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林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 50080)
党的新一代领导核心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向世人解答了中国将向何处去的历史命题。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更加明确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预备役”、生力军,其幸福观必然会在一定层面上代表着、引领着当代青年人的主流价值和方向,更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和未来发展,因此,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幸福是人对于物质和精神双重需要满足程度、统一和谐的心理感知和体验。幸福观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体验幸福、拥有幸福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观念。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正处于发展和变化时期,对幸福内涵有不同理解和追求。具体表现类型有:
1.情感满足型。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感觉快乐就是幸福。这种情感满足型的幸福观与西方文化中的幸福观很接近。伊壁鸠鲁说:“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1]这种注重情感满足型的幸福观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和直观形象性特点,很容易为那些多愁善感的极易情绪化的青年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
2.物质享乐型。有的大学生直接坚决地认为拥有优越的物质生活就是幸福,充分享乐就是幸福。这种幸福观导致有的大学生很直白地认为考上大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有的大学生幻想着一夜暴富,大发横财;有的大学生吃喝玩乐,纵欲寻欢;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有的大学生误入歧途,违法犯罪,等等。
3.精神品味型。有的大学生认为真正的幸福是人在精神品味上的追求和拥有。琴棋书画、文学艺术是逸养性情、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是人们追求幸福的外在形式,其实质是人的精神风貌、精神价值、文明程度,精神品味的高尚与满足才是幸福恒久的重要源泉。
4.事业追求型。有的大学生认为成就一番事业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或者是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从事自己理想的职业;或者是自主创业,成为世人瞩目的企业家、CEO,等等。
5.普世利人型。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生的幸福是能够帮助别人减少痛苦,增加快乐。一批批大学生积极踊跃地加入到青年志愿者的行列,主动投身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公益活动中,帮助别人,奉献爱心,收获快乐,收获幸福。
1.多数大学生幸福满意度较低。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持不满意的态度,而有接近半数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满意程度较低。
2.幸福观不明确,不正确,存在偏差和误区。有些大学生追求幸福功利化,金钱万能、享乐至上、不劳而获等思想充斥着空虚脆弱的神经;有些大学生不肯付出,只是一味地索取,没有满足感,无限膨胀的物质欲望没有止境,导致没有幸福感。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幸福追求低级化,甚至损人利己,牺牲别人利益或者是集体和国家利益而获取自己的幸福。例如,最近报道的某大学博士生向外国出卖重要机密资料的事件。
3.大学生追求幸福更加自由化。传统幸福观被现代幸福观冲击甚至颠覆,幸福观出现分歧和多样化,参照多了,共性少了,有些大学生茫然而无所适从。
4.幸福观建立缺乏基础。大学生的幸福观追求不注重科学理论的学习指导,缺乏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和谐统一。追求幸福缺乏主题和内在驱动力。
综合前述大学生幸福观上的突出问题,加强、重视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和指导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指数,国家、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高校更是责无旁贷。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主导作用,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幸福虽然是主观感受占一定主导性,但追求幸福,拥有幸福,珍惜幸福,却是以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支撑和指导的。加强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首要的是充分发挥德育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主导作用。通过相应的课程设置系统地、有计划地实施幸福观理论知识的传授,完善并充实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为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幸福观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技能。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有意识地体现幸福观教育,更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幸福观,将大学生的幸福观追求与实现中国梦的“双百年”目标统一在一起,使大学生的幸福观建立在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的坚实基础之上。
2.积极引入新知识、新理论,为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输入“新鲜血液”。及时吸收借鉴国内外幸福观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大学生特点,开设系列专题讲座,或开设素质选修课程,广泛推广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等幸福感体验提升的新理论知识,使大学生增长幸福认知能力和理论指导能力。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幸福感密切相关,高校应加强心理咨询软硬件配置,保证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得到指导和解决。高校应定期对大学生相关心理状况进行普查,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动态,努力实现对大学生心理的外在疏导和内在自我调适的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体验水平。
1.大学应建立健全各项服务和设施建设。大学应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相对舒适的学习生活保障和基本的公正、公平,这是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大学与大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利益需求的供求关系。作为服务主体的大学,在硬件条件上如果与社会发展水平和需要差距过大,或者与同等规模、相近办学水平的其他大学差距过大,则必然会引起本校大学生的心理不平衡感,降低幸福感。大学应增强服务意识,优化育人环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针对大学生紧迫性需要及时投入,不断改善并优化办学设施和条件,不断满足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各方面物质和服务条件的需要,为大学生快乐幸福的大学生活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
2.用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引领、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幸福追求。大学是国家和社会的高知集结地,又是高级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要基地,更是创新进取、昂扬向上,引领社会文明的先行者。因此,应赋予大学生以大学的精神和灵魂主宰,增强大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依赖感和自豪感,充实大学生幸福追求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内涵。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科技文化竞赛和文体比赛活动,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为学生营造学习生活的“幸福”环境,提升其对大学生活的幸福体验感。
1.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关系,将个人幸福观建立在树立集体幸福观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孤立存在和发展。“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能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以实现并得到保障,以个人幸福为中心忽视社会幸福的幸福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格格不入,同样牺牲个人幸福、忽视个人幸福则是对人性的抹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幸福观,将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视为全面幸福的两个不可割裂的侧面,提倡个人幸福服从集体幸福、捍卫集体幸福的集体主义幸福观。”[2]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使他们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把个人幸福与国家、社会、集体的整体幸福统一起来。
2.正确理解幸福观的构成要素,防止幸福观追求的单一化、片面化。诚然,物质生活要素对人类的幸福发挥着重要影响,但事实证明,人们的幸福感与物质生活条件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这是因为人们的幸福感是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的结果,人的幸福观是多要素构成的理念系统。片面的物欲追求只能导致无限膨胀的不幸福、不满足。当代大学生应头脑清晰地认识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与自身所要承担的重要责任,每个大学生的幸福观绝不仅是个体实现的狭隘幸福观,而是与国家的繁荣进步、人民的幸福密切相关连的广义幸福观。教育大学生不要陷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泥潭,要以责任担当、科学知识武装、高尚人格塑造来增强使命感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激发个体潜能而不断奋进,用自强不息、创新超越的勇气和信心去探寻真、善、美的真谛,从而收获真正的幸福。
3.学会体验身边的幸福。大学生主体应自觉投入,关注精神家园。首先要学会体验身边的幸福,例如,结交几个真心实意的朋友,和自己的亲人家人密切往来嘘寒问暖,有规律的作息文体活动,积极的学习工作,适当的娱乐休闲,等等。其次要学会面对,学会改变。人生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压力和挑战,要自觉锻炼耐受挫折的能力,习惯压力与挑战,增强适应能力。再次要学会战胜消极。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幸福与不幸福其实都在你心中,不要总是说‘我真倒霉、我真不幸’,你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改进让自己幸福起来。”[3]消极情绪容易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容易淤积痛苦。而积极情绪、积极心态能够使人变得更主动,激发潜能,发挥更多的创造力。
[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陈虹岩.试论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3]郝宁.积极心理学:阳光人生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