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阙下英汉语“酸”通感隐喻的对比分析

2015-08-28 04:15周晴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8期
关键词:体验性对比研究

【摘要】认知观认为,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其源域和目标域都是人们的体验和感知。通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语言系统中的词义特征,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传统的通感研究一直拘泥于修辞格的研究范畴,没有把通感上升至认知的高度。人们常用熟悉的味觉范畴词“酸、甜、苦、辣”等隐喻抽象概念或其它概念域。鉴于此,本文旨在收集和归纳英汉中“酸”对应的通感隐喻,并探索通感隐喻在英汉语中的认知模式,挖掘“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存在的普遍性和差异性,以期探寻通感隐喻所蕴含的人类心智的体验性和哲学意义。

【关键词】认知视角 通感隐喻 对比研究 体验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18-02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 “通感是指我们在思考或交流时用属于乙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属于甲感觉范畴的事物印象,以期达到新奇、精辟的表达效果”,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

二十世纪至今,通感研究在国内外研究中炙手可热,国内外研究者都试图揭开通感的神秘面纱,以期挖掘其背后隐藏的奥秘。国外研究涵盖了生理学,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等跨领域学科,如Ullmann(1957)、Remachandran & Hubard(2001)等,国内研究对通感研究也日益增加,如李国南(2001)、雷淑娟(2003)、王寅(2006)等。随着近年国内对Lakoff & Johnson提出的体验哲学的了解,逐渐开始有学者运用其相关理论从认知的高度去研究通感。但是跨语言研究尚不多见,尤其是在英汉跨语言的视阙下研究通感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二、通感隱喻的认知基础

20世纪80年代起,Lakoff & Johnson合著的《体验哲学:在体验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一书提出了新的认识论观点,向传统的客观现实主义发起了挑战。他们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是对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范畴、概念和推理是人类的身体经验所形成;体验哲学中所谓的身体经验,是指人类的神经系统通过身体和感官所体验到的各种感觉。Lakoff & Johnson (1999)将人类感觉记忆表征称为“意象”(image),可分为动觉意象(motor image)和感官意象(sensory image),前者是基于神经感觉,后者基于五官感觉的视觉意象、听觉意象等。意象图示可以从一个认知域隐射到另一个认知域,并能够组织起大量具有抽象结构的不同领域的人类经验,这就是隐喻。体验哲学的核心思想就在于人体自身的感觉经验对于人类概念系统的本源性,尤其是人体感觉经验为基础的空间结构,体验哲学和意象图示可以很好地解释通感隐喻的发生机制及其认知基础。

三、汉英跨语言视角下“酸”通感隐喻对比分析

1.汉英“酸”隐喻投射的共性分析

“人类感官共同的生理机制和人类共同的感知经验和心理反应构成了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也就是依据感觉类似来描述情感”。酸味属于味觉感知,其基本意为:像醋一样的味道或气味。酸味给人的感官感受是令人不愉快的,消极的甚至悲哀负面的。基于“酸”概念共同的生理感知产生的相似的认知,人们常将“酸”概念域投射到负面情感或心理体验的目标域中。因此汉英法中“酸”通感隐喻的投射域不可避免地具有共性。

(1)味觉域映射至味觉以外的性格域

“酸”这种令人不愉快的味道会让人产生不愉快甚至负面的情绪。基于人类对酸味道的感知经验及与酸味相似的感受和生活体验的共性,英语中的“sour”,汉语中的“酸”,都可以用来表达消极的,不好的个性。如乖张、刻薄、易怒等。如英语中有:

① Mental misery gave him a sour disposition.

② He made a specialty of sour-faced judges and vinegary schoolmasters.

③ 《二刻拍案惊奇》中“外貌解劝之中,带些尖酸讥评”。

(2)味觉域映射至味觉以外的心理域

基于相同的感知及相同或相似的客观世界,人们会有相同的感知经历。味觉“酸”给人的感官刺激及令人不愉快的味道与人们嫉妒他人时的不快有着相同的感知,因此,味觉域中的“酸”常常被映射到心理域中的“嫉妒、眼红”等。汉语中常用的词语,如:“酸风醋雨”、“拈酸吃醋”、“争风吃醋”、“酸溜溜的”等。英语中常用“sour grapes”指某人到不到某物而称某物不好。尽管汉语中也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酸葡萄”的说法,但是更多的使用“酸溜溜的”、“吃醋”等表示嫉妒的心理。

① 街上再也没有那样带着酸凉味道的话了。(《丰富的第一年》柳溪)

② 凤丫头倒好意待他,他倒这样争锋吃醋,可知是个贱骨头。(《红楼梦》曹雪芹)

③ Some people say they hate rich people, but it's just sour grapes.

