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教材改革创新探索
——兼论中国旅游地理应用技能教学体系构建

2015-08-15 00:51杨载田刘沛林钟顺清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旅游地理普通本科转型

杨载田,刘沛林,钟顺清

(1.衡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湖南 衡阳,421008;2.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科技处,湖南 衡阳421001)

1 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

1.1 中国人才市场供与求矛盾突出

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比其就业率仅为77.4%的2013年又增加了28万[1]。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模和发展速度,不仅在中国史无前例,在世界上也是独步空前,这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国家实施“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成果。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的中国,企业中所需求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市场当然很大,然而其现实是“要二而只能供其一”,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其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失调。一般学术学科型普通本科高校培养规模过大,导致毕业生相对过剩,就业难。而国家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规模过小,市场需求缺口大。这种格局的形成,既浪费了宝贵的国家教育资源,与“两型社会”建设格格不入,同时又迟滞了国家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现代信息化的进程,影响了国际核心竞争力,大学毕业生过剩就业难还会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1.2 中国职业教育现状相对滞后

在西方和欧美,凡经济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发达而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我们国家在政府的大力大力倡导和扶植下,职业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其体系建设也得到了稳步推进,培养培训出了大批中高级技能人才,为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但整体而论还相对滞后。首先,内部结构欠合理。目前职业教育体系中,大致中职中专层次学生逾800万,高职高专约300万,高职本科就更少,基本上为“金字塔型”,而“基”太大、“顶尖”太小。其次,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相对较低。由于种种原因,不少职业院校学生自认为低人一等,在校学习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就业后“这山望见那山高”,为了提高待遇而跳槽现象普遍。从生源来看,所录取分数相差悬殊,实际基础参差不齐,给施教造成困难,缺课、旷课现象相当普遍,待毕业所学不多。其次,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现有高职高专多由原有中职中专或技校提升,并有相当部分的“以学养学”的民办商业型院校,其管理经验、师资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等,都很难适应相应办学层次的条件要求。

1.3 整体教育观念守旧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的决定一经确立,下一步就是具体实施落实。国家教育部也积极规划,基本上决定将2000年后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逐步转型为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改变过去热心于学科、学位和学术培养学科专业人才,而现在要转变为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这种“革命性”的调整、将改变“大学生相对过剩”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水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这种于国、于民、于校都有利的大好事,而下面并非十分积极。证据一,为形成共识,加快转型,教育部已经成立了“联盟”,尽管说报名极其踊跃,但真正报名参加转型改革的仅150多所地方院校,看来不少院校仍在等待观望;证据二,2014年升格与转型的40多所民办院校本科定位于“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但有些院校千方百计要将“技术”二字拿掉;证据三,2000年后,专升本院校原定名为“XX学院”,都想方设法要求将标注有“地市”级地名的字样拿掉而改成带有“XX”省级头衔加上一个什么如“商学院”、“工商学院”之类的校名字样。其根源就于传统的世俗观念,就是我们教育中存在一种“种姓制度”,“职业”二字低人一等。

2 教材改革创新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作用

2.1 课程改革是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和具体落实

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便应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或什么样的课程群与之相适应。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与技术类型高等院校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育类型。前者培养学科学术型人才,后者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其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各不相同。因此,其转型发展主要是课改问题。有关学者认为,技术技能应用型专业,应该重视动手能力培养,实训上更倾向一些。整体上,这种转型的中心问题仍然是课改问题。高职教育应该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强调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把职业教育置于首位(邢广陆,201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提出,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也就是说课程改革创新的要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之中,都要围绕就业市场这个中心。

2.2 教材改革创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因素

课程建设包括其教师队伍、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设施设备和教材建设,而其中教师建设是根本,教材建设是核心[3]。因此,教育部早在1998年就提出,“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目标出发,规划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展改革实践,组织编写教材”(教高[1998]4号)、特别要注意教材的导向性,宁缺毋滥(教高[1998]2号附件2号)。到了新世纪的国家教育部又实施了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举措。但遗憾的是高职层次的精品教材并不多,而本科院校的精品课程及其精品教材又多为学科、学术型精品教材,无法适应转移发展的要求。全国职业本科院校和要求向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的独立院校(俗称三本)合计数量也不少,但适应于这两种类型的教材成果都近乎空白。在本科层次中未来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要占其70—80%,原有的课程教材已到了非改革创新不可的地步,并已成为了最为薄弱而又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2.3 普通本科高校呼吁高水平适用教材

