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风趣与幽默述评

2015-08-15 00:45彭文良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点校东坡苏东坡

彭文良

(重庆大学中文系,重庆沙坪坝401331)

苏东坡的幽默、风趣、戏谑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谈资,构成后世推崇他的重要原因。如宋王辟之云:“子瞻文章议论,独出当世,风格高迈,真谪仙人也……论辨唱酬,间以谈谑,以是尤为士大夫所爱。”[1]42苏东坡无论身处何处,顺境抑或逆境,总是戏谑和笑傲不止,尤其是在漫长艰苦的贬谪生涯中仍不改其个性,其坚强与倔强让人折服,朱彧曾云:“余在南海,逢东坡北归,气貌不衰,笑语滑稽无穷。”[2]139

一、苏东坡的恢谐幽默反映出别样的性情和才情

宋代文人待遇相对优厚,又饱读诗书,所以相聚一起戏谑幽默成风。苏东坡个性开朗,自觉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曾自称“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所以关于他的幽默故事,戏谑记载最多。其调侃对象也广,其中与同僚尤多,特别是与宋代戏谑之冠的刘攽。刘攽精于史学,才识过人,生性幽默,寓庄于谐,常不分场合嬉笑调侃。苏、刘两位幽默大师相聚,碰撞出的火花自是大放异彩。据史料记载:

刘贡父舍人,滑稽辨捷,为近世之冠。晚年虽得大风恶疾,而乘机决发,亦不能忍也。一日与先生拥炉于慧林僧寮,谓坡曰:“吾之邻人,有一子稍长,因使之代掌小解。不逾岁,偶误质盗物,资本耗折殆尽,其子愧之,乃引罪而请其父曰:‘某拙于运财,以败成业,今请从师读书,勉赴科举,庶几可成,以雪前耻也。’其父大喜,即择日具酒肴以遣之。既别且嘱之曰:‘吾老矣,所恃以为穷年之养者子也。今子去我而游学,傥或侥幸改门换户,吾之大幸也。然切有一事,不可不记,或有交友与汝唱和,须仔细看,莫更和却贼诗,狼狈而归也。’”盖讥先生,前逮诏狱,如王晋卿、周开祖之徒,皆以和诗为累也。贡父语始绝口,先生即谓之曰:“某闻昔夫子自卫反鲁,会有召夫子食者,既出,而群弟子相与语曰:‘鲁,吾父母之邦也。我曹久从夫子辙环四方,今幸俱还乡里,能乘夫子之出,相从寻访亲旧,因之阅市否。’众忻然许之,始过阛阓,未及纵观,而稠人中望见夫子,巍然而来,于是惶惧相告,由、夏之徒奔踔越逸,无一留者。独颜子拘谨,不能遽为阔步,顾市中石塔似可隐蔽,即屏伏其旁,以俟夫子之过。已而群弟子因目之为避夫子塔。”盖讥贡父风疾之剧,以报之也[3]95。

贡父晚苦风疾,鬓眉皆落,鼻梁且断。一日,与子瞻数人小酌,各引古人语相戏。子瞻戏贡父云:“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座中大噱,贡父恨怅不已[1]125。

刘攽晚年患病,鼻梁塌陷,苏轼即兴以孔门弟子故事,调笑之,“避夫子塔”,即“避孔子塔”,意即鼻孔塌。苏东坡身陷“乌台诗案”,牵连了一大批师友,是其一生之痛,故刘攽笑其所作诗为贼诗,被牵连者“和却贼诗,狼狈而归也”,皆是拿朋友的苦处来开玩笑。

苏东坡年轻时赴考,家境不够宽裕,寄居京师只能日食三白:“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遭刘攽嘲笑,东坡遂约刘攽食“三毛饭”,让他体验生活:

