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典型错例分析和有效对策

2015-08-18 11:19吴红良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有效策略

吴红良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常常出现同一类型的典型的错误,究其原因都是学生对原理性知识掌握不足引起的。本文在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探究解决错误产生的机制,提出了运用两种方法突破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障碍,构建三种模式突破以教为主的束缚,有效学习原理性知识,减少学生练习中错误的发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得到发展。

关键词:错例分析;有效策略;小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3/14-0073-03

● 错例分析

错例1:插入图片的问题

四年级操作题目:在D盘“IT风云人物”文件夹,找到并打开“IT风云人物.doc”,在合适的位置插入两张图片,分别是“乔布斯.jpg”和“比尔盖茨.jpg”图片。

学生操作步骤:①双击计算机,找到D盘,找到“IT风云人物”文件夹。②找到“IT风云人物.doc”,双击打开。③在第一自然段文字处单击鼠标左键。④单击“Office按钮”—“打开”命令,打开计算机D盘,找到“IT风云人物”文件夹。⑤学生找不到图片,举手求助教师。

【错例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文件类型的知识掌握不够。学生不知道.doc是Word文档格式,不知道.jpg是图片格式。学生不知道用“插入”命令来插入图片,错误地使用文件“打开”命令,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对原理性知识掌握程度不够。

据笔者观察,教学中教师常常简化了打开文件的步骤,如忽视了Word中“打开”命令打开Word文档一般步骤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打开任何文件都是双击,忽略了其他的方法。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学生不知道不同类型的文件需要不同程序来打开,遇到任何文件都是双击打开。

错例2:复制、粘贴的问题

三年级操作题目:打开画图软件,画一片绿色的草地,画一朵美丽的花,为花涂上喜欢的颜色。把这朵花当作“种子”,变出很多花,铺满草地。

学生操作步骤:①点击“开始”菜单,找到“所有程序”—“附件”—“画图”,单击打开“画图”软件。②用“椭圆”工具画花心,用“曲线”工具画花瓣。③用“颜色填充”工具为花朵涂上喜欢的颜色。④点击“选择”工具,选定花。⑤单击“复制”工具。⑥再次单击“复制”工具……⑦学生复制不出图片,举手求助教师。

【错例分析】

在操作中,学生忘记了复制、粘贴的整个操作步骤。数据存入剪贴板,再从剪贴板复制出来的过程是隐形的,学生不理解“复制”命令是把图片复制到了剪贴板,“粘贴”命令才是把图片从剪贴板印出来。这是由于在教授复制、粘贴命令时,教师没有深入地讲解相关的原理知识,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操作。

错例3:同名保存的问题

三年级操作题目:打开上一节课自己画的“我们的教学楼.bmp”,用“颜色填充”工具给图画填上颜色,修改后再次保存。

学生操作步骤:①点击“开始”菜单,找到“所有程序”—“附件”—“画图”,单击打开“画图”软件。②点击“打开”命令。③找到D盘下“301”文件夹,打开“我们的教学楼.bmp”。④给图画填上自己喜欢的颜色。⑤单击“文件”—“保存”命令。⑥再次单击“保存”命令……⑦学生不解,举手问教师:“为什么没保存进去?”

【错例分析】

“相信直观”是这个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学生点击“保存”命令, Windows没有出现任何提示,没有观察到保存的结果就错误地认为修改没有保存进去。小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原理,而教师又没有很好地解释“保存”命令的基本原理,产生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 有效对策

以上错例在课堂练习中常常可以看到,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因而,教师对这类知识的教学要引起足够重视,并找到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突破这个难点。

1.运用两个手段,突破形象思维的障碍

“相信直观”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果在解决问题时要求他们达到的抽象概括水平超出了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思维自然就中断了。因而,教师应把计算机的原理性知识当作常识来教,变抽象为形象,克服机械式记忆方式,把它渗透到学生的头脑,并积极地引导学生将这些常识应用到生活中。

(1)形象物件比喻法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学生“这是文本类型,那是图片类型”。学生常常理解不了不同的文件后缀名与文件体内容不同之间的本质联系,因而,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形象物件比喻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并理解原理性概念。

例如,在教授“文件类型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首先在不同瓶子里装上不同的液体,装水的瓶子、装油的瓶子、装有毒物质的瓶子。接着,用不同的标签贴在瓶子上,并告诉学生要认真地看标签来区分不同的液体,找到并打开有毒物质的瓶子。当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可引入文件类型的概念,使学生明白打开文件就像打开瓶子一样要根据文件的后缀名称,使用不同的方法打开,从而使学生了解到不是所有文件都用双击打开,不同的文件类型需要不同的软件和方法来打开。

(2) 具体事件比喻法

很多时候计算机运行状态是不可视的,小学生要理解其中的原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而,教师可以积极运用事件比喻法来进行教学。与物件比喻法相比,事件比喻法是动态的,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较复杂的原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的复制操作的原理”时,教师可以播放相机拍照的基本原理视频,观看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剪贴板比喻成胶片照相机中的“底片”,复制操作是把“资料”印到“底片”上,只要不损毁底片,内容就保存在了底片上,粘贴操作是把底片上的内容印到相纸上。理解了剪贴板在复制、粘贴操作中的原理,学生学习复制、粘贴命令就非常容易了。

2.构建三种模式,突破以教为主的束缚

教育家波利亚曾指出: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原理性知识的教学,要关注其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与应用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教师还要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交流、反思,获得知识,从而真正地发展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

(1)体验性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起点

学生的体验不同,思维的深度就不同,学习效果自然就不同。很多人都开过车,同时也坐过别人的车。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开车的人经历一次旅途以后,第二次就比较熟悉路况,能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而乘车的人则要经过很多次以后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画图软件中的复制、粘贴操作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复杂的知识点,并不仅是我们看到“选择—复制—粘贴”三步简单操作步骤。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做司机而不是做乘客,强化学生的体验,锻炼学生的思维。

(2)验证性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节点

验证性操作是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进行阶段性验证,比较操作结果是否与命令定义相一致。不同于许憬老师在《基于高阶思维的信息技术学习》提出的验证性实践,表面上它注重的是验证的结果,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操作过程和原理。计算机运行的过程常常是隐蔽的,学生无法体验内部运行的过程。如何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操作原理,阶段验证性操作是比较可行的。例如,在讲授“保存命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操作,然后检验是否成功保存;对于没有成功保存的学生,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指导。最终,学生在成功保存后会很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了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理解更透彻,记忆效果更佳,记忆时间也更长。

(3)实验性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支点

实验性操作是以类似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由教师布置信息技术研究任务,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参与的观察实验、讨论研究等实践活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发现信息技术规律、得出结论,然后主动向大家汇报成果。

“保存”和“另存为”是小学信息技术中一组常见的知识,但是很多教材中都是分散安排的,导致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加大,教师则可以在课堂中用实验性操作来引导学生学习。例如,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可将学生分组,小组内进行操作、讨论、研究。最后,以最快速度掌握知识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讲解“保存”和“另存为”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中掌握知识点。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两种手段和三个模式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原理性知识的难题,摆脱了单纯技能训练的藩篱,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转识成智。

猜你喜欢
小学信息技术有效策略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进行有效评课
浅谈创客教育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浅析控压钻井技术探讨与展望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