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会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68-02
高三,时间紧了,任务重,教学目标直指高考。古诗文阅读历来是难点、重点,尤其古代诗歌。高三语文老师们在古诗文这一块也往往不遗余力,总复习时间不低于三个月,备课细之又细,上课也是分秒必争,一堂课满满当当,生怕遗漏掉知识点。
粗略统计,一个古诗歌知识点复习下来,学生们接触到的诗歌有200首以上,短时间内面对如此“海量”的诗歌,从开始的无所适从,到望诗歌而色变,仅有的一点点兴趣也消失殆尽,甚至于一看见诗歌就开始长吁短叹。究其原因:是太强的功利性直接削弱了审美情趣。老师的讲解是必要的,没有讲解,无从了解诗歌术语,更成不了系统。如何在老师精心讲解的前提下,重新拾起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我一直在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入了创造性的“空白艺术”,并在教学中逐渐摸索、改进。
“空白”也叫“留白”,本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本指版面、书页、画幅等上面空着,没有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部分。“空白”艺术源于中国国画。比如中国画讲究画鱼不画水,画树不画根,画鸟不画天,这“不画处”的“空白”,看似虚灵,实则有着丰富的内涵。古代诗歌绝句、律诗还是词,字数都有严格的限制,往往用有限的几个字就为我们勾勒出妙不可言的意境。
在大量的课堂诗歌习题中,我精选出一些意境深远、有蕴藉的诗歌,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把该诗词改写成不少于200字的散文。不可直接翻译,而是根据意象,想象那未写出的 “空白”空间,并用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两个班120多学生解读同一首诗。开始我还担心他们会写的千人一面,彼此雷同。结果学生们一写出来,确实大大出乎意料。现就教科书上的一首词《卜算子·兰》作例:
卜算子·兰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胡同学:寒风阵阵袭来,此时恐怕也只有松竹能够依旧翠绿了吧?夕阳眷恋着如画的江山,迟迟不愿落下,却不知,一株兰花在幽静的小路旁独自执著地绽放着。即使只能孤芳自赏,它也不愿放弃。但它的苦、它的怨、它的恨,它的不甘与无奈又能向谁倾诉呢?似乎也只有梅花才能有当做伴侣的可能吧,想要特意的去嗅它的香气,它却倔强的不肯散发香气,它的清香,只有在无意间才能闻到啊!
王同学:松竹凌寒,青萝斗霜。夕阳西下,天地万物都笼罩在一片暮色之中。虽然小径幽僻、无人欣赏,但兰花仍释放暗香。此中的遗憾又向谁倾诉呢?好像低语,可梅花还有来欣赏的人。兰花的香气是很怡人的,若是你刻意去闻反而闻不到,只有在你内心平静后才能在心中感到它的芳香怡人。
劉同学:天意渐寒,青葱翠绿的竹子和松柏更显突出,好像傍晚天空中一颗闪耀的星。丝丝绿色吸引着万物的目光,在那久久迟来的夜幕,落日尽映着那翠色就像曹组无意间勾勒的一幅山水画,和谐又美好。山中幽静僻谧的一条羊肠路上,曲曲折折,走在其中,路边朵朵兰花散发清香,低头交接好像是对你的赞赏,有时对你的敬畏。它散发的清香或许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在你无心时,香气浸透你的心灵;在你有意时,却毫无感觉。就这样,兰花只能在山谷孤芳自赏,寻求高洁。
这样的解读,任谁都会觉得很美。胡同学胜在“恨”字的解析上,“它的苦、它的怨、它的恨,它的不甘与无奈又能向谁倾诉呢?”把这种遗憾具体的细细的用排比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原诗所不具有的“空白”点;王同学能够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把兰花的幽香定义为“暗香”,平白的让我们想起了那枝凌寒傲然开放的墙角梅花“为有暗香来”,这种境界岂止是解读,简直是开发了课程资源;刘同学是个男生,文字洗练、干净,尤其叠词的运用更是增色不少,“丝丝”绿色、“久久迟来”的夜幕、“曲曲折折”的羊肠小路、“朵朵”兰花……兰花的神态描摹的逼真,且不自觉的用了拟人的手法。
我尝试着把古代诗歌与写作结合起来,意境有了,看你如何表达,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后来我又逐步增加难度,尝试着把诗歌与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块的复习结合起来,在表达中要用到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一题多练、一题巧练,同学们兴趣还很浓厚,可谓一举多得。
细细想来, 学生的脑袋不是容器,塞得满满的,学生便没有什么自由思考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留下一点“空白”可以“虚实相生”,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使学生由“虚”生出“实”来,有所创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给教师的建议》) 古代诗歌就是一个蕴含丰富的宝藏。讲究“空白”艺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是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一个好办法。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会把地球翘起来”,以它为支点,串联起更多知识,尤其在效率至上的高三,效率与兴趣同时兼顾,少讲而多学,具有很强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