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师德的三种境界

2015-08-18 14:01孙洪柏
中国教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师德爱心道德

孙洪柏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成败,更是教师的灵魂所在。因而,铸师德、正师风、扬师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哲学、社会伦理道德、心理等各个方面,仅靠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几次活动无法立即奏效。我认为师德的内涵应当包括三种不同的境界。

一、爱,师德的基础

2014年9月9日,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在师德建设中注重“爱”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是对教师教育事业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教育本质的最新最全面的概括。“爱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本质之所在。”这是教育永恒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辽宁省道德模范、大连“五一”劳动奖章、第七届职业道德建设十佳个人奖获得者邵春亮,担任少数民族预科班班主任的23年,对此也感受颇深,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父母爱子女是血缘关系,而教师爱学生是天职。”事实正是如此,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心中才会充满阳光,像春天般的温暖,让学生享受到爱的阳光雨露。“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真知真理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爱每一个孩子,并陪伴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就是身为一个教师,最幸福的事情。不爱子女的父母,不配做父母,心中没有真爱的教师,不爱自己学生的教师,最好不要选择做教师,也没有资格做教师。在感动中国的先进人物(优秀教师代表)中,我常常看到这样几乎情节相同的故事。很多长期扎根偏僻山区的农村教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几十年,甚至奉献了一生。他们也是普通平凡人,也有常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父母妻子儿女的牵挂,也有物质的欲望和要求,希望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甚至也曾经想到过动摇或者放弃。但是,当他们选择离开的时候,能够留住他们的不是行政命令,不是大道理的教育感召,而是农村孩子的那一双双对知识、教育、教师渴望的眼睛,那种学生对教师单纯的师生之爱。他们说:“舍不得这些孩子,我走了他们怎么办?”于是,他们毅然决然留了下来,永远留在了那几乎不为人知的山村学校,留在他们的学生身边。这也许就是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淳朴的善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民教师对学生、对祖国未来事业的本能的无私的爱。可见,这种爱的力量有多么伟大,对一个教师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一个教师,只要心中存有这种爱,他的工作热情,他的工作责任感,他的奋斗精神,自然而然会产生。这种爱是树立高尚师德的起点,是成就一名优秀教师的道德基础。

二、诚,师德的核心

诚是诚实、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长期以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体现,更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准则和底线。中国古代教育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其基础便是诚。我们今天经常讲教师要“为人师表”“要做学生的表率楷模”,教育者“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当首先做到,都是诚的体现,这些不是简单的行为规范,而是包含深刻的教育教学规律和道德要求。“为人师表”并不是让教师做样子给学生看,并不是课堂的“表演”,教师的示范作用、榜样作用,应当体现在教师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谓“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

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是其情动于中而行于外的自然流露。一个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修养,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优秀的表现,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一个好的教师,不仅靠自己的深刻和博学吸引学生,在学生面前建立威信和影响,更要依靠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生沟通与交流,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工作的展开,首先需要爱心,其次靠的是教师的真情和真心。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有知识而缺乏爱心、缺乏真诚之心的教师,也许能得到学生一时的赞赏和欢迎,可以影响学生一时,但是却无法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世。陶行知先生所谓,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即是这个

道理。

教育学生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情”应当是真情,晓之以理的“理”应当是真知、真理。没有真情,没有发自内心对学生的真爱、责任心,一切教育方法都是空谈。因为唯有真情才能打动人,才能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唯有真知、真理才能够使人信服,才能教学生做真人,使其受益终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宗旨和奥秘,才能让人们真正理解教育和教师的非同寻常,从内心信服教育事业的伟大神圣,教师才可以问心无愧地宣布:“教师光荣,教育事业神圣。”

三、忠,师德的最高境界

忠,建立在爱心和诚信基础之上。教师有了对教育、对学生的仁爱之心、诚挚之心,就比较容易建立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从道德认识上升到道德信念,从而树立起忠于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并为此而献身的高尚道德追求。这是一个优秀教师的毕生信念和奋斗目标,也是师德的最高境界。

树立忠于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并为此而献身的高尚道德情操,并非常人难以企及之事。为教育事业献身,不仅表现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保护国家、学校的财产,为保护自己的学生,不惜献出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体现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好像蜡烛,“照亮别人,毁灭自己”。现已81岁的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至今也没有停止过追寻理想教育的步伐。被评为“教书育人”楷模的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先生年逾90,至今仍然躬耕于教学科研第一线。“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为了支援边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身患恶性肿瘤,仍然带病坚持工作,最后倒在了讲台上。除了他们,还有成千上万的普通教师,默默地耕耘在教育第一线,以三尺讲台为阵地,以教学和学生为生命,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健康和幸福乃至生命。用他们的真诚和献身精神,不断地丰富并诠释“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深刻内涵。

爱心是教育的本质和出发点,是树立良好师德的基础;诚心,是教师的师德的核心和具体表现,它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是教师道德情感的发展;树立起忠于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信念是师德的最高境界。一位教师,只要时刻存有一颗仁爱之心,保持一份难得的真诚之心,念念不忘从事教育事业的初衷,有事业心,有责任感,就有希望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作者单位:广东培正学院)

(责任编辑:任媛媛)

猜你喜欢
师德爱心道德
致良知与师德
跟踪导练(五)(2)
爱心树(下)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道德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爱心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