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县社景村傩舞《游太阳》与汪华祭祀

2015-08-15 00:46陈浩河
黄山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徽州太阳

陈浩河,韩 丽,陈 琪

(祁门县博物馆,安徽 祁门245600;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241002;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安徽 黄山245000)

傩舞《游太阳》古代盛行于祁门县金字牌镇的社景、双溪流、莲花塘和黟县渔亭镇艾坑、玛坑、韩村、楠木岭、李村、考盆、朱家坞一带,为当地乡村民间太阳会中的舞蹈,属巫舞——傩的一种。“太阳会”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是被徽州人奉为太阳神的汪华。祭祀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二日至十四日。

一、社景黄氏源流

社景在古代叫左田,处祁黟两县交界的金字牌镇。左田在祁门县东十里归化乡沙溪里。其山发脉自榔木岭,历顶游峰、赤岭南峰而下,复逆水至田丰炕,特起一山,东向如月。堪舆家谓为“西山月”。山下驿道车马络绎,右有溪可鱼,左田可耕,故名。[1]卷二祁门县地名志编辑委员会编纂《祁门地名录》记载,因山形如蛇,村处蛇颈,古曰:“蛇颈”,又因有“蛇”不雅改为石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再改社景,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徽州黄氏出于嬴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子孙遂以国为氏。至东汉,有黄香者,字文强,江夏安陆人,官至魏郡太守。黄香传九世为黄积。晋元帝时黄积为新安太守,卒葬郡西姚家墩,为徽州黄氏一世祖[2]297。祁门左田黄氏宗族始迁祖黄仪,字元和,系歙县黄墩黄氏宗族的十四孙,唐代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以春秋入仕。黄仪“入仕,初任绩溪尉,次尉青阳,三尉祁门”,士民爱而留之,遂从歙县黄墩迁祁门左田,遂为祁门左田黄氏始祖。厥后,子孙繁衍,形成祁门左田黄氏望族。[3]177宋代兵乱,左田黄氏迁徙不一,成为徽州黄氏重要一脉。就连当时的县太爷也称“黄姓,新安鼎族也,始祖元和公于唐以县尉,肇居祁之左田,遂卜葬九保柏林墩焉。厥后,子孙蕃衍,侨居六邑,祁左田则其总派也。”[4]111

社景村黄氏是大姓,聚族而居,历来以收租为业,主宰着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氏族大权。本地毗邻道教圣地齐云山,村民大多信奉道教,每逢道场法会,村民便蜂涌朝拜。本地有太阳庙2座、周王庙1座、太圣庙1座、土地庙1座。因此,庙会与祭祀活动比较多。为了应付这些庙会、祭祀活动,黄氏宗族特辟“族田”,从地租中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活动的开展。如祠堂义田20亩,租20担;太阳会祀田20亩,租20担;祖坟祭田50亩,租50担;清明会20亩,租20担。这些祠田族产管理严格,所有收支均有账簿,定期结算公布[5]63。特别是为了祭祀汪华,社景村还成立了专门的“太阳会”,采取集资的方式筹备祭祀活动经费,入会人员多达50多人,不仅有村中黄氏大姓,也有佃仆方氏小姓。黄姓负责太阳会管理,统筹经费支出,方姓平时负责太阳庙的管理,庙会期间则充当仪仗队、鼓乐工、巫祭、跳傩。

二、《游太阳》与汪华祭祀

社景村《游太阳》是纪念隋末保卫故里、免除战乱灾难十余年、后封歙州刺史、赵国公的汪华。徽州立庙祭祀,称他为大神。传说汪华有九子二女,父子保境安民,于国有功,却受到奸佞陷害,八个儿子被杀,第九个儿子虽然获救,后来也战死边陲,为国捐躯。汪华父子死后被徽州人尊为“太阳菩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二日至十四日,村民们将“太阳菩萨”抬到露天晒太阳,接受乡人的祭祀。

