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反思

2015-08-15 00:46章紫璇吴怀东
黄山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短歌行曹操文章

章紫璇,吴怀东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230601)

2009年末,河南省考古界正式向外界公布了河南安阳市西高穴二号墓发掘整理的情况,并将该墓定性为曹魏高陵。此消息一出,立即在学界引起巨大的轰动。官方及诸多学者列举出多种证据,力图证明此次考古发掘的就是曹操墓,但是质疑之声仍不绝于耳。今天看来,无论此墓是否是真实的曹操墓,这场考古发掘却引发了学术界对曹操的进一步研究,学界和舆论对曹操的关注度进一步升温,这对我们全面客观认识这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无疑十分有益。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初至2014年底,与曹操研究有关的学术论文超过380篇,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曹操墓的发掘鉴定。第二,曹操生平活动的重新认识,包括对曹操政治、军事、宗教乃至音乐思想的讨论。第三,对曹操形象古今演变问题的研究。第四,对曹操文学作品的解读。总体上来看,第一个方面已有很多介绍,姑且不论;第二个方面的推进不大;值得注意的倒是第三、第四方面的新进展。分析、评述后两方面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推进当代的曹操研究。

一、曹操形象演变研究

此处所谓曹操形象,不是文学创作中的曹操肖像,而是人们对他的总体认知,这个问题主要是一个评价、接受史的问题。

对曹操的评论,历来众说纷纭。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和一些戏剧作品中直接塑造了“白脸”曹操,使得奸雄的形象深入人心。民国时期,胡适、钱玄同、章太炎、鲁迅等对曹操的形象进行了讨论和重新评价,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鲁迅谈到:“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①。至20世纪50年代末,郭沫若发表《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等文章,引发了学术界开展对曹操评价的大讨论,这场讨论从曹操的思想、文学成就、政治主张等多方面对曹操重新认识,讨论之后:“多数同志对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主要作用,认识上还是很接近的,都认为曹操接受了农民起义的教训,对农民采取了让步政策,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1]这场历时数年的讨论,参加学者众多,形成了大体一致的共识,对后来全面认识曹操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学界在还原曹操真实形象上的长期努力,人们基本上形成了统一客观的认识。

近几年的曹操形象研究以此为基础,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均有进展。首先,关于曹操形象变化情况的总结性论著不在少数,从历史溯源角度尽可能完整呈现其形象,或纵观某时期某阶段的研究,同时注重辨析历史上关于曹操形象讨论的细节和重点,注意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明确分野,不同领域、地域间的比较研究也深入开展。

1.曹操形象的动态性演变

李凭的《曹操形象变化》一文,对曹操形象由古自今进行了全面的梳理,阐释从陈寿《三国志》基本颂扬的评价开始所经历的变化,并据此探寻变化的根源;还指出在建国后最早肯定曹操的是万绳南先生,补充了在这段讨论中常被忽视的人物。全文对曹操人生经历和成就、其形象变化的脉络及政治社会因素均有分析,有助于解决在曹操形象古今认识变化中的一些关键问题。[2]35-41郭素媛《20世纪曹操形象诠释综述》一文呈现了20世纪关于曹操研究的全貌,分为五个时期讨论: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的正面诠释;建国初期的全面否定和批判;1959年的“为曹操翻案”大讨论;文革时期的工具化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阐释。[3]22-26王璐的《20世纪曹操研究与评价的转变》则具体分析了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和文革期间曹操研究情况的细节,紧密地结合了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梳理整个转变情况,尝试探讨引起转变的内外部原因。[4]1-90关于民国时期对曹操研究进行深入讨论的还有王勇的 《论民国时期的曹操研究》,文章指出:“曹操这位乱世英雄在内外交困的时代背景下被重新认识。民国时期曹操盖世英雄地位赫然矗立”。他还详细地挖掘了此时期曹操研究与阐释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5]1-56

