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霞
农历八月三十至九月二日,以喜洲镇庆洞神都本主庙、三舍邑本主庙、喜洲村九坛神庙为主要地点,部分村落举办接“阿太”民俗活动。活动期间,以莲池会和喜洲董姓家族为主,组织接阿太活动事宜,附近村落的民众也来参加祭拜和迎送活动,一路上,香烟袅袅,诵经声声,鞭炮阵阵,鼓乐齐鸣,歌声嘹亮,热闹非凡,活动极具地方民族特色。
一
2014年9月23日,农历八月三十,是文阁、三舍邑、新登、文院塝四村到庆洞神都本主庙接“阿太”的日子。上午十点半,神都本主庙里已聚集了五六十位信众,他们都是村里派出的接“阿太”代表。人们集中在大殿里,有的祭拜,有的忙着给家人写表文祈福,文院塝来的几位莲池会经母则忙着给“阿太”换新装。“阿太”为木雕坐像,共三尊,高约50cm,而要接走的只是其中的一尊,据说三尊雕像都是信众捐施的。“阿太”雕像因体小,衣服要特制,里三层外三层,层层包裹,小脚鞋打绑腿,一道道工序十分复杂,三位经母一起忙活了半个多小时,才将“阿太”装扮一新,并用金银纸为她洗脸。接着就有经母过来磕头祈福,捐功德,文院螃的经母还准备了一个布制的钱袋,把信众的功德放进钱袋里,挂在“阿太”的手臂上。负责抬“阿太”的是三舍邑的新婚或未婚男子,他们也被经母挂上红色或者是黄色的布条,在厢房里相互打闹调笑。经母们则忙得不亦乐乎,虽然来自不同的村庄,但各项准备工作井井有条,除了唢呐师傅和两三个中老年男子,抬“阿太”的小伙子,剩下的绝大多数是各村莲池会的经母。“阿太”的衣服穿戴好后,准备上轿,轿子的装饰也很讲究,是一顶人字形房屋式的轿子,四人抬,经母们在轿顶上披上层层红布和黄布,都是个人捐施,所以每铺一块要祭拜和吹唢呐,并说一些祭祀性的祈福语。轿子铺得豪华美丽,大家小心翼翼将“阿太”放进轿子,四角用绳子拴好,齐平,而后起轿。各村来的经母端着摆满供品的斋盘和提箩,在大殿前整齐排列,等待出发。在阵阵鞭炮声中,吹吹打打,离开了神都。按照以前的老路穿村过寨,即从神都本主庙出发,经过江渡村、文阁,最后到达三舍邑,经过村子路旁的人家,门口都要燃一堆香柏蒿草火,迎接“阿太”的到来,在村落中央的公共地段,莲池会则摆好香案,让“阿太”停下来休息一下,同时茶水招待大家,最后到达三舍邑本主庙,将“阿太”安放在侧殿里。
三舍邑本主庙为“儒释道”一体的寺庙群落,由本主庙、文昌宫和集圣寺组成。集圣寺的规制完整,大殿塑释迦佛、玉皇大帝、孔子,侧殿有观世音菩萨泥塑像,还没有彩画,另一厢房破败不堪,没有塑像。文昌宫主塑文昌,旁边有魁星、达摩祖师、大黑天神,这样的塑像组合独具特色。而本主庙大门上的名字是镇宁寺,跟本主庙的名称不相符。据村民介绍,三舍邑原来没有本主庙,与文阁村供奉同一本主,跟文阁村一起过本主节,节日是九月十四、十五,过节祭拜要到文阁村,后来人们觉得不方便,经文阁村同意,在镇宁寺塑了本主塑像,村民说本主姓段,其余的历史不清楚。而在1995年翻修寺庙的功德碑上则写着“福佑景帝庙”,说明本主封号为“福佑景帝”。从整个寺庙群落看,这里早期属于佛教寺院。
二
24日,九月初一,是喜洲村以董氏家族为主来三舍邑接“阿太”的日子。十点钟,三舍邑本主庙里热火朝天,香烟渺渺。从附近文阁、文院塝、周城、仁里邑、中兴庄、朝阳、庆洞、凤鸣邑等赶来的莲池会已经各自设坛祭拜。三舍邑莲池会作为主人,除留下部分经母祭拜外,多数在忙着做饭,接待远道而来的莲池会以及准备送“阿太”事宜。三舍邑洞经会也在本主大殿前设坛焚香,弹演洞经古乐。周城村莲池会在“阿太”旁边举行祭拜活动,因人多,在进本主庙南侧的小天井里另设坛祭祀,两个祭坛的神位上写着“天蒙涯巄屽山云隐得道金姑之神位”“大圣西来化导启善圣母之神位”。而中兴庄、仁里邑莲池会供奉的牌位是“神都首府启善国母灵位”。各莲池会自行祭拜,周城村“供会”的经母准备了蒸馒头、饼子,满满三箩,每位经母分到一个馒头、两个饼子,午饭跟三舍邑莲池会搭伙。饭后,周城村莲池会首先离开,不参加送“阿太”仪式。其余的大部分留下来,等待送“阿太”到喜洲。约十二点半,喜洲接“阿太”队伍吹吹打打来到了三舍邑本主庙,董氏家族的男子来了一部分,主要负责抬轿、护民伞、各种旗帜,还有敲锣打鼓、吹唢呐、弹三弦的,很是热闹。