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苏州园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51-02
【作者简介】张正华,江苏省金湖县塔集中心初级中学(江苏金湖,211631)教师。
【设计思想】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苏州园林图册写的序言。文章虽说是一篇介绍园林的说明文,但它表现出来的美俯首可拾。
首先是美在结构,作者凭借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点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苏州园林》图册的反复揣摩,从艺术的高度准确地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由于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而不是每个园林的个体特征,所以他在文章一开头抓住了几个关键词,如“标本”,不仅反映了苏州园林很具代表性的一面,还显示了苏州园林也有其他园林的特色。
再说“鉴赏”一词的表述,不但表明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不同的特点,而且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苏州园林,自然提升了苏州园林的艺术品位。“标本”和“鉴赏”这两个关键词,既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更有助于体现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然后文章点出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完美的图画”一词,直接把园林与图画联系起来,不但令人遐想,同时也揭示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与上文中的“鉴赏”一词相照应。然而,对这一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的呢?作者安排文章时却独树一帜,先运用一个排比句,抓住四个“讲究”,让读者从整体上感觉这一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同时,也引起读者急于读下去的兴趣。从文章结构来说,这四个比喻句,不但具有上述的作用,而且承上启下,为后面的说明起到了引领作用。因为它与下文的3至6节一一对应,也都是先介绍特征,再展开说明。第7节中又抓住“忽略”一词,从细处着眼,紧扣“完美的图画”,将苏州园林的细微之处也详尽地说明清楚。因此《苏州园林》一文,在结构上整体和谐,前后照应,引人想象,表现出完美的结构美。
其次是完美的景色。游览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到图画的完美:图画里有不讲究对称的亭台轩榭,追求自然之美;有一座一个样的桥梁、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的石岸、玲珑的石头,泥沼里养鱼、种荷,“鱼戏莲叶间”的动态画面,给人如临其境的美感;花草树木方面抓住俯仰生姿的高低树、古老的藤萝和满眼珠光宝气的花色;还有不容忽略的每一个角落,具有图案美的门和窗,一律淡灰色,和白色对衬的屋瓦、檐漏等,无不给游览者以美的享受。
然后是完美的语言。为突出“完美的图画”这一特征,作者用了概括性强的语言。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句,概括出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它强调的是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或是重峦叠嶂,或是有花木点缀的几座小山,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二是用了精练而形象化的语言。如“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的“戏”字形象生动,它把鱼儿的调皮、嬉戏的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是达不到这样的境界的,这就是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创意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激疑激趣、讲授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导入:一曲欢快悠扬的笛声把我们带到了哪儿?(揭题:苏州园林)
(屏显:《姑苏行》《苏州园林》)
设计意图:姑苏即现在的苏州,以笛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直接揭题,进入文本。
2.什么是园林?我们这儿的翠湖园能算得上是园林吗?(屏显:园林)中国的园林很多,而我们今天要去的是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它有何独特之处呢?
(较多学生没有去过苏州园林,有的还以为家乡的公园就是园林。其实园林有很多种,而苏州的园林大都为古典园林,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值得学习、品味与鉴赏。)
二、初读课文,抓关键词,把握特征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第1-2节,思考: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屏显: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引导学生抓住说明对象及特征。)
2.指名回答,理解“标本”“鉴赏”,齐读句子并板书“完美的图画”,提问:图画里有什么?
3.理解“完美”一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想要做到“完美”是不容易的,可是苏州园林却真正做到了。那么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是如何做的?引出四个“讲究”。
4.研读并理解四个“讲究”(从内在联系和与下文的关系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教学生抓关键词理解课文,这四个讲究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设计师和匠师们是怎样展现苏州园林的特点的,让读者从整体上感受这一特点是怎样形成的,也有一种激发读者兴趣的作用。
三、细读课文,抓关键句,整理思路
1.过渡:课文第2节中“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对应的是第3节的内容,它在布局上有什么特点呢?(提示:不讲究对称)
2.教师点评:你的发言给老师一个感觉——不对称的建筑是美的,那么对称的建筑就不美吗?其实我国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请看大屏幕,这是故宫,那是现代建筑。两座建筑都给人一种整齐端庄、气势恢宏的美感。既然对称的建筑也是美的,为什么苏州园林里的亭台轩榭却绝不讲究对称呢?(生补充,找出文本中的“自然之趣”一词)嗯,说的不错,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正是为了追求自然之趣,才使亭台轩榭等建筑物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有一种造园艺术,以复杂和不规范为原则。苏州园林可以说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
3.过渡:快读第4节,假山、池沼是如何搭配的?先说假山,从游览者的角度,达到什么效果,引出“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突出了苏州园林追求自然美的特征。再说池沼,里面搭配了什么呢?(一座一个样的桥梁、玲珑的石头、鱼儿、荷花等。)
4.这样搭配的效果是什么?(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苏州园林处处是景,处处如画,正如第3节所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5.过渡:关注第5节,老师在阅读的时候有个疑惑:没有修剪成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旁树?这样修剪出来的树木不美吗?(生补充:这样修剪出来的树木不美,因为它们身上人工的痕迹太重,显得没有生机。苏州园林追求的是自然之趣。)
6.苏州园林树木栽种与修剪追求的是自然之美,这种自然之美,不矫揉造作,不妄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且具有画意。
7.过渡:研读第6节,它是如何扣住“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否矛盾?(生说明。)
8.师点评,屏幕展示图片。苏州园林中最妙的设计就是廊子,苏州园林庭院虽小,但由于有廊子和花墙隔着,有“隔而未隔,界而未界”之感,再设计了漏窗,窗外之景忽隐忽现,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人流连忘返。
9.小结:板书“布局”“配合”“映衬”“层次”,有了这四个讲究,这幅图画就完美了吗?(不完美)细微之处设计者和匠师们也不会放过,如第7节中第一句。
(设计意图:紧扣“完美的图画”,理解四个讲究,既有美的景色,又有美的结构。同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继续解读文本。)
10.抓住第7、8、9节的中心句理解。
11.教师小结课文的写作思路,边板书边讲解。
(能够独具慧眼,由不同的园林之中寻找共同的特点;并按照由主到次、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加以详细说明。)
四、品读课文,抓关键段,体悟语言魅力
1.过渡:这篇文章出自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叶圣陶之手,文章不仅景色美、结构美,而且语言更美,板书“语言”。古语云:窥一斑而知全豹。下面我们就以第5节为例,欣赏本文美的语言。请大家齐读第5节。
2.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段文字中有些词句极富有表现力,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品味吗?
师生共同解读文本:①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从空间角度并以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②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句中“盘曲嶙峋”一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古藤萝曲折突兀的姿态,“一幅好画”,以形象化的比喻,显出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在画意的特点。③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满眼的珠光宝气”“繁华和欢悦”等词,有人的视觉感受,有人的心情,既描绘了开花的风韵、游览者的心情,又突出完美图画的特点。
3.师小结语言特点:说明中运用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有助于透彻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更使读者加深了对苏州园林的印象。
4.过渡:请同学们再回到文中,找一找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哪些词语用得生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理解说明中插入描写、议论、抒情的作用,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及生动性。
五、回放课文,抓全篇,揣摩情感
1.作者仅仅是为介绍苏州园林写的序吗?其中蕴含着他怎样的情感?
(有对景的赞美,还有对设计者和匠师们高超技艺的赞美。)
2.文章结尾“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我们作一回顾,屏显图片或是音乐作结。
设计意图:由最后一节的解读,让学生体味文章的结构安排。结尾的句子意味深长,让人回味,并留有余地,激发读者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