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佳怡
【摘要】《济南的冬天》的教学案例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教学设计多停留在语法语用的知识点层面。关于它的教学研究中,忽视了文本中的动词探究,大多将动词之美归结于比拟这一大知识点。因此,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深入文本,探究《济南的冬天》中的动词之美。
【关键词】济南的冬天 动词 教学 老舍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70-01
一、教学停留在文本表层的原因
翻检《济南的冬天》的教学案例,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即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作为教学重点,品鉴语言艺术;以情景交融地表达赞美之前作为探究重点,落实语文的人文精神。反观《济南的冬天》文本,这样的教学重点就对应着在教学过程中以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为主的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特性一方面带来了教学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导致确定教学内容时走入只停留在表面的误区。但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单单停留在拟人、比喻等重要知识点的教学表层,而是应该带领学生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深化对语言的理解和感知。
二、教学研究忽视了对动词的深入研读
然而,纵观《济南的冬天》的教学研究,除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外,大多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修辞之美,如拟人、比喻等着重修辞手法的探究;第二,炼字之美,主要侧重“小”字的运用、形容词的运用以及儿化词运用的探究;第三,句式之美,主要侧重于夹注句,紧缩句。
在这些研究中,炼字的研究涵盖了形容词、名词的特色,却忽视了散文中的动词之美;对句式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就句式谈句式,就结构谈结构,忽视了炼字与句式之间的紧密关系。
而在《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中,虽是写景散文,却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并且这些动词既富于变化,又准确传神。而且动词的巧妙运用也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句式上的丰富变化和灵动之美。
三、文中动词的灵动之美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的言语智慧首先就体现在言语的灵动性上。这灵动性使《济南的冬天》的言语如有神助,每一个词语都如清泉中跳荡的水花,极晶莹透彻,极活泼可爱。
(一)卧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既传神的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又巧妙的照应了前边的“暖和安适的睡着”,真的有一字传神之效。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卧”字的理解就有着独到之处。这个字不仅写出了雪的稀少,也写出了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试着用代换的方式,深入体会卧、躺、睡等字的差异,品味动词准确灵动之美。在品味的同时,学生们也能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场景,提出相关的见解。
对“卧”进行了探究之外,还对这个动词带来的这句话的句式变化进行赏析。“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如果按照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小村庄卧在山坡上,雪卧在小村庄上”,从两者的比较之中,帮助学生体会到老舍语言的精妙至处。
(二)镶
同样是雪,除了“卧”,落在树上是“顶”,落在山尖上是“镶”,山坡上则是“露”,既符合各自特点,又避免了用词的重复。
“镶”精准且生动,学生也能够找到这一处,可究竟“妙”在何处又好像说不清楚,笔者从字义说起。首先,“镶”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做装饰,并举出贴近生活的实例,比如“金镶玉”,真实可感。
其次,引入换字法,“嵌”与“镶”的对比,“嵌”是把较小的东西卡进较大东西上面的凹处。在这一细微的切入口处,学生会有所感触,“镶”给人的感觉更加柔美,与小山的“秀气”相呼应。
最后,再给予充满着诗意的点评:一个“镶”字,让我们看到蓝天与一圈小山相连处旖旎的弧线与靓丽的轮廓,仿佛是能工巧匠有意为之。几个写雪的动词可谓是各尽其妙,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再是纯粹呆板的景,其中已然倾注了老舍先生那份怡然陶醉之情。
(三)害了羞
老舍笔下雪不仅动作各异,甚至还有神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一个“羞”字不仅画出了雪景的“色”,而且描绘了雪景中的情。这些似贬似褒、似嗔实赞的情感,怎能一个“情”字了得?
一位女学生把这句话找了出来。在赏析这一句时,学生能够谈到: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害羞是女孩子的情态。可这样的赏析总有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之憾,孩子们只是在“品析”的边缘徘徊,没有深刻地体会到文字之妙。
此时,笔者巧设追问:读到这一句话,结合上文,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引发孩子们的联想,触动孩子们的想象:一位美丽的少女,她白皙的面庞立刻泛起红晕,多么娇美的女儿情态。通过教师的追问,孩子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字为我们呈现的美感。
(四)照个影儿
最为让笔者动容的是一位学生对这句话的感触:“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就说明垂柳快要发芽了。
笔者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一回味明白了他的意思,感覺甚妙。在七年级的学生眼中,垂柳恰似一个孩子,有着爱美的心愿,在春天将要来、自己快要发芽长大的时候,也禁不住在水里照照镜子看看自己长大的模样。如此理解,正是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和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并且将作者心中抒发的情与物完全融汇在了一起,营造出了一个温情脉脉的诗境。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教材与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4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