来到本主庙门口,先是喜洲董家合族燃放鞭炮,三舍邑莲池会经母在门口迎接,燃香,敬茶水,而后也燃放鞭炮,将队伍迎进寺庙,来到“阿太”坛前又互敬,而后暂停休息,各白到庙里的其它神坛祭拜。随行而来的民间歌手开始白弹白唱表示祝贺,庙里又一度掀起热闹。问弹三弦大爹是不是也姓董,他说姓李,接“阿太”虽然以董家为主,但杨、李、严等各姓积极支持参与,他一路走一路自弹自唱,唱的是白族小调,挺受人们的欢迎。董氏家族主事的妇女非常有礼貌地请求三舍邑的经头母,说今年喜洲街上摆香案的人多,为了多留点时间给他们,同时也早点回去,好安排第二天的事宜,尽量安排他们早点出发。三舍邑莲池会作为主人,早已准备好核桃仁米花甜茶招待大家,并安排没有吃中午饭的人们就餐。接“阿太”队伍的到来,给庙里增添了热闹的节日氛围,他们到寺庙的各分殿祭拜,捐功德,而后集中在小院里,喝着甜茶,等待接“阿太”仪式。
约一点钟,双方开始祭拜,将“阿太”的轿子搬到天井里。一切准备就绪,开始鸣炮出发,除了喜洲接“阿太”队伍,其他各村落以莲池会为单位,年轻的妇女则相约一起,端着各种祭品,在庙门口等待出发,鸣炮后,就列成队,走在接“阿太”队伍的前面。队伍就这样热闹有序地在村中缓慢前进,时不时有经母跑到“万民伞”下躲避一下,以求保佑。一路上,家家门口烧一堆香柏蒿草火,欢迎“阿太”从门前经过,到了家门口,鸣炮跪拜,以求得到保佑。有好几十户人家则准备了香案,案上摆满蒸馒头、时鲜水果、各种糖果饼子等祭品,旁边放两条长凳,好让“阿太”落轿。“阿太”一到就燃香点炮,整个队伍停下来稍事休息,主人家则递烟、敬茶和糖果,招待人们,给“阿太”的轿子献红披红,同时在“阿太”宝座里放一点功德钱、金银纸,而后全家跪拜祈祷。三舍邑的两位经头母则为主人家在“阿太”轿前磕头,为主人家祈福,其余的经母则围着轿子为主人家诵经祈福。待茶水喝完,又开始出发,走一段又有一家,而后停下来举行同样仪式。加上白弹白唱的大叔,邻村来了吹唢呐的中年男子,为唱白族小调的年轻妇女伴奏,妇女们手端斋盘,嘴里哼着白族调,一路走来一路欢笑。虽然艳阳高照,但人们兴致蓬勃,不知不觉就来到三舍邑村口,送“阿太”的行程到此结束。人们白觉退在路旁,目送“阿太”向喜洲方向走去。而后,人们纷纷将端着的斋盘收好,向各自的村庄走去。剩下的多数是喜洲来的人了,接“阿太”必须步行,四位男子抬轿,路线遵循老路,经过农贸市场,而后要穿过喜洲的古老主巷道市户街。
不知不觉中,队伍就到了市户巷道口,整条街道已是香烟缭绕,香案成排,几步或十几步就有一个香案,家家铺面燃香点炮,“阿太”在每个香案前落轿,同样举行献红披红、捐功德、诵经、跪拜祈福等仪式,走几步停一停。鞭炮声声,香烟弥漫着古老的街道,队伍在香雾缭绕的街道上停停走走,给有过辉煌商业史的喜洲古镇增添了古朴纯正的节日气氛。尤其是经过村落中心的牌坊时,队伍伴着吹打声、弹唱声、诵经声,花花绿绿的各色旗帜、威严的轿子缓缓从牌坊前走过,在那高大威严的大理石牌坊映衬下,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某一历史时段。穿过牌坊,往市坪街前进。最后,“阿太”回到了九坛神庙,人们将“阿太”连同轿子安放到神坛上,今天的仪式结束,而后是附近村民陆续来到九坛神庙祭拜“阿太”。
三
25日,九月初二,喜洲董氏家族送“阿太”回神都本主庙。十一点,董氏合族在九坛神庙用完早餐,准备出发。人们把轿子从大殿抬到天井里,拴好绳索,而后鸣炮出发。“阿太”经过的路上,同昨天一样,都要燃香柏蒿草火,路线与昨天不同,从九坛神庙出发,经市坪街、牌坊,走市上街,过正义门,两天的路线都是喜洲的主要干道。通往正义门的路上也摆了一些香案,但没有昨天的多,香案虽少,但每家几乎都有香柏蒿草堆,行进的速度较昨天快多了,到了紫云山寺门口,莲池会经母已备好香案,有大盘蒸馒头,果糖供品等,燃鞭炮献红,双方讽诵经文后就离开,从正义门下而过。正义门是喜洲的标志之一,来来往往的人们经过正义门时,都是怀着敬畏从门下而过,所以,阿太经过正义门时,要燃放鞭炮,虽然现在两旁是宽阔的道路,但阿太必须从门下经过,在古朴高大门楼的映衬下,阿太从门下经过显得威严无比。在阵阵鞭炮声中,阿太出了正义门,附近村落大多送“阿太”的人纷纷离开,剩下二三十人,仍然沿着绕三灵的老路步行,即从喜洲到江渡村,经过江渡村到庆洞村,过庆洞村到达神都本主庙。
