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亮,王典典,张 晨
(东北师范大学 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外部审计变更与审计意见关联分析
唐亮,王典典,张晨
(东北师范大学 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审计影响的不断扩大,审计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审计机关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审计轮换制度作为一种提高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审计轮换为研究对象,我们分别讨论了审计的变更类型、变更意愿以及轮换年份对审计意见产生的影响。文章的研究结论是:就变更意愿而言,强制变更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力要远小于自愿变更;相比于弱强制变更,强强制变更并不会导致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上升。
审计轮换制度;变更类型;变更意愿;轮换年份
在现代经济关系中,代理关系屡见不鲜。代理关系增加了信息沟通和传递环节,强化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审计市场上表现为突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如何弱化甚至避免这一问题?经济学界认为,轮换制度可以降低代理成本:Holmstrom(1982)认为,轮换制度提供了对任务执行环境的独立看法,可以降低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进而降低道德风险引发的成本[1]。
审计轮换制是指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上市公司聘任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具体实施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和负责的合伙人在一定的年限后,进行强制变更的制度。本质上而言,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告是管理当局和外部审计博弈的最终产物。正如Jensen和Meckling(1976)所说,独立审计是提高企业价值的一种监督活动,它可以作为减少代理成本的一种外部治理机制[2]。就制度设计层次而言,审计变更可以促进审计师职能的履行,缩短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任期,从而提高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最终提高审计质量。陈信元、夏立军(2006)指出,为了提高审计质量,审计师、项目负责人以及事务所的强制变更制度已被国内外监管者重视或采用[3]。但是否应该实行审计轮换制度自1938年Michelson Robinson倒闭案中被提出以来,一直是个富有争议的话题。
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78年就曾提出审计师至少每七年轮换一次,SOX法案中也增加了负责审计合伙人5年轮换的条款;同样,我国《关于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①该规定由中国证监会与财政部于2003年10月联合发布,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文中称《规定》)做出了“止5停2延1”的规定②具体是指,5年停止、任期结束后2年不得再次成为项目组成员或关键审计合伙人、有极其特殊的情况,可以延长1年。。刘骏(2005)通过对会计师事务所轮换制与审计独立关系的理论研究,提出会计师事务所强制变更能增强审计独立性[4];李兆华(2005)提出了会计师事务所定期轮换制度是治理被审计单位和事务所“共谋”作假的有效制度,为定期轮换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5];沈玉清、戚务清等(2006)则提出轮换制度的执行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来考查,因此有待利用混合数据和能够刻画盈余质量的多个指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6]。鉴于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在中国市场的大框架下,外部审计变更与审计意见关联及其适度性的问题,以便为我国实施并完善外部审计轮换制度提供经验证据;同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规定》实施的有效性。
学术界对于是否应该审计轮换制存在着长期而又广泛的争论,关于它对审计意见和审计质量的影响机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一)关于审计变更和审计意见的研究证据
李东平和黄德华(2001)等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与前一年度的不清洁审计意见变量成正相关关系,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7];费爱华(2006)提出审计费用依赖性因素、与会计师事务所有关的因素等都是影响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主要因素[8];蔡春、杨麟等(2005)在进行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分析时,发现审计意见类型与事务所变更负相关但影响并不显著[9];赵文佳和安亚人(2011)从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会诱发管理层更换审计师的角度得出审计意见类型变量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同方向变动的结论[10];龚启辉和李志军等(2011)的研究发现,审计师轮换后非标准意见的概率显著上升[11];伍利娜和王春飞等(2013)则从审计意见购买的角度阐述了企业集团变更审计师的原因[12]。