汪华本来是个历史人物,《中国名人大辞典》记载:“汪华,绩溪人,少以勇侠闻。隋末保佑郡境,并有宣杭睦婺饶五州,建号吴王。部内赖以平安者十余年。武德间为王雄诞所败,遂降。授总管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军事,歙州刺史,封越国公。卒于长安。郡人汪氏,皆华之后。”[6]480关于汪华祭祀,清《绩溪县志》说“十五日登源十二社挨年轮祀汪越国公”,民国十二年《黟县四志》记述该县七都有《游太阳》降童一事时说,“按神为汪华,考郡县志及云岚山志,汪华封郡土神,自宋亦晋王号。黟俗王沿阳音,习惯已久,太阳原系大王。庙在霭冈,乃其后裔迁霭冈时所建,后支分远徙,庙圮失修,各村舁像崇拜,每岁原聚遗址,以永久纪念。[7]卷二

在社景村一带还流传着一段汪华的神话故事,相传汪华早年居住在祁门县金字牌双溪流,其妻上山打柴,口渴难忍,在一片花丛中找到一泉水,喝了九大口二小口,待再喝时,泉水突然干枯了,回家后不久就怀有身孕,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五更时分,突见九个大红球落在房顶上,一刹那间就不见了。不久妻子就感到腹痛,至第二天上午太阳出山时,生下了九个红球,又蹦又跳。这下子把人们都吓坏了,以为妖怪降生,要把他们甩掉。这时红球说话了,“请别害怕,快把我们拿到太阳地里晒晒”。大家不相信,就把九个红球搬到太阳地里晒,不到一个时辰,九个红球依次冒出青烟,到了第九个时,“轰”的一声巨响,从九个红球中跳出九个英俊少年,向父母跪拜。第二年,汪华妻子又生了两个妹妹。从此,他们兄妹每天闻鸡起舞,练出了一身过硬的武功,父子十人为国出力,功勋卓著,却受到了奸佞的陷害。他死后被人们尊为太阳神。[8]250

《游太阳》的开天辟地舞蹈与对太阳神的崇拜是傩舞亘古不变的主题。著名学者薛若邻先生说,“远古的宗教是巫教。巫在那个时代是很威风的,他们被认为是太阳神的神使,身穿红色的裙子象征太阳,其职能是驱鬼逐疫,消灾纳吉,这种职能又通常是用歌舞表现的,所以春秋以来巫舞很盛行,巫舞又与傩祭结合而演变为傩舞。”[9]1社景村的 《游太阳》正是这种“结合”的现实产物,虽然它歌颂的是历史人物汪华,但汪华在《游太阳》舞蹈中已被神化。这时的傩神不是上古的盘古氏或伏羲、女娲,而是被当作太阳神的汪华,人物更加具体,形像更加清晰,更贴近当地人民,也就更富有人情味了。

徽州各地除祀主神汪华外,尚分祀汪华各子,如社景村供汪华及八灵王(华之八子),莲花塘供汪华及九相公(华之九子)。古时在社景的河对面有一座太阳庙,供奉着八灵王,就是徽州土神汪华的第八子。祭祀活动每年一届,每届由轮值主事的大户作东,从农历六月十二日至十四,历时3天。

三、社景村的《游太阳》

清同治《黟县志》风俗篇关于“游太阳”是这样记述的,“七都复有游太阳降童之事,尤为不经。游太阳者,岁以六月酷之时,凡七都各村各庙神像尽舁出聚于神位尊之庙,数日乃还。降童者,游太阳日,以庄户童子为之妆,有世巫行术降神附童子身,踯跳若狂,利刃剚额流血至胸,谓之开天门。别煎油大釜极沸下豆腐,赤手入沸油数取之出表会众,腐尽而手不灼。”[7]卷二舞蹈分四个部分,分别为操练仪式、开天门、跳火爆伞和拔油锅。

社景村《游太阳》最初举行之目的《黟县四志》记载明白:“元大德正元年间(1297年),婺、祁蝗灾叠见,祁人迎神驱蝗。七都(渔亭镇楠玛、朱家坞)与祁接壤,农民惧怕蝗害延及,争相效仿,偈期举者以为思患预防……神既会集,煎油大釜,辄下豆腐,豆腐一害苗虫之肖像,盖谓螟螣蟊贼,螣彼大神,或可歼除殆尽。岁一行之,得无蝗害,繇是视为必要,习为故常。”后演化为祈求“五谷丰登”之傩仪。此仪衰落较早,虽然《黟县四志》称“至明季已无出”,其实民间一直都在进行之中,民国初年“犹循而行之”,[9]229最后一次活动是在1952年。从以上记载来看,《游太阳》与当时“迎神驱蝗”、“祈以保苗”的农事活动有一定的关系,其消灾纳吉的主旨已很明显,但在舞傩过程中,又起到了颂扬忠义和娱神娱人的作用。

