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晶
【关键词】表演教学 初中音乐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125-01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授的方式传播知识仍然是主要教学模式,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强化,学生的技能得不到训练,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生由于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对新鲜事物的渴望程度大大提高,音乐教师要充分运用更加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表演教学是把音乐与舞蹈、戏剧、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将抽象的音乐听觉与视觉、运动形式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表演教学促进音乐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发展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能力,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一、通过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旋律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可以唤起人的情绪,激起某种情感反应,引起人心理上的共鸣。教师在音乐课堂中运用表演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体验音乐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歌曲《今宵难忘》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大型晚会的影视作品或者视频,再教导他们学习歌曲,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好的场景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当他们对歌曲有了更多的认识后,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表演能力,如:“如果你是这场晚会的小导演,你想要怎样去表演这首曲调悦耳、内涵丰富的歌曲呢?怎样可以表演得更加形象、生动且有趣呢?”学生分小组作准备,有的学生提出可以通过男声、女声、童声伴唱三个声部角色的方式表演。为此,教师将学生分组,采用齐唱伴唱的方式学习歌曲,还给了学生即兴表演的时间,提高学生对音乐和自我的自信心,强化和巩固了师生关系。
二、通过表演,理解歌曲的内涵
表演是一种具有创造性质的艺术活动。听众既要听演唱者的声音,又要看演唱者的表演,歌曲只有通过演唱者的演唱才能使音符和字变成美妙的旋律、动听的言语。演唱者首先要理解歌曲的表达内涵,才能对歌曲进行再创作,使歌曲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比如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唱出了内蒙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了让人民过上自由和幸福的生活,领导人民向封建的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英雄事迹。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视频,配合画面、苍劲悲怆的马头琴声,唤起学生扼腕叹息的心绪,学生通过小组表演唱的方式,深刻理解了歌曲以《嘎达梅林》的故事内容为依托,描绘出了一幅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英雄画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音乐教师适当运用表演教学,打破被动的“灌输”教育,使学生形象、生动、灵活地融入表演教学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且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深入理解音乐文化精神内涵的深远。
三、通过表演,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中生的身心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思维模式、自我意识、情绪意识、人生观念等在逐步地脱离儿童阶段,走向成熟,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慢慢趋于成熟,其学习能力也进一步得到发展。音乐教学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对青少年感受力和潜能的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表演教学将音乐艺术通过表演的形式强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师在音乐课中可加入才艺表演、即兴表演,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如每节课利用3~5分钟请一名同学随着伴奏音乐唱一首歌、跳一段舞蹈。比如欣赏音乐《对歌》之后,教师根据原有的曲调进行歌词创编,找出这首民歌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一问一答式的歌唱表演。笔者首先创编一段歌词,让男女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女同学出谜语,男同学猜,学生对歌时自主加入表演动作,力求将动作、表情、眼神做到位。如笔者唱道:“我们班级谁最美哎,学习成绩谁最好哎,帮助同学做好事哎,做完他(她)还不留名哎。”学生们听了笔者的演唱提示后纷纷自主创编,再将自己创作的歌词唱出来,在唱与创编中了解了民歌的特征,获得了更加深刻的学习体会。
为了使学生的表演更加出色,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将生活实例和艺术课程结合起来,增强初中生的艺术感觉和对美的敏锐力。当学生将音乐以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时,他们所要思考和感受的就不单单是将歌曲唱出来,而是要呈现整个歌曲的情绪和状态,这就需要他们更用心地去体会歌曲本身的蕴涵和魅力,使其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