(二)关于审计变更和审计质量的研究证据
目前,国内外关于外部审计变更的探讨多集中建立在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盈余质量影响的基础上,而多数文献又将盈余质量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也有部分学者将审计师的独立性从审计质量中分离出来,单独研究审计任期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于2003年的报告中指出:“过长的审计师任期很可能会使审计师与客户之间过于熟悉,对审计师应具有的专业怀疑与风险评估判断造成负面影响,伤害审计师的客观性,进而损及审计质量。”支持审计轮换制度的学者有Mautz和Sharaf(1961)[13]、Farme(1987)[14]、Davis等(2002)[15]、吴虹雁(2008)[16]、江伟、李斌(2011)[17]、刘启亮(2006)[18]、董南雁、张俊瑞(2007)[19]、李爽、吴溪(2005)[20],他们认为,长期合作导致注册会计师与客户形成利益同盟的风险增加,影响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能力和独立性的同时,降低审计质量,进而降低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质量。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曾对1979—1991年间的审计失败案件分析发现,一般情况下,事务所对新客户履行前两个审计契约失败的概率是正常情况的三倍;对审计轮换制度持反对意见的学者有姜海玲(2006)[21]、Geiger和Raghunandan(2002)[22]、Carcello和Nagy(2004)[23]、陈信元、夏立军(2006)[3]、石绍炳、朱建红(2007)[24]、吴虹雁(2008)[16],他们认为,多次重复对同一客户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可以增加审计师对客户所处行业和经营特点等的了解,使其更加熟悉客户的运营流程和利润来源,这种关于某一客户的专属知识增加了审计师发现客户财务报告错弊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审计失败的风险。同时,会计师事务所的频繁更换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包括契约成本、帮助审计师了解公司环境等带来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具有被动监控和主动监控的双重作用,审计轮换制度可以通过暂时分离主动监控和被动监控的职责,削弱注册会计师隐藏坏消息的动机。在连续审计中,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具有延续性,他们需要同时对以前期和当期的审计意见负责。而审计轮换制正是通过打破这种延续性,使得新任会计师为了规避长期累积的风险而主动将其披露整改。同时,这也是其专业胜任能力和被动监控能力的有力证明。也即,被后任CPA揭露的风险就削弱了现任CPA隐藏不良消息甚至合谋造假的动机,这符合Graham(1999)[25]、Hong等(2000)[26]、Hong和Kubik(2003)[27]关于分析师对声誉的关注会诱发乐观偏见和放水行为的观点。
通常而言,管理层进行自愿性审计变更的目的有三种:一是通过审计师轮换购买“干净”的审计意见,二是通过更换审计师或者事务所,降低审计成本,三是通过更换更有能力的审计师帮助发现企业财务问题,帮助改善企业经营。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自愿性审计轮换都意味着管理当局会更加配合新任审计师的工作,因而降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
H1:自愿性审计轮换会导致被审计单位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增大。
当审计轮换属于“弱强制变更”时,审计意见基本可保持连续性,出现审计意见逆转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审计意见的逆转意味着连任审计师较差的“主动监控”能力。审计师事务所内部存在的“门徒效应”*门徒效应,即事务所内部会有意识的让资深审计师在审计业务中训练新审计师,在“师傅”任期结束时,“徒弟”便接替其位置,以保证审计意见的长期一致性。,可以保证审计师的前后接替,从而使审计意见具有一致性。
H2:“弱强制变更”会出现审计意见的连续性,而彻底的强制性审计变更,被审计单位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上升。
H3:审计师的轮岗年限不会对审计意见产生明显影响。这一点是建立在Carcello和Nagy(2004)[23]、陈信元、夏立军(2006)[3]、吴虹雁(2008)[16]等人的研究结论基础上的。
(一)样本和数据
本文的样本范围是1992—2012年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的数据。上市公司的财务和审计意见数据等均来自于CSMAR数据库,样本筛选过程如下:(1)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2)剔除当年度新上市公司;(3)剔除当年或上年数据不全的样本公司。最终,样本包含2 396家上市公司,共21 228个观测值。
(二)变量的选择和界定