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转向之大、转型规模之大、转型发展要求之高,也都是空前的、坚定不移的。按照一般的常理是“学生未到,教材先用”。因为教材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篮本,承载着学生所需要教学信息和教学方法。为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后“量身定做”的适用教材解决得好与坏关系到转型的成败。在这方面有高职院校的前车之鉴。以旅游业为例,截至2012年底止,全国旅游中等职业学校1139所,在校学生49.72万;办有旅游类专业的高校1091所,在校学生57.62万,其中属于纯旅游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40万。如此之规模而教材建设并没有跟上来。以中国旅游地理为例,职业本科院校旅游专业教材基本上与普通本科院校共用,高职高专用中国旅游地理教材据我们初步统计有22个版本,但大多缺少层次特色、职业特色,而且多为本科教材的“仿效本”,或“变异本”。因此,出版界资深专家批评这类教材“编写不严肃、不规范、粗制滥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2009)、“低水平重复,内容陈旧,知识老化、市场环境混乱”(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所广一,2009)。旅游高职院校的学者如林东、石英在论文中也都指出现行高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教材课文内容缺陷、教材图像系统缺陷,作业系统缺陷[4]等问题。因此,都建言必须把握住高职教材的根本、特征,把握住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大方向[5]。言之中肯,完全可为普通高校转型发展所借鉴,也代表了广大师生的呼声。

3 本科高校中国旅游地理教材职业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3.1 构建的基本思路

中国旅游地理本科教材适应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适应性改革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其职业教学内容体系是其子系统,体现教材的价值取向,未来的使用效果,以及教材本身的生命活力,具有开创性特点,要求高,难度大。其教材编著既需开拓创新精神,又应有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学科专业以及职业教育发展趋向的科学态度,以求实用和有效。经人才需要就业市场调研和教学专家实际分析,确定了三个方面的构建思路。一是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取向,强化技术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并将其作为教材建设的主线之一贯穿全书,体现教材整体的价值取向性;二是体现本科层次性,既要突出职业性,建设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职业教学内容体系,同时也要兼顾其地理科学性,尤其是地理科学的区域性,即区域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三是要形成相对完整的职业教学体系;即教材课文描述体系、地图体系和技术技能演练体系,而且应有机融合于整个教材体系之中。

3.2 构建好课堂三大技术技能教学体系

我们主编的本科版《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版(科学出版社,2014),共三篇14章。上篇为中国旅游基础,为其一般理论与实践,共2章;中篇为中国旅游地理总论,即对中国的旅游环境、资源、市场、产品、区划及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归纳,共4章;下篇为中国区域旅游地理,对中国的旅游大区、旅游省级其低风险旅游区的旅游开发与规划及其旅游景区、旅游城市等进行展示,共8章[6]。其技术技能教学内容体系由教材课文文字描述系统、图形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构成,穿插于整个教材内容体系之中。其课文文字描述体系包括学科理论与方法、旅游地理野外考察与实践、旅游地图及其应用,旅游环境及其保护、区域旅游地理研究论文创作、中国旅游区划与实践、21世纪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以及各旅游省的旅游开发与规划分析和主要旅游区建设等实践教学内容;其图形图像系统,包括旅游经济统计图表40幅、区域旅游地图22幅、旅游景观图片38幅;其作业系统,本教材称为“实践演练”,包括思考与练习、学习与理解、探研与体验三个部分,主要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等,从而使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3.3 设计好课堂外三大实训项目体系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实践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其一些技术技能训练活动无法全在课堂内进行。根据我们进行教学实践的体验,其综合野外考察与实践,乡土旅游地理短途野外考察实践和区域旅游地理科技论文创作三大教学实践活动体系必须在课外进行。综合野外考察与实践,综合了旅游管理、旅游市场、旅游规划、旅游景观美学等各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而中国旅游地理应该是其核心。其实践教学活动应该以教材为基本依据,辅以特定实践教学活动的实习指导书、参考阅读资料,指导学生进行旅游资源与环境、旅游产品与市场、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实地考察调查和研究工作,具有时间长、综合性强的特点,对学生旅游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乡土旅游地理短途野外考察实践,是在教师指导下,对本乡土特色旅游景区、或特色线路进行6-8节课(两个半天)的短期技术技能训练活动,直观、生动、具体,学生积极性高,以激发对乡土旅游研究热情。区域旅游地理科技论文创作,是对学校、省乃至全国二年一度进行的大学生科技论文创新竞赛的一种应对,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旅游地理的“区域旅游地理研究论文创作”即为此为特设,经实践体验效果颇佳。

概括起来,普通高校的转型发展,应尽早建设好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必然。课程及其教材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 也是势在必然,应该早作准备,早出成果。为主动适应这场伟大变革,本科高校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版的技术技能教学体系建设尝试性先走了一步,一切都有待以后进行更为完美的构建。

[1]鲁昕.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上的讲话(演讲实录)[R].2014,3,22.

[2]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文[2014]19号)[R].2014,5.

[3]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精品化建设探索[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4]石英.基于职业能力取向的高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建设探索[J].职业与教育,2009(9):62-63.

[5]林东.论职业能力取向的高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材教材建设[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80-82.

[6]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 [M].4 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旅游地理普通本科转型
中等职业学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研究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四川、广东和广西三所高校为例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探究新时代有效开展旅游地理教学的途径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旅游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