社景村《游太阳》的程序是六月十二日入庙请太阳菩萨。六月十二日这天,社景执事者到村中太阳庙里,将太阳菩萨八灵王的神像擦洗涂金,换上新装(俗称“行宫衣”),请进特别的轿子,抬到本届太阳会轮值主事的东家。东家托一盘米,一盘茶叶,燃三炷香,一路躬身迎接,是为“接神”。晚上在东家的庭院里点起火把,举行习仪,四跳童(又称罡男)喝下东家备下的鸡血酒,祭拜菩萨,然后接过师傅(巫师)画过符咒的利斧,在师傅的指点下起舞操练。每年都要新增加几个青年人练习,代替年老体弱的艺人,以保持《游太阳》能够长期传承。操练结束,由跳童中二人守卫菩萨过夜。

六月十三日,执事者从东家家里将菩萨抬进各村的祠堂,行进仪仗队中鼓钹演奏4人(大锣1人、钹1人、吹奏唢呐2人),轿夫4人,持龙凤伞1人,跳童4人,扛蜈蚣旗4人,东家捧供品盘随后。

沿途鸣锣开道,跳童挥利斧随舞,东家随后撒五谷相送,高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祠堂后,村民按辈分两边排定,向菩萨跪拜。拜毕,即开始傩祭,主祭者念毕咒语,跳童开始舞蹈。跳童也称“罡童”,由4个男性青年扮演,上身赤膊,穿黑色或者蓝色短裤,腰系一条二尺见方的白布按对角折成三角巾,穿草鞋。双手各执一把专用铁斧,又称“罡斧”。舞蹈气氛紧张热烈,节奏明快。杀公鸡请神,跳童又喝下鸡血酒,有巫师行术降神附跳童身,跳童踯跳若狂,舞蹈动作有“单颤步”、“双颤步”、“藏翅双飞燕”、“背翅双飞燕”。 在跳到“藏翅双飞燕”、“背翅双飞燕”时,利斧刃划额流血到胸,谓之“开天门”。

同时,在祠堂门口以砖头或石块搭一临时锅台,上置一大铁锅,注入菜油三斤,将一板豆腐切成小块,待锅中油和豆腐烧沸,师傅将事先备下的烧酒倒入锅中,口中念念有词,点燃黄表纸朝油锅画符,即毕,即由四跳童一边围着铁锅跳舞,一边徒手伸入滚沸的油锅,将豆腐连油捧出,投向摆放在祠堂正厅的太阳菩萨,观者欢声雷动,争相抢食豆腐。说是抢食这种豆腐的人,能够消灾长寿。

所以要油炸豆腐,事起于元至大二年,婺源、祁门蝗灾叠见,祁门人迎神驱蝗,以豆腐小块消灭蝗虫等害虫,因此流传。待锅中沸油将尽,师傅亲自动手,务必以三下将锅中余油豆腐捞干泼尽。这时,跳童们手中铁斧的撞击声、鼓乐声、鞭炮声、口哨声、呐喊声会成一片。跳童蟠然起舞,随后仪仗起行,祭祀活动进入高潮。傩祭结尾,即开始由戏班表演昆曲《郭正仪上寿》、《张公义九世同堂》等喜庆剧目。

十四日社景所祀“八灵王”与莲花“九相公”两尊菩萨由祠堂请出,同时由隆重的仪仗队开路,向两村中间的洪田桥进发。沿途除进行傩舞表演外,所经过的人家多在门前挂一种圆筒状的纸伞,伞内挂着鞭炮,称为“鞭炮伞”,等待太阳菩萨到来时点燃鞭炮。傩舞队须停下来表演,跳童们双手执斧挨个在燃放的鞭炮上舞蹈,以示迎接,跳童在伞下舞蹈,称之为“跳火炮伞”,意为消灾纳祥。行至洪田桥,八灵王、九相公两兄弟会面,鼓声大作,鞭炮齐放,场面更为热烈。随着粗犷古朴的傩舞节奏,祭祀活动又一次进入了高潮。下午,两村各自把太阳菩萨抬回太阳庙,菩萨下轿换装,神服及神轿均锁入庙内特设的橱柜,以待来年再用,活动至此结束。