2.曹操形象评价的关键

历史上曹操形象演变经历了几次关键时期,近几年在这些关键点上出现了新成果。吴怀东《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东晋史学家孙盛论曹证实》就讨论了史家孙盛定曹操“乱世之奸雄”一说是否真的丑化曹操。通过文献和史学两个层面的讨论,指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一句与孙盛所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并无本质差异;并再证孙盛史德秉直;最后指出在当时“奸雄”之称合乎曹操行为和形象,后世以为孙盛首开“奸雄“之说不妥。文章论证以充足的文献和史料为基础,还原了孙盛书写曹操为“奸雄”的真实情况。这种对原始材料的回归,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6]105-113沈伯俊在《重提旧案论曹操》[7]69-80中,除了指出曹操两面性外,对长期使用的“为曹操翻案”这一说法继续提出质疑。②首先历史上对曹操评价并非全为贬低,批判声中也不尽是污蔑和虚构;另外,历史和文学作品对人物评价标准不同,二者不能互通,也更不宜用“翻案”一说。此观点值得重视,“翻案”的说法含有认为过去对曹操评价皆不妥的意思,因此“翻案”之后即是对人物全面肯定,这不利于我们认识人物的多面性,区别历史和文学中的曹操形象,甚至存在误导因素。高希中的 《历史人物评价标准之反思———以1959年“替曹操翻案”讨论为中心》也认为,在这场讨论中,强调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和必然规律中的作用,而弱化基本的道德原则,“对历史人物评价而言,对事功标准和道德标准不论舍弃哪一方都为偏颇”。[8]33-39所以,在对曹操各方面研究都逐步深入并趋于完整的现阶段,应努力避免过去讨论中存在的片面极端,以适用于不同领域的多个标准。

3.文学形象的探究及其与历史形象的分野

鲁红平的《〈世说新语〉曹操形象论》对人们长期认为《世说新语》多写曹操诡谲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此书肯定了曹操英雄形象,写出其本色的一面。[9]79-82闫利刚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形象源流探析》对不同记载中的曹操形象进行了细致的考查,涉及史书、笔记小说及平话、诗文、戏曲等,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与这些素材关系和处理方式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10]1-45宋健在《曹操影视形象研究》专列一节“曹操历史形象、文学形象与影视形象中三者之关系”,并提出“我们应当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遵循历史人物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民间(文学)定位,结合影视艺术自身的制作技术、基本规律,在三者的有机结合下,力争达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11]12-14这是值得思考的一点,历史上和文学作品中曹操的形象差异,是造成历来争论的主要原因,而人们所接受的形象是以文学作品塑造为主的,这是在向大众推广历史中真实的曹操时的一大阻碍。“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很难统一,而大多影视作品是以文学为基,长期遵循的还是“艺术真实”。鉴于现在曹操认识基本一致,而目前并无详备影视作品来反映历史上真实的曹操,还原真实、重塑曹操形象的影视作品值得创作。

4.曹操形象在中、日接受中的比较

这是此阶段研究中的一个新开拓。赵莹的《文如其人——日本学人通过诗文对曹操进行再评价》指出,日本学人在研究曹操形象过程中的主要方法是“以诗识人”,淡化传说中曹操令人发指的恶行,不以道德的善恶来判断历史人物。[12]178-180陆志胜《“审己”与“知人”——从吉川英治〈三国志〉看中日曹操形象的分野》一文中,强调日本以“他者”、“异域”的自觉意识对曹操进行认识和解读,摆脱了我们本民族观念和传统的束缚,“通过考察本民族优秀的文学经典在域外的接受情况,我们也可以从‘他者’的视角,得到重新审视本民族文学经典的新角度”。[13]74-77,85跳出本土研究者的固化思维,参考外界观点,有益于推动我们研究的进展。

