡眠健康问题。既有研究聚焦媒介使用与睡眠健康的关系展开研究,发现个体手机使用程度越高,睡眠质量越差。高强度的手机使用会过度唤醒个体情绪,抑制褪黑素生成,对入睡时间、质量和持续时间产生极大干扰,甚至出现睡眠障碍。通过进一步检视发现,虽然公众认识到睡前过度使用手机对自身睡眠质量的破坏作用,但对于如何减少和控制手机使用强度以提高睡眠质量却并不甚了解。这说明,围绕睡眠健康进行的传播实践与数字时代下的睡眠问题并不完全匹配,难以有效解决数字化生活引发的睡眠健康问题。亟须实现数字时代下睡眠健康传播策略的创新,以促进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及行为转变。

五、结语

本研究分析了微博平台关于睡眠健康议题的文本,整体而言,微博平台上睡眠健康议题的呈现由消极情感主导。公众在消极情感下呈现了睡眠质量差的负面体验、对生活的负面影响以及提升睡眠质量的艰难;中性情感下呈现了睡眠健康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提升睡眠质量的方法;积极情感下讨论了睡眠质量获得改善的过程、提高睡眠质量的益处。总结而言,公众睡眠健康焦虑很明显,睡眠问题导致情绪调节困难是公众在微博平台呈现睡眠健康议题的主要动因,如何改善睡眠质量是公众讨论的焦点和核心诉求。但微博平台的睡眠健康信息质量不高,反映出公众睡眠健康认知不足,导致睡眠卫生行为不良,睡眠健康求助行为的偏倚,进而改善效果有限。未来,有必要提高健康机构和专业人士对社交媒体的利用率,开展更多专业的睡眠健康传播活动;在此过程中,睡眠健康宣导应着力重塑公众的睡眠健康观,以提升公众的睡眠健康认知,形成科学的、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同时,睡眠健康教育应增加睡眠健康干预技术与方法的知识科普,尊重公众的关切,回应他们提升睡眠质量的需求。

参考文献:

①中国睡眠研究会:《2021运动与睡眠白皮书》,原创力文档知识共享平台,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416/8120050123004072.shtm,2021年3月18日。

②Messaoudi C, Guessoum Z, Ben Romdhane L. Opinion mining in online social media: A survey[J].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Mining, 2022,12(1): 1-18.

③Doerfel M L, Barnett G A. A 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99,25(4): 589-603.

④Laposky A D, Van Cauter E, Diez-Rous A V. Reducing health disparities: The role of sleep deficiency and sleep disorders[J]. Sleep Medicine, 2016,18(2): 3-6.

⑤Ahmad S, Bashir S. A pilot study investigat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mong adolescents[J].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7, 28(8): 34-37.

⑥Amaral A P, Soares M J, Pinto A M, et al. Sleep difficulties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role of stress, affect and cognitive processes[J]. Psychiatry Research, 2018, 260(2): 331-337.

⑦吴冉、朱虹、王玥等:《应激与自杀、睡眠障碍的关系》,《生理科学进展》2019年第3期。

⑧侯博宇、范鹰:《睡眠障碍与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年第3期。

⑨Buysse D J, Reynolds C F, Monk T H, et al.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A new instrument for psychiatric practice and research[J]. Psychiatry Research, 1989, 28(2): 193-213.

⑩劉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学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年第4期。

方必基、刘彩霞、尧健昌等:《近二十年我国大学生睡眠质量研究结果的元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20年第19期。

陈江媛、吴冉:《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年第4期。

Zreik G, Asraf K, Tikotzky L, et al. Maternal sleep related cognitions and child sleep quality: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Arab and Jewish societies in Israel[J]. Sleep Medicine, 2021, 81: 218-226.

Tikotzky L, Shaashua L. Infant sleep and early parental sleep-related cognitions predict sleep in pre-school children[J]. Sleep Medicine, 2012, 13(2): 185-192.

张守信:《“再刷一会就睡”:智能传播参与中的惯性身体与睡眠损害》,《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年第12期。

李晓静、覃智强、潘颜:《智能手机使用对学龄儿童健康的影响研究》,《新闻大学》2021年第12期。

冯围围、张彤、张悦等:《婴幼儿看护人睡眠认知和养育行为的现状及一致性研究》,《中国健康教育》2022年第9期。

Sadeh A, Tikotzky L, Scher A. Parenting and infant sleep[J].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010, 14(2): 89-96.

Mindell J A, Sadeh A, Wiegand B, et al.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nfant and toddler sleep[J]. Sleep Medicine, 2010,11(3): 274-280.

Sadeh A, Mindell J, Rivera L.“My child has a sleep problem”: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parental definitions[J]. Sleep Medicine, 2011, 12(5): 478-482.

Bugental D B, Johnston C. Parental and child cogni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0,51(1): 315-344.

Mindell J A, Sadeh A, Kwon R, et al.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sleep of preschool children[J]. Sleep Medicine, 2013,14(12): 1283-1289.

Keller H, Borke J, Staufenbiel T, et al. Distal and proximal parenting as alternative parenting strategies during infants’early months of life: A cross-cultural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09, 33(5): 412-420.

Zreik G, Asraf K, Tikotzky L, et al. Sleep ecology and sleep patterns among infants and toddlers: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Arab and Jewish societies in Israel[J]. Sleep Medicine, 2020,75: 117-127.

陈虹、梁俊民:《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机遇与挑战》,《新闻记者》2013年第5期。

张远:《面向睡眠健康的感知、计算和干预》,《科学通报》2022年第1期。

Brown F C, Buboltz W C, Soper B. Relationship of sleep hygiene awareness, sleep hygiene practices, and sleep quality in university students[J]. Behavioral Medicine, 2002,28(1): 33-38.

李德明:《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某些心理功能关系的研究》,《心理学报》1985年第4期。

Choi N G, Dinitto D M, Marti C N, et al. Too little sleep and too much sleep among older adults: Associations with self-reported sleep medication use, sleep quality and healthcare utilization[J].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 2017,17(4): 545-553.

李娟、劉伟、于邦林等:《大学生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典型相关分析》,《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赵婧怡、赵玉杰、周桐:《基于微信平台和体育锻炼协同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20年第3期。

Huang Y, Zhao N.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leep quality during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 A web-based cross-sectional survey[J]. Psychiatry Research, 2020, 288: 112954.

Celik N, Ceylan B, Unsal A, et al. Depression in health college students: Relationship factors and sleep quality[J]. 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2019,24(5): 625-630.

Mead M P, Irish L A. Application of health behaviour theory to sleep health improvement[J].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020,29(5): 12950.

李丽、梅松丽、牛志民:《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及负性情绪对睡眠质量影响》,《中国公共卫生》2016年第5期。

于增艳、刘文:《智能手机使用与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关系的meta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年第12期。

(作者李洁系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钱俊衡系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卿芮系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韩勇】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重大疫情下公众干预行为的产生机制与引导策略研究”(项目编号:7220404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信息框架理论的公众抗疫行为引导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2YJCZH035)、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深化政务公开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研究”(项目编号:2023JDR0010)、中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项目“大学生睡眠健康影响因素与信息干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YGX2021FRJH00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情感分析微博大数据
基于SVM的产品评论情感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词典与机器学习的中文微博情感分析
在线评论情感属性的动态变化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文本观点挖掘和情感分析的研究
基于微博的协作学习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的应用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