四、《游太阳》演出人员与道具

《游太阳》的角色没有戴面具,说明了社景村傩的原始性。太阳菩萨神(汪华即汪公)1人,也可加诸神(汪华九子)9名;世巫(司仪)1人,黑色神袍;各方领队(族长)若干,一般穿黑色礼服;旗手4-8人,手持蜈蚣幡旗;轿夫4-8人,身穿黄色或者灰色土布衣服;跳童4-8人,跳童服饰装扮:上身赤裸,下着黑色短裤,赤脚着草履,双手持短柄(长约8寸)半月形罡斧。

《游太阳》的世巫、跳童、乐工、仪仗及杂役,世代由小户方姓佃仆充当。清同治八年 《黟县志·风俗》说,“世巫”是古代以降神祛邪、替人祈祷为职业者。他是组织传授跳“游太阳”的师傅,实际上担任巫的职能。这种人当地村民称为俗“师傅”,负责操练、传授技艺,并于演出时画符咒贴在斧子上,将烧成灰的符咒水给跳童喝下,以求“开天门”时肤伤不痛,捞豆腐时油不灼手。这种“世巫”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世代沿袭,一般不传授外人。

歙县方志学家许承尧也认为徽州 “世仆之制,各大族皆有之”。徽州佃仆制分工很细,目的也非常明确,比如在祁门县查湾村,佃仆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当族中有事时,随时听从差遣。当时,服家兵劳役的有拳头庄;服营造劳役的有修房庄、搭戏台庄;服看守劳役的有粮仓庄、守夜庄、守木庄;服交通劳役的有火把庄、挑担庄、抬轿庄;服礼乐劳役的有龙灯庄、吹打庄、道士庄;服丧葬劳役的有守坟庄、包袱庄、抬棺木庄,分工明确。当时为汪氏服务的郎户(即拳头庄)、庄户众多,有“三千郎户八百庄”之谚[10]229。

在社景村方姓有3户,平时为佃仆,以农业生产为主,祭祀时即从事祭祀跳童、乐工、神祇轿夫等职,到神庙随时听从东家差遣,完全是一种仆役的职司。而且一切劳役均无俸禄报酬,只尽义务。社景村傩仆役中有等及区别,师傅是傩队中的主事者,他的法术每届都是单传,只在他逝世之前,才将符录咒语传给他的一名徒弟,这种严密的傩仆制甚为典型,是徽州佃仆制的一种派生现象,与其他职业傩戏班有着本质的区别。

锣鼓队有京锣二面,唢呐二只,外加小锣、中扁鼓、小鼓、钹各一件。除唢呐2人是临时在外面请的外,其余都由小姓吴氏担任。鼓乐无定谱,可以演奏各种鼓乐调,器乐曲可以演奏《大开门》、《小开门》,有时也只用打击乐。演奏的旋律节奏与表演没有必然的联系。

轿子用木材做好,红漆漆好,平时放在太阳神庙里面,使用时清理灰尘;斧头是专用道具,贴上符咒就成了“神斧”,跳起来替人们祈福消灾;香炉一鼎;纸钱、香若干;贡品(鸡、鱼、肉、果)各一盘;锡器酒壶器皿一套;纸伞鞭炮若干;油锅一口;香油3斤;豆腐一板切成小块;其他装饰品若干。演出临时在祠堂门口搭一灶台。