已有研究表明审计意见受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显著影响。Clive Lennox(2002)研究发现债务杠杆高、具有破产倾向的公司容易被出具非标意见,而资本回报率高、董事所持普通股份额高以及总现金流量金额高的公司易获取标准意见审计报告[28];田利军(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对审计意见有显著影响[29]。因此,本文除了引入有关审计变更的变量外,还引入了样本公司财务指标作为控制变量以剔除公司特质因素。
表1 变量说明表
1.被解释变量
审计意见类型(OP)。OP=0表示标准审计意见;OP=1表示非标准审计意见。
2.解释变量
审计师变更:审计师变更可分为自愿性变更和强制性变更。很明显,在《规定》出台前的审计师变更行为都属于自愿性变更;《规定》出台后的变更行为既有自愿性变更也有强制性变更,凡是执业期限满5年的审计师变更,本文更加倾向认为该变更属于强制性变更;对于政策过渡年份(2003年)的审计师变更,我们认为企业自身并没有更换审计师的意愿,其更换行为完全是政策强制的结果,属于强制变更。
审计变更程度:该变量根据签字会计师变更人数以及事务所变更情况来区分。签字会计师变更包括“未变更”、“变更部分”(1人)和“变更全部”(2人或3人)*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审计行业存在“门徒效应”。。相应地,事务所划分为“未变更”和“变更”两种情况。本文将二者组合后,得出6种变更类型。考虑到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靠审计项目负责人维系,进一步地,本文将变更1名以上审计师的变更行为称为“强强制变更”,否则称为“弱强制变更”。
“五大”和区域性会计师事务所相比,抵御客户经济压力的能力较强,更加注重声誉的建立和维护,出具公正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更大,本文预计该变量系数为正。本文参考田利军(2007)引入ARR和AINV来模拟企业利润操纵的规模[26]。此外,蔡春、杨麟等(2005)得出:(1)被ST的上市公司与其收到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概率显著正相关;(2)上市公司前后两年的审计意见类型正相关,故引入上年审计意见类型[9]。
(三)描述性统计
首先,本文将全部样本分为两组,2003年及以前年度组(称“控制组”)和2003年以后年度组(称“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见表2。
表2 非标准审计意见对比
从绝对量上来看,轮换都集中在轮换0年至轮换4年之间,即说明绝大部分企业在五年内至少更换一名签字会计师。总比率数据揭示了随着轮换在业年限的增加,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呈上升的趋势,表明短期内的审计任期增加并没有降低审计质量。同时,在轮换0年至轮换6年期间,除轮换6年之外,实验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率均显著地低于控制组。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如下几种原因:(1)随着公司财务报告编制质量不断提高,因此实验组获得了更多的标准意见;(2)随着国内审计行业的发展,审计师“主动监控”职能更好地被践行,大大降低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
其次,本文对OP和TC_degree、C_Year进行了统计分析(详见表3)。
表3 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就审计意见而言,实验组低均值和标准差说明实验组审计意见的非标准率和波动性都要低于控制组;就变更程度而言,两组数据具有相同的众数1,表明被审单位总是尽可能地只轮换一名签字会计师,这或许是管理层不期望审计人员过大变动的外在表现。此外,实验组轮换年份的最大值是7,说明仍有部分不守《规定》中“五年轮换制”的企业需要加强监管。
(一)模型
首先,本文为了检验不同变更程度型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建立模型(1):
(1)
其次,在强制性审计变更中,审计师是“部分变更”还是“全部变更”,这关系到审计轮换是否涉及“门徒效应”的问题。也就是说,审计变更程度对于强制变更和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因此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了强制变更和变更程度的交叉项:
OP=β0+β1C_Vol+β2C_Unvol+β3C_Unvol*TC_degree+β4OP_1+β5Big5+β6SATA+β7LEV+β8De_List+β9De_Right+β10AAR+β11AINV+β12ST+ξ
(2)
其中,TC_degree表示变更是属于“强强制变更”,还是“弱强制变更”。
最后,为进一步地检验被审单位有审计师轮换的年份(t=0)和无审计变更年份(t>0)的审计意见类型是否有显著差异,我们在模型(1)中引入轮换年份变量,构建了模型(3):
OP=β0+β1C_Vol+β2C_Unvol+β3OP_1+β4Big5+β5TAT+β6LEV+β7De_List+β8De_Right+β9AAR+β10AINV+β11ST+β12C_year+ξ
(3)
其中,C_year分为两类:无论更换了多少名审计师,只要当年发生审计师轮换,就被定义为轮换0年,即C_year=0;当且仅当所有审计师都未发生轮换时,C_year才依次递增。
(二)回归分析
在对数据(含8 460个样本)进行回归测试的基础上,确定采用双向固定效应的面板Logit模型对样本进行了拟合回归,结果如表4。
