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
【摘要】语文课程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技工学校的文化课当中,很多课程都是比较适合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营造出更好的课堂氛围和课堂环境,这样也就为课堂的正常运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抓住动态的情况,这对动态课堂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动态生成 技工语文 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65-01
一、引言
技工的学习中主要是对技术实践的学习,但是文化课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语文课程的学习,它对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的课程,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采取动态生成的方式让教学课堂更加的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
二、动态生成课堂的理性思考
在现代的技工教学当中,教师逐渐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了认识,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也做出了一定的改变,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推崇,教师的观念在这一过程中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所以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也开始普及,它也成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
相关的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教学的过程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还要重视教学资源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传播者,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织者。技工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中考失败才走进了技工学校,所以他们的自信心不足,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非常容易放弃,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應试教育当中遭受的挫败会让学生对传统的课堂模式产生厌倦感和疲倦感,所以在学习中,学生十分需要来自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技工学校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的心态进行积极的调整,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过程管理当做是重要的内容来抓。
三、动态生成下的技工语文课堂构建
1.重视教学预设,为动态生成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技工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动态生成课堂的构建必须要符合相关的条件和规定,并不是随意就能完成的,如果用枝叶的关系来形容,课程的预设是枝,而课堂的生成是叶,二者是相辅相成,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重视课堂动态生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主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随意的进行教学,在教学之前一定要对教学方案事先设计好,同时在预案中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动态生成。要想课程能够更加井然有序的进行,就必须要做好课堂的预设工作,让课堂拥有更多的色彩。
2.优化学习环境,为动态生成提供有利的条件
在一项心理学研究当中,专家得出了如下结论:学生如果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其思路会更加的开阔,同时思维的灵敏度和反应能力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非常显著的提升,在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最重要的参与者,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勇敢的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要想更好的实现这一点,教师就一定要面带微笑的去面对学生,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程的教学当中。
3.抓住课堂动态,推动课堂生成
首先是个性阅读中生成感悟。在文化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唤起了学生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关注。
其次是出乎意料中生成机智,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一些异常反应,同时还要对这些情况予以积极的对待,教师也会在这样的训练中增长自己教学的机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可以在一个意想不到的环境当中的话就会关注学生的个性,同时也能够真正的根据实际的情况作出适当的反应,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偏差或者是其他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
最后是实践活动中生成体验。实践活动就是要学生的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悟,它具有亲历性和独特性。这里的体验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包括教师的体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是不是真的得到了提高,我们的策略是不是真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这些对于教师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体验。
四、结语
在技工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氛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尤其对此予以重视,教师应该在课前、课中充分的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水平,从而也使得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叶映峰.创造体验氛围,丰富学生情意[J].中学语文教学.2007(01)
[2]钟书能.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写长法”教学[J].外语界.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