神都本主庙里,是凤鸣邑的莲池会经母值班,任务是迎接“阿太”归来。大概来了七八位经母,负责点香供坛,并准备了核桃、红糖、米花、紫苏等,煮成汤,招待送“阿太”回来的人们。据一位姓花的经母介绍,庆洞村委会有11个社,其中有七个社属于神都本主庙,即信仰同一本主,每社组成一个莲池会,轮流管理本主庙一个月,这个月恰好轮到凤鸣邑莲池会。当问到接阿太活动的起源时间,几位经母都说不清,只记得小时候的事,破四旧、文革期间,神都本主庙遭到破坏,阿太的金身也只得东躲西藏,最后被江渡村的一位老人收藏起来,大规模的迎送活动被禁止。然而,部分村民还是偷偷进行活动,每到九月朝斗期间,就到江渡村老人家里祭拜。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又新造阿太金身,迎回神都本主庙,接“阿太”活动又恢复。喜洲董氏合族也派了人在本主庙生火做饭,送“阿太”回来后,要在庙里打拼伙,晚饭后才能回家。
十二点半,“阿太”终于回到神都本主庙,先燃放鞭炮,值班的几位经母到大门口迎接,燃香敬茶水,燃放鞭炮后就进门,到了大殿,小心翼翼将“阿太”的金身摆回原来的地方,轿子则暂时按原样放在一角。花姓经母说,九月初六庆洞村要将“阿太”接到文昌宫,参加莲池会的“朝北斗”活动,九月初九结束后送回来,所以“阿太”轿子上的披红暂时不撤。“阿太”安放好后,喜洲董氏合族开始用午餐,晚上还要在这里聚餐,可以开荤,喝酒吃肉。这样,一年一度接阿太民俗活动才算结束。
整个接送“阿太”过程中,神都本主庙派了一名70多岁的何姓经母,从第一天起就跟着“阿太”,手捧供盘,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作为“阿太”的引路人,过桥、十字路口要作揖祭拜,到每个香案前也一样,她都是第一个祭拜的人。在三舍邑本主庙闲一天,又跟着到九坛神庙闲一天,最后回到神都本主庙,三天里时刻不离“阿太”。而九坛神庙里长期祀奉香火的大妈也一样,从到三舍邑接阿太回到九坛神庙,第二天全程陪同到神都本主庙,晚上才离开。何姓经母还说,今天朝斗的活动也去不了,董姓合族邀请她们一起用餐,晚餐茹荤,不能参加斋会,所以第二天才能参加。除了以上两位,还有几位老年妇女也自愿全程陪同。
一年一度的接“阿太”活动就这样结束了,人们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而留下来的是无穷的回味和记忆。在白族地区,“阿太”是对祖母、外婆或更远女性亲属的称呼,而这里的“阿太”显然已经超出了直系亲属的范围,变成一种尊称,是对很早时候普遍受到当地人们尊敬的一位女性的称呼,跟有的白族村落本主称为“老太”或“老公”的意义是一样的。民间传说“阿太”姓董,是白子国国王张乐进求的夫人,称董国母,周城村莲池会供奉的“大圣西来化导启善圣母之神位”,中兴庄、,仁里邑莲池会供奉的“神都首府启善国母灵位”,就是“阿太”的谥号牌位。民间传说“阿太”出生地在文阁和三舍邑之间的董家登,后来苍山溪流发大水,董家登被水淹,田园毁坏,董氏合族只好搬到喜洲居住。所以接“阿太”活动分为两个地点,以三舍邑为主接“阿太”是作为她的出生地来接,十多年前人们还是把“阿太”接到董家登,在夷为平地的荒地上设坛祭祀,后来董家登被开发利用,只好接到三舍邑本主庙。喜洲董姓为其后人,所以也要接到喜洲的九坛神庙供奉一天,同时负责将“阿太”送回“朝里”,即神都本主庙。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忆方式,喜洲接“阿太”民俗活动也许就是其中的一种吧。这种记忆方式不需要书写,而是以年复一年的民俗活动方式进行传承,传承的过程就是不断重复民族记忆的过程,参与者本人不一定都知晓活动的缘由,但他们有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透过活动本身以及与活动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能隐隐约约看到他们实际上是在叙说着过去的某一段历史,或者是在叙说自己认可了的过去某一段历史,这对于民俗和民族学研究者来说是非常好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