这几年的曹操形象研究,力图推陈出新,特别重视对已有关键资料的辨析,从而提出了一些新认识。曹操形象争论千年,其定位已经基本完成,曹操既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14]55,也无法完全避开“枭雄”的评判。虽然和真实的曹操更加接近,但并不意味此方面研究可以止步不前,对之前讨论的再反思、对悬而未决的细节再关注都有必要继续深入,国外成果的引进对推进国内的研究无疑也是有益的。

二、曹操文学创作研究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载“(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披之管弦,皆成乐章。”[14]54曹操热爱文学创作,成就颇高。近年关于曹操文学方面的研究依然是重点,一是对曹操诗歌研究继续推进,二是对以前重视度不足的曹操之文有更多系统深入的探析。

1.诗歌主题思想的探幽

曹操现存诗歌均为乐府诗,他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对乐府诗的体制、内容和思想均加以创新,使得“乐府文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文人乐府诗阶段”[15]33。高国藩的《论曹操诗歌及其儒家思想》,着力于通过解读曹操诗歌,解释曹操思想中所体现的儒家的仁义、理想主义、圣人豪情和进取精神。文章注重分析诗歌本身的内涵意义,并以散文等其他材料为例证。[16]9-14许结的《曹操〈却东西门行〉品读》,对这首诗进行了分层解读,认为这沉雄之作杂用比兴,通过对征夫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感慨,表达由“壮”至“衰”的情感变化;将乡关之恋与保国之情凝结在一起,体现“枭雄”的“诗心仁厚”。[17]29-34张丽锋《曹操游仙诗之成因及主题》指出游仙诗是曹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面临暮年巨大矛盾下的产物,表现的主题是“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与曹操平生欲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一致,并不能得出晚年曹操对神仙之说是信疑皆半的结论。[18]135-138何绍明 《〈短歌行〉(对酒当歌)诗旨新探》是通过对“鹿鸣”和“乌鹊”句的考释,重新探讨此诗主旨,倾向于认为此诗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夕的宴会中,苦于人生短暂,欲实现如文武周公之大业的豪情壮志,是他英雄怀抱的抒发。[19]86-88此说有别于一般渴求贤才以成大业的解读,为我们深入理解此诗提供了新的思路。

2.用典使事和艺术手法的深入考察

对曹操诗歌的分析离不开字句释义及其与前代《诗经》、《楚辞》及儒家经典作品的联系,之前诸家多有分析,如民国时期林庚认为《短歌行》此诗将《楚辞》和《诗经》精妙的杂糅[20]40,王福民在此基础上继续阐发,试图言明作品的情思[21]19-22。近来关于此方面内容的讨论有不少专门研究。

袁传璋在《曹操〈短歌行〉剩义拾零》一文中说,曹操《短歌行》创作时间是建安十三年,并认为诗中“对酒当歌”的“当”应作“面对”解;他重新辨析引自《诗经》中的“青青子衿”和“呦呦鹿鸣”四句。[22]95-101此文中关于这几个细节的重新解读,颇富启发性。田小中、杨金梅的《“用事”还原与古诗解读——以〈短歌行〉为例》则认为,《短歌行》是曹操决战赤壁前豪情的抒发,通过对此诗典故的考察,指出主旨应是曹操抒发了欲集文武周公三圣之业于一身的壮志和对人生短暂的抗争。[23]204-207张振龙在《曹操作品引用〈诗经〉原因探析》中,将原因归为曹氏家族浓厚的儒学家学传统,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思想中的统治地位,以及曹操已有自觉地用事意识和依经立义书写原则。[24]104-117,110李健《曹操〈短歌行〉对〈诗经〉比兴的创造性化用》认为曹操将《诗经》中的比兴带入,推进了比兴的诗学意蕴,使其所包含的象征、隐喻的诗学内涵得到了充分的展开,这种借助于比兴表现慷慨悲凉的情感还对建安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25]44-50