(三)味觉域映射至味觉以外的感觉域、情绪域

思维方式是连接语言和文化的桥梁。虽然英汉两民族存在不同的文化差异、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生活体验等,但是人们对一件事物产生的相似的感知是类似的,英汉两民族对酸的感知与人类悲伤、忧郁的感知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味觉域“酸”被映射到感觉域中,有了辛酸,苦难,艰辛的含义。

① 无非为衣食奔走,图挣几文钱,那酸甜苦辣也就讲说不起。(《歧路灯》李绿园)

② 当我们准备放弃一个人我们真正爱的人时,只有我们自己明白我们心中的那些苦和酸。

③ I dont know when my eyes have been sour.

2.英汉“酸”隐喻投射的个性

“任何一个语言使用者都属于某个特定团体的言语社团,每个言语社团又在传统观念、价值系统、地理环境、思维惯势,甚至是宗教信仰等存在诸多差异,而这些跨文化差异必然会反映到语言载体上来”。隐喻与文化息息相关,英汉两个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地理特征、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制约着人们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因此,对于相同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认知和联系。

(1)“酸”通感隐喻天气阴冷或人的心情抑郁烦躁。

英国是四面环海的岛国,加上处在中高纬度,因此全年气候温和,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全年一半时间皆处在降雨天气,秋冬季节降雨最多。“心理学家认为恶劣的天气会扰乱人心理和情绪的稳定,而心理和情绪的失衡会使人口腔内部产生酸味”。此现象应用到语言学上就有了用酸味来隐喻心情的烦躁。因此,英语中有“sour mood”、“sour expression”等表达,而汉语中没有此类表达的用法。

①To turn a negative and sour mood into a more positive one is to be grateful.

② We had a sour winter.

(2)“酸”通感隐喻情况恶化,关系僵硬。

因为事物变酸,变馊会让人产生令人讨厌的感觉。英国在对“酸”体验基础之上产生了用具体的概念“酸”来映射情况恶化,或关系变的僵硬。

① The whole thing turned sour.

②Sentiment is turning sour at the very moment when foreign companies could be standing beside China in the fight against protectionism.

(3)“酸”通感隐喻令人讨厌的事物。

① He hated being stuck in the sour job but couldnt find another.

(4)汉语“酸”的隐喻也有其独特性。比如:汉语中的“酸”的投射域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嫉妒”,还扩展到男女之间的“爱情上的嫉妒心理”,这种扩展在英语文化背景中是没有的。另外还有一些例子可以看出汉语中“酸”独特的隐喻义。

①看到他盯着小姑娘看,她顿时觉得心里酸溜溜的。

② 周祺看得出来,那些地主婆和地主媳婦,故意装着一副寒酸相给人看(《山谷风烟》)。

四、结论

人类相同的身体结构,认知模式或对相似的客观世界会产生相同或类似的认知感受。作为人类感知世界,认知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手段,通感也是一种隐喻,包含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过程。通过对汉英语言中大量的“酸”通感隐喻进行归纳分析,发现跨语言的通感隐喻表述存在很多相似性,但是由于地理特征、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制约着人们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跨语言通感隐喻又有诸多差异性。研究通感隐喻可以更好的揭示语言、思维和认知的关系,为我们在认知视阙下研究通感隐喻提供新视角。

参考文献:

[1]钱钟书.钱钟书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2]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Lakoff,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 [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孙毅.通感隐喻微观对比框架中体验哲学与民俗模型性的联合动因考辩[J].西北大学学报, 2010 (4): 168-170

[5]王寅.论语言的体验性- 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义学提出的语言新性质 [J].中国外语,2006(5):22-27

作者简介:

周晴(1990年10月1日-),女,汉族,山东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体验性对比研究
从观察生活到更好地生活——小学语文体验性作业生活化设计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的体验性学习
传统村落的互动体验性景观营造探析——侨乡村景观建设实践
体验性学习,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探讨
文化性比喻认知的非体验性*——以时空异置为切入点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