五、《游太阳》演出主要程序

1.六月十二日,执事者带领百姓到太阳庙前,焚香烧纸,面对“汪公庙”平身祭立。

2.祭立排班事者各司其位。

3.击鼓三次,鸣锣三通,奏乐三通,放炮若干。

4.鼓锣止,音乐息,鞭炮停,恭请“太阳神”及诸子入座。

5.各方领队、旗手分立左右。将太阳神请到东家安放。

6.世巫在旁授斧予跳童。

7.六月十二日,再上贡品,添纸钱烧高香。

8.全体人员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上毕恭毕敬,拜“汪公”及诸子。

9.大家颂唱“汪公”德功政绩,保佑全村幸福安康。

10.世巫敬酒,再敬酒,三敬酒。

11.锣鼓再喧,音乐再奏,鞭炮再放,幡旗再展。

12.跳童开始行舞,抬左脚并左手斧落下后,前进一步,抬右脚并举右手斧落下,前进一步,然后两斧击打,刚劲有力,边行边跳,边击打,边圆场,并高喊“开天辟地,汪公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3.此时锣鼓声、鞭炮声、音乐声此时起彼伏,汪公及诸子开始出巡。

14.旗幡手分两行举旗在前,世巫(司仪)端贡品、提酒壶。各领队(族长)簇拥着坐轿子的“汪公”及诸子在中,跳童跟随狂舞,锣鼓队在后击鼓鸣锣奏乐。

15.“汪公”及诸子出巡,家家户户鞭炮迎接,撒五谷送神,“汪公”及诸子同时也将“高升”、“发财”、“平安”之声赐降千家万户。

16.世巫念咒行术降神,表演刺额流血,俗称“开天门”。并置油锅,将油熬沸,放入豆腐,世巫赤手入锅,将豆腐捞出,则众人抢食之,传说食之后免灾疫。

17.六月十四日,又将“汪公”及九相公由祠堂请出,百姓门前挂贺筒纸伞,下挂鞭炮,待菩萨经过燃放,此时,锣鼓喧天,幡旗招展,音乐齐奏,跳童狂舞,达到了高潮,民间谓之“跳火炮伞”,以达到驱邪纳吉之目的。

六、小 结

1.傩舞《游太阳》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祁门县社景村祭祀汪华的傩舞《游太阳》历史悠久,从元大德正元年间(1297年)至今有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因“开天门”和赤手从油锅中取豆腐等过于血腥恐怖,加上所谓的师傅符咒失传,傩祭表演已经没有人可以演出了,现在已经处在濒临消失的边缘,如果不尽快整理排练,傩舞《游太阳》原真性就不能再现,我们应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2.傩舞《游太阳》是现代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

傩舞《游太阳》只是祭祀汪华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徽州关于祭祀汪华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该对各地祭祀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做一全面系统的调查与研究,从中华祭祀民俗的角度或者是从徽州民间文化的角度加以挖掘,用以服务当代社会的文化旅游发展。

3.傩舞《游太阳》是中国舞蹈的活化石

社景村祭祀汪华的傩舞《游太阳》,在1957年由安徽省歌舞团将跳童所跳傩舞部分加工整理,曾赴京演出。由于其舞姿粗犷,节奏铿锵,受到国内舞蹈专家的高度赞赏。后经县文化部门的再度创作,获得徽州地区1987年群众文艺会演三等奖,1995年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1997年,祁门县文化部门再次将此舞改编为群舞,代表黄山市参加省第四届花鼓节汇演,获演出二等奖。

近年来,祁门县文艺工作者对社景村傩舞《游太阳》不断进行加工,在保留其古朴粗犷风格的基础上,剔除了一些不合适的内容,增添了新的表演方式,使其更加适合于表演,该项目已进行过多次演出,深受观众欢迎。

[1]黄侍,黄仁德.左田黄氏孟宗谱[M].嘉靖三十七年本.

[2]黄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徽州大姓[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3]戴廷明,程尚志.(明代)新安名族志[M].朱万曙,点校,合肥:黄山书社,2004.

[4]冯剑辉.徽州家谱宗族史叙事冲突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5]吴建之.探微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5.

[6]中国名人大辞典[M].上海:上海书店,民国十年.

[7]吴克俊,程寿保,等.黟县四志·风俗[M].黟城藜照堂刊本,民国十二年.

[8]陈琪,等.祁门民间故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9]王兆乾.傩戏·中国戏曲之活化石——全国首届傩戏研讨会论文集[C].合肥:黄山书社,1992.

[10]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徽州太阳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金色徽州
徽州人
徽州绿荫
谁在吞掉太阳?
绿太阳
太阳几点睡觉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夏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