仔细观察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曹操诗歌与之前文学作品联系的研究,各家观点不尽相同,所谓“诗无达诂”,诗歌作品的多义总赋予我们不同的理解和联想,“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韵味,就在于这种复合作用”[26]6,但是我们应避免脱离文本和史实的胡乱揣测,当然基于材料和当时思想文化的多元解读,有利于我们体会曹操诗歌的魅力。虽然对曹操诗歌的分析历来兴盛,但回归原始材料,重新审视,十分必要。陆机《文赋》中说文学创作应该“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这对学术研究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3.对曹操散文的重视

相比较传世仅20余篇的诗歌而言,曹操之文的创作要明显丰硕。刘师培认为“两汉之世,户习七经,虽及子家,必缘经术。魏武治国,颇杂刑名,文体因之,渐趋清峻”[27]7;鲁迅评价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尚通脱”[28]524-525,可见除了数量上的丰富,其价值亦是不菲。曹操的文章多为散文,与当时趋向骈文的风气相异;体裁以应用文为主,通过这些政治性、实用性强的文章,真实地反映当时政治生活,更为重要的是“曹操文的魅力,主要就在他们淋漓尽致地非常自信地披露了作者的性格”[15]40。在过去曹操文学研究中,讨论诗歌的占主要部分,也有一些兼论其诗文,而对曹操文章的专论相对较少。孙明君在20世纪末,总结1949年之后的曹操文学研究时就指出,“相对而言,对曹操散文的研究较为冷清”[29]121-128,不过近年研究中情况已发生改变。

刘晓阳《曹操散文研究》从散文文体的特性和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对曹操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文章提到曹操散文真实呈现了曹操一生所经历的重要事件,反映了曹操的政治态度、军事思想、强势人格、善于权谋等特点,展示了其多面性。[30]1-109张振龙《曹操散文中的语典和事典》就专门对曹操散文中用典进行了全面考查。文章统计了曹操散文用典情况,在语典中,对《论语》和《诗经》的引用较多,这二者的作品分别在于明理和抒情;事典的主要来源是史部,曹操多选用历史中的贤士明主,同时不单是用原形象,还有不少重新诠释和变化。文章最后也对曹操用典情况的原因做了分析。[31]169-173虽提到了家学传统、书写原则、政治局势及其自身学识等重要因素,但缺少曹操自身性格特点的作用分析,略为可惜。在何敏锐的硕士论文《曹操文章儒、法思想承袭及笔法特征探微》中,较具体地讨论了曹操文章中主要的儒、法两家思想,正可以互相参看。[32]5-34

另有文章对某一文体或特定一篇专门阐述。潘景岩《曹操“令”体文研究》专门讨论曹操文章的“令”,文章根据创作时间进行了分期:曹操令体文的出现主要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政治身份的转变极大影响了他的话语方式。[33]4-8刘敏的《曹操令体文探析》根据内容对曹操令体文进行分类,涉及选官任职、褒扬分封、惩戒劝勉、恤亡祭祀、武事战争等内容,然后讨论其结构、风格、形式等特点。[34]36-60马晓超在《曹操公文特点研究》中的分析最能体现曹操文章政治性、实用性,还原了当时的创作细节,这对研究该时期社会、政治、思想等较有意义。[35]1-20安鹏翔的《曹操〈陈损益表〉作时考论》讨论了长期争论不休的《陈损益表》的创作时间问题,全文从史料出发,通过考察曹操的仕宦经历对前人判定的时间逐一分析,认定此文应该写作于建安元年九月初七领大将军到罢免三公的这一段时间之内。[36]15-20

总观此阶段曹操之文的研究,文学欣赏和细节考辨两方面都有所推进。曹操文章的实用性和政治性强,这是还原当时政治生活的极好材料,而分析这些言之凿凿的文章,常有新发现。例如,我们细读《让县自明本志令》,可从曹操本人角度看到自举孝廉起,年少出仕,兴兵讨贼,至身肩天下之责的经历,其心志实在令人动容,难怪吕思勉在《替魏武帝辩诬》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他是实话”[37]101。曹操的文章是未被足够重视的宝贵材料,其文“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28]525,因此通过细读这些作品,我们能更加贴近人物,这方面的研究应继续深入。

