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被颠覆

2015-08-18 14:01潘红娟
中国教师 2015年10期
关键词:量角号角度量

潘红娟

确定的方法不再是一堂课的终极追求,结论的可增值性、问题的不断生成和卷入仿佛成为课堂的最后价值取向,即便是“颠覆”原有结论,也在所不惜。

“这节课已经上过,还能当作新课

上吗?”

“角的度量是一节技能课,学生在整节课上都可以不用度量吗?”

“已被公认的45°锐角,可以被颠覆而命名为100°吗?”

……

当开始叩问这些问题时,或许我们就已经在思考了……

一、目标之颠覆:关于“渗透思想”与“建立观念”

“角的度量”这一课时,上过这课的教师大多会把认识量角器、掌握量角的方法作为重中之重,而有经验的教师则会将量角的方法编成儿歌“点对点,边对边,度数要看内外圈”,让学生熟练掌握技能。显然,俞正强老师对此课时的教学目标有了一次巨大颠覆与重构。

1.“赋形于数”,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能够自觉并自如地转换“数”与“形”的相互表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有了用数轴模型、面积模型来表达数的经验,但无疑“角”这一“形”的模型,如何用“数”来表达,是一个新的节点与契机。

对于这样的目标,几乎没有被纳入常规“角的度量”一课的目标视野,而俞老师却为我们打开这一扇窗,“赋形于数,让学生经历‘定量刻画’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这一目标得以彰显。

“五个角,从左往右看,角的大小越来越____?”“从右往左看呢?”

“①号角如果用一个数字来表示,你准备用数字几来表示?”(生回答:0。)

“如果①号角用0来表示,那②号角可用几来表示?”(生回答:40、45、60、70等。)

“如果②号角用100来表示,那③号角呢?④号角、⑤号角呢?

……

显然,“角的大小”可以被“数字化”,“大小”可以用“值”来表示,这些观念在学生自主“定量刻画”的过程中有了充分的体验。

2. “任意赋值”,体验“标准建立”的过程

度量,必然会涉及单位,而度量的过程就是“单位累加”的过程。“单位”的建立,或者说“标准”的建立,在常规课堂中学生认为是“确定的”。而俞老师的“颠覆”在于告诉学生,“标准是重要的,但标准是可以自定义的”。这一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始终的思想,是如此重要!对学生而言,这一观念的重构,几乎可以影响他一生的学习。数学学习如此,甚至可以延展为一种人生哲学,如美丑、贫富。

首先,“标准是可以自定义的”。教师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如果②号角是100°,可以吗?”“如果②号角是100°,其余角分别是几度?”“如果②号角是20°、30°、2°呢?”学生的意见从最初的“不可以”到“可以重新下个定义”,思维变化的轨迹十分清晰。

其次,“标准是十分重要的”。从多次变化②号角的度数,学生会体会到可以用任何数来表示,但多次变化后其余角的大小会随这个角的确定而变化。这个角就是“中心”,就是“标杆”,就是带“头”。学生朴素的语言表达,已经反映出其“标准”的建立。

二、方法之颠覆:关于“方法掌握”与“技能形成”

有一种观点,技能是需要操练的,方法是需要落实的。在俞老师的课上,学生居然没有动手用量角器度量,这样也可以吗?根据我们的经验,学生若进行具体操作,会有很多困难与错误,如何解决?

我们也不妨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事实上,对于测量方法的掌握,我们依然可以从多个细节来体会俞老师对这一目标的关注与重视。

1. 估测,有利于测量结果的检验。

2. 重叠,为度量方法设计阶梯。

3. “0边”“边对边”方法的理解与要领指导。

首先,教师多次引导学生估测。(1)整体估。“从左往右,角的大小越来越小,从右往左越来越大。”(2)确定标准后再估,“两个标准”“4个标准”,是“锐角”“钝角”,这有利于学生建立角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其次,设计“重叠”环节,为度量方法的掌握提供很好的阶梯。通过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把五个角叠起来,会出现什么状况?显然,这已经构建出量角器的雏形,然后,教师出示学具角,问怎样放到这5个角中,学生会回答“顶点对中心点、0边对0边”。这一过程正是量角方法的核心,凸显量角方法的要领。

再次,体会“0边”的重要性及“边对边”方法的内在理解与要领指导。伴随“自主赋值”自定义的过程,教师始终强调:“有一条边是始终不变的,犹如‘定海神针’。”“度量时要注意0边,因为它很重要。”显然,教师并不满足于无意义的机械操作,而是试图在自定义的过程中,充分体会“0边”价值以及对“边对边”操作的内在理解。

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例如,比较方向不同的两组材料,让学生体会量角时要注意“内外圈”等。以上分析,想表达的重点是,思想、观念固然重要,但具体的方法理解、操作指导、技能熟练亦不容缺失。显然,俞老师都做到了。

三、起点之颠覆:关于“已经学了”与“还得到什么”

高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数学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整体把握,二是对儿童的尊重与激活。这课已经上过了,还能再上吗?着实为俞老师捏了一把汗。一上课,“这节课我们已经上过了”这一信息如此突然,这是一次意外,是借班上课带来的尴尬,怎么办?

俞老师依然从“你已经知道怎么量了吗”开始,在整节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从“胸有成竹”到“疑惑混沌”再到“豁然开朗”,从“迟疑小心”到“自由安全”再到“争先恐后”。

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了,但他们还能得到什么?

这次课可以让我们看到教师对学生真实起点的把握,看到教师对传统保守思路的背叛。确定的方法不再是一堂课的终极追求,结论的可增值性、问题的不断生成和卷入仿佛成为课堂的最后价值取向,即便是“颠覆”原有结论,也在所不惜。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战略性”忽视,因为教师心中有大局观,而学生留下的是意识、思想、经验、习惯以及快乐……

课后,俞老师和我说:学生学习的愉悦来自学习过程中的“惊诧”!我想,可能表达的正是此意!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量角号角度量
胜利的号角吹响了
经历度量五部曲,培养度量意识
量角小窍门
不欣赏自己的人,难以快乐
突出知识本质 关注知识结构提升思维能力
基于GARCH—VaR模型的股票市场风险度量研究
基于GARCH—VaR模型的股票市场风险度量研究
我们的探险计划
学生量角时常犯的错误及应对策略
三参数射影平坦芬斯勒度量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