从模型(1)回归结果看,自愿性审计变更变量C_Vol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显著性水平为1%,验证了假设1,即自愿性审计轮换会使当年的审计意见倾向于标准审计意见。原因在于无论是出于审计意见购买,或是改善经营管理的目的,管理层都会更加配合审计师的审计工作,有助于审计工作组和被审单位通过沟通形成最优的博弈结果。但是强制性审计变更变量C_Unvol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即数据显示强制性审计变更并不会对审计意见类型产生显著的影响,即审计师变更与否对审计意见类型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这很可能是因为这种变更属于“弱强制变更”,事务所的“门徒效应”导致审计意见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表4 模型回归结果
注:模型中,变量ST因为共线问题而被忽略;yeari除i=2,3 之外,其他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
上一年审计意见类型(OP_1)的系数显著为正,充分说明审计意见类型具有延续性,即审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和出具审计报告时会考虑到上年审计意见类型,即出于证明个人的主动监控能力而与上年审计意见保持一致。
对于控制变量而言,除了保配动机的ROE调整(De_Right)和应收账款变化率(AAR)不显著之外,其他变量都较为显著,这进一步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
从模型(2)的回归结果来看,交叉项的引入并没有改变变更意愿对于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即自愿性审计变更依然显著影响审计意见类型,而强制性审计变更则不然。除此之外,强制性审计轮换和变更程度二者交叉项的系数也并不显著,也就是说变更程度对强制性审计轮换和审计意见类型的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这说明审计轮换只要是属于强制性的,不论是否通过使用“门徒效应”的方式来实现“弱强制变更”的结果,对审计意见类型都不会产生明显影响。至此,本文未得到假设2的明显证据。合理的解释是,强制性变更说明被审单位与现任审计师的关系良好,并不想改变现有的合作关系,我国当前审计师聘用又多是通过推荐的方式,接手审计工作的下任审计师多与前任审计师关系良好,因此被推荐的审计师必然也倾向于与前任审计师的审计意见保持一致。
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都显示,审计意见类型对存货变化率(AINV)更加敏感,而对应收账款变化率(AAR)的反应却不是那么迅速;回归结果未提供五大合作所可以提高审计质量的证据,这说明其并未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变量ST、TAT、LEV和De_List都很显著,但变量De_Right并不显著,这说明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会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被ST、总资产周转率、资本结构和“保利”盈余管理,但不太关注“保配”盈余管理。
通过模型(3)回归结果看,C_year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这说明审计师的长期不轮换并不会对审计意见类型产生影响,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审计师的长任期会损害审计质量。而且,在引入了轮岗年限变量C_year之后,原本显著的C_degree1、C_degree2也不再显著,这说明审计变更类型可能受到轮换年份(也即审计师任职年限)的影响。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就轮换意愿而言,强制变更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力要远小于自愿变更,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门徒效应”。因此,如何有效地割断或者是缓解这种效应的影响是审计学术界和实务界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设想,若制度要求项目审计师同步“上下岗”是否能更好地阻断这种效应?
2.就强制轮换而言,审计轮换的程度对其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即与“弱强制轮换”相比,彻底的强制审计轮换并未使企业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上升。合理的解释是,“弱强制轮换”只是保持“干净”审计意见的一种方式,即使企业迫于《规定》更换了全部审计师,它们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实现多期审计意见的一致,这也暗示着《规定》的实施可能是低效率的。
3.本文无法提供被审单位长期不更换审计师会影响其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但并不能成为审计师的长任期不会损害审计质量的例证。合理的解释是,即便审计师与被审单位“共谋”,但实务上更多的是将“否定审计意见”或“保留意见”调整为非标准无保留意见。
另外,考虑到强制变更制度是否可能帮助管理层掩盖其轮换注册会计师的真实目的。也即,管理层因为对审计师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不满,本就有更换审计师的意愿,且恰逢审计师的任职年限已到,此时管理层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解聘注册会计师。因而,这就会影响到上市公司公告等信息的有效性。再者,审计市场混乱主要原因是事务所自身的经济压力,为了保住客户,避免“被炒鱿鱼”不得已而为之,如何有效地保护审计师的正当权益以保证审计质量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30]。
[1] Bengt Holmstrom.Moral hazard in teams[J].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2):324-340.