余 论

近几年曹操研究情况的推进,也得益于不同研究方法的有效应用。首先是总结归纳的方法让曹操形象呈现出完整局面,与此同时,建立在传统考据方法上的对重要历史记载、变化情况的还原,解开了部分疑团;在接受方面,强调学科特定属性、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分野使我们可以正确对待曹操形象的多元化;通过比较方法,显示了中外研究方法的不同,开阔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在文学研究方面,推寻源流的考察,使曹操文学作品的主旨辨析更加深入;除重视文本外,更加关注当时社会文化的联系,这样的讨论带我们继续走近曹操文学作品的内部。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纵览这五年间曹操研究的论文,数量庞大,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数量与质量难成正比,大量文章选题重复,毫无新意,表明有的作者缺少学术创新意识。出现这个问题,显然学者本人难辞其咎,但是追求数量的当下科研评价机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注释:

①参见张作耀《曹操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9页-461页。

②沈伯俊,胡邦炜.在《略论“为曹操翻案”》中(载《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5期)已提出了这一说法。

[1]《文汇报》资料室.五个月来曹操评价问题的讨论[N].文汇报,1959-07-30.

[2]李凭.曹操形象变化[J].安徽史学,2011(2).

[3]郭素媛.20世纪曹操形象诠释综述[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王璐.20世纪曹操研究与评价的转变[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5]王勇.论民国时期的曹操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

[6]吴怀东.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东晋史学家孙盛论曹证实[J].皖西学院学报,2014(1).

[7]沈伯俊.重提旧案论曹操[J].明清小说研究,2010(4).

[8]高希中.历史人物评价标准之反思——以1959年“替曹操翻案”讨论为中心[J].齐鲁学刊,2011(1).

[9]鲁红平.《世说新语》曹操形象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10]闫利刚.《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形象源流探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11]宋健.曹操影视形象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12]赵莹.文如其人——日本学人通过诗文对曹操进行再评价[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6).

[13]陆志胜.“审己”与“知人”——从吉川英治《三国志》看中日曹操形象的分野[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2).

[14](晋)陈寿,(刘宋)裴松之.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5]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6]高国藩.论曹操诗歌及其儒家思想[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7]许结.曹操《却东西门行》品读[J].古典文学知识,2014(3).

[18]张丽锋.曹操游仙诗之成因及主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19]何绍明.《短歌行》(对酒当歌)诗旨新探[J].名作赏析,2011(14).

[20]林庚.谈曹操《短歌行》[J].国文月刊,1944(27).

[21]王福民.再论曹操的《短歌行》[J].国文月刊,1947(60).

[22]袁传璋.曹操《短歌行》剩义拾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1).

[23]田小中,杨金梅.“用事”还原与古诗解读——以《短歌行》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4]张振龙.曹操作品引用《诗经》原因探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25]李健.曹操《短歌行》对《诗经》比兴的创造性化用[J].古典文学知识,2011(6).

[26]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7]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8]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M]//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9]孙明君.45年来文学家曹操研究综述[J].古典文学知识,1995(3).

[30]刘晓阳.曹操散文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31]张振龙.曹操散文中的语典和事典[J].中州学刊,2012(1).

[32]何敏锐.曹操文章儒、法思想承袭及笔法特征探微[D].开封:河南大学,2010.

[33]潘景岩.曹操令体文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0.

[34]刘敏.曹操令体文探析[J].宜宾学院学报,2011(10).

[35]马晓超.曹操公文特点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4.

[36]安鹏翔.曹操《陈损益表》作时考论[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37]吕思勉.三国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猜你喜欢
短歌行曹操文章
短歌行
短歌行(组诗)
天下英才,尽入彀中——评《短歌行》中典故的运用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短歌行》涵咏品赏式教学设计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