东坡尝与刘贡父言:“轼与舍弟习制科时,日享三白,食之甚美,不复信世间有八珍也。”贡父问三白何物?答曰:“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乃三白也。”贡父大笑。久之,以简招坡过其家吃三白饭。坡不省忆尝对贡父三白之说也。谓人云:“贡父读书多,必有出处。”比至赴食,见案上所设,唯盐、萝卜、饭而已。乃始悟贡父以三白相戏,笑投匕箸,食之几尽。将上马,云:“明日可见过,当具毳饭奉待。”贡父虽恐其为戏,但不知毳饭所设何物。如期而往,谈论过食时,贡父饥甚,索食。东坡云:“少待。”如此者再三,东坡答如初。贡父曰:“饥不可忍矣。”东坡徐曰:“盐也毛,萝菔也毛,饭也毛,非毳而何?”贡父捧腹曰:“固知君必报东门之役,然虑不及此也。”东坡乃命进食,抵暮而去。世俗呼无为模,又语讹模为毛,尝同音,故东坡以此报之,宜乎贡父思虑不到也[4]172。

刘攽调侃东坡日食三白(盐、萝卜、饭)之清贫,苏东坡反过来请食三者皆无之饭(“无”在宋又音“模”,谐音“毛”),读之令人捧腹。苏、刘之间的对话总是妙趣横生,据说有次刘贡父请客,苏轼有事先行告辞,刘攽挽留,说:“幸早里,且从容。”苏轼立刻回答道:“柰这事,须当归。”各以三果一药为对:杏、枣、李,苁蓉,柰、蔗、柿,当归,其反应之迅捷,令人惊叹[5]。

除了调侃僚属外,苏东坡也常拿政敌、对手开玩笑。章惇曾是东坡的好友,后来因政见相异而变为对手,甚至不择手段迫害过苏东坡。北宋政治翻云覆雨,章惇与苏东坡在政争中总是此起彼伏。东坡晚年从海南北归,而章惇则罢相南迁,升沉异势,其中两人的心绪相信都很复杂。当有人问起这么严肃的问题时,苏东坡则以玩笑应之:

(苏东坡)寻又迁儋州,久之,天下传闻子瞻已仙去矣。后七年北归,时章丞相方贬雷州。东坡至南昌府,太守叶公祖洽问曰:“世传端明已归道山,今尚尔游戏人间邪?”坡曰:“途中见章子厚,乃回反耳!”[6]360

一句脱口而出的玩笑话化解和消除了一切的恩怨,亦见苏东坡个性的宽容与达观。

苏东坡融汇儒释道,一生跟方外之士的交流很多,与僧人也留下很多故事。元净(辩才)是位诗僧,跟苏东坡唱和很多,这些作品中常常交织着戏谑、诗意、禅趣,读来别有韵味,比如苏东坡《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

道人出山去,山色如死灰。白云不解笑,青松有余哀。忽闻道人归,鸟语山容开。神光出宝髻,法雨洗浮埃。想见南北山,花发前后台。寄声问道人,借禅以为诙。何所闻而去,何所见而回。道人笑不答,此意安在哉。昔年本不住,今者亦无来。此语竟非是,且食白杨梅[7]824。

据苏辙《栾城集·龙井辩才法师塔碑》载辩才本居上天竺十七年,后有“僧文捷者,利其富,倚权贵人以动转运使,夺而有之,迁师于下天竺。师恬不为忤。捷犹不厌,使者复为逐师于潜。逾年而捷败,事闻朝廷,复以上天竺畀师。”[8]1439诗即涉及元丰间辩才再回上天竺事,苏东坡写来极见情致。“道人出山去”四句,写辩才离开上天竺后山为失色,云为失笑;“忽闻道人归”以下六句,写辩才归来,鸟为之乐,山为之易容,极尽夸张之能事;“寄声问道人”以下设问设答,幽默诙谐,充满机锋禅趣,值得玩味。

杭州僧人很多,其中大通禅师是一位得道高僧,修炼极高,与苏东坡交往亦深,然有一次却闹了点小误会。佛家戒淫,不近女色,苏东坡在杭州徜徉山水,常携妓出游,虽然并没有淫乱行为,但这样仍让以修行著称的大通禅师极为不快。苏东坡及时以歌词化解:

东坡镇钱塘,无日不在西湖。尝携妓谒大通禅师,愠形于色,东坡作长短句,令妓歌之,曰:“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扳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嫌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9]393

苏东坡以禅语为自己开脱,既体现出诚意,又机警有趣,大通禅师解颐一笑,谅解了他。东坡与佛印(了元)的往还,也总是充满机锋禅趣:

东坡元丰末年,得请归耕阳羡,舟次瓜步,以书抵金山了元禅师曰:“不必出山,当学赵州上等接人。”元得书径来,东坡迎笑问之,元以偈为献曰:“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三门见赵王,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都是一禅林。”东坡拊掌称善[9]390。

苏东坡与佛印堪称禅中同道,诗书往还之间,见二人心有灵犀。

宋代官妓,是女性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是宋代文化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宋代文化、文学,尤其是歌词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苏东坡与歌妓的接触很多,他总是以欣赏、赞美的眼光来打量这些青春女性,这些女性的活力也激发苏东坡的才情和雅趣。其中的官妓与市井妓女不同之处在于官妓身份有一定的限制,无论入籍和脱籍都需要行政审批,《渑水燕谈录》中有一则关于苏东坡审批脱籍的趣闻:

子瞻通判钱塘,尝权领州事。新太守将至,营妓陈状,以年老乞出籍从良,公即判曰:“五日京兆,判状不难;九尾野狐,从良任便。”有周生者,色艺为一州之最,闻之,亦陈状乞嫁。惜其去,判云:“慕《周南》之化,此意虽可嘉;空冀北之群,所请宜不允。”其敏捷善谑如此[1]126。

九尾野狐年老色衰,从良任便,而周生年轻貌美,为一州之最,故不舍其离去,爱美之心亦见于苏东坡。其判状才思奇美,与周生色艺,相映成趣。关于苏轼允许妓女脱籍的故事还见于胡仔的记载中:

东坡自钱塘被召,过京口,林子中作守,郡有会,坐中营妓出牒,郑容求落藉,高莹求从良,子中命呈东坡,坡索笔为《减字木兰花》书牒后云:“郑庄好客,容我樽前先堕帻。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高山白早,莹骨球肌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暗用此八字于句端也[10]336。

批文有如藏头诗,可见东坡情趣,极富雅致。

宋代文人中以柳永与妓女厮混最为频繁,然柳词“词语尘下”,多为“闺门淫媟之语”,苏东坡与官妓交往留下的文字却充满温情隽语:

先生在黄州日,每有宴集,醉墨淋漓,不惜与人。至于营妓供侍,扇书带画,亦时有之。有李琪者,小慧而颇知书札,坡亦每顾之喜。终未尝获公之赐。至公移汝郡,将祖行,酒酣奉觞,再拜取领巾乞书。公顾视久之,令琪磨砚,墨浓取笔大书:“东坡七岁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即掷笔袖手,与客笑谈。坐客相谓:“语似凡易,又不终篇,何也?”至将撤具,琪复拜请。坡大笑曰:“几忘出场。”继书云:“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一坐击节,尽欢而散[3]90。

以海棠比李琪,形象顿显高洁脱俗。而柳永笔下的女子则因柳词之淫媟而显得满是风尘味,苏诗中营妓,恰如杜诗中黄四娘一样虽然平凡,却了无俗气。苏东坡跟有些女子的戏语,不仅无俗气,还极富情韵:

杭之西湖,有一倅闲唱(秦)少游《满庭芳》,偶然误举一韵云:“画角声断斜阳。”妓琴操在侧云:“画角声断谯门,非斜阳也。”倅因戏之曰:“尔可改韵否?”琴(操)即改作阳字韵云:“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共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鸦万点,流水绕低墙。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漫赢得青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长城望断,灯火已昏黄。”东坡闻而称赏之。后因东坡在西湖,戏琴(操)曰:“我作长老,尔试来问。”琴(操)云:“何谓湖中景?”东坡答云:“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琴(操)又云:“何谓景中人?”东坡云:“裙拖六幅潇湘水,鬓亸巫山一段云。”又云:“何谓人中意?”东坡云:“惜他杨学士,憋杀鲍参军。”琴(操)又云:“如此究竟如何?”东坡云:“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11]483

苏东坡与琴操的言语往还,颇似禅宗问答、机锋侧出,答问之间,妙语连珠,皆有高致。东坡与歌妓的交往,给人的印象总是非常纯粹,他放下文人的架子与她们真诚交流,留给后世的是文人的风流雅趣:

韩康公绛子华谢事后,自颍入京看上元,至十六日私第会从官九人,皆门生故吏,尽一时名德,如傅钦之、胡完夫、钱穆父、东坡、刘贡父、顾子敦皆