[2] Michael C.Jensen,William H.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n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360.
[3] 陈信元,夏立军.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6(1):45-53.
[4] 刘骏.会计师事务所轮换制与审计独立性[J].审计研究,2005(6):39-44.
[5] 李兆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定期轮换制的博弈分析[J].会计研究,2005(3):63-64.
[6] 沈玉清,戚务清,曾勇.我国审计师强制变更制度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审计研究,2006(4):50-59.
[7] 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J].会计研究,2001(6):51-57.
[8] 费爱华.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11(下):110-113.
[9] 蔡春,杨麟,陈晓媛,等.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沪深股市2003年A股年报资料的研究[J].财经科学,2005(1):95-102.
[10] 赵文佳,安亚人.审计意见类型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经济视角,2011(5):87-88.
[11] 龚启辉,李志军,王善平.资源控制权与审计师轮换的治理效应[J].审计研究,2011(5):73-81.
[12] 伍利娜,王春飞,陆正飞.企业集团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意见购买[J].审计研究,2013(1):70-78.
[13] Mautz R K,Sharaf H A.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J].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1961:312-356.
[14] Farme.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act economic and organization factors in auditor independence[J].Auditing,1987,9(1):1-14.
[15] Davis,L.R.,B.Soo and G.Trompeter.Auditor Tenures,Auditor Independenc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R].Working paper,Boston college,Chestnut Hill,MA,2002:1-20.
[16] 吴虹雁.审计任期强制变更的制度效应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11):48-51.
[17] 江伟,李斌.审计任期与盈余价值相关性——基于签字注册会计师任期的经验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22(5):51-56.
[18] 刘启亮.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6(4):40-49.
[19] 董南雁,张俊瑞.中国证券市场审计任期与盈余质量关系的实证检验[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4):43-51.
[20] 李爽,吴溪.签字注册会计师的自然轮换状态与强制变更政策的初步影响[J].会计研究,2006(1):36-43.
[21] 姜海玲.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任期相关性实证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会计学院,2006:10-20.
[22] Geiger M.A.and K.Raghunandan.Auditor Tenure and Audit Reporting Failures:Auditing[J].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02,21:67-68.
[23] Carcello J V,Nagy A L.Audit firm tenure and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J].Auditing,2004(23):56-69.
[24] 石绍炳,朱建红.审计任期强制变更的经济学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70-77.
[25] Graham J R.Do Personal Taxes Affect Corporate Financing Desicision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9(73):147-185.
[26] Hong H G,Jeffery D K,Amit Solomon.Security analysts’ career concerns and herding of earnings forecast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31):121-144.
[27] Hong H G,Jeffery D K.Analyzing the analysts:Career concerns and biased earnings forecasts[J].Journal of Finance,2003(58):313-351.
[28] Clive Lennox.Do Companies Successfully Engage in Opinion Shopping? Evidence from the UK[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2(3):321-337.
[29] 田利军.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6):116-122.
[30] 郑国洪,胡耘通,吕伟.基于国家治理视域的审计责任发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48-51.
The External CPAs Change and Audit Opinion Type Association
TANG Liang,WANG Dian-dian,ZHANG Chen
(Business School,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7,China)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audit work,as well as the expanding of the audit impact,the audit quality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audit institutions and the society from all walks of life,audit rotation system a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audit quality has aroused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We take audit rot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as the object of study,audit opinion is mainly explained by the three following variables in this paper:the type of change,change will,change life.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the auditor change impact easier than accounting firms to change;as regards the willingness to change,forcing change on the audit opinion,influence is less than voluntary changes.
Audit Rotation System;Type of Change;Change Aim;Change Years
2014-08-28
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2YJC790173)。
唐亮(1979-),男,吉林长岭人,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企业管理博士后;王典典(1991-),女,湖北襄阳人,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晨(1992-),男,河南平顶山人,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F239.1
A
1001-6201(2015)04-0048-07
[责任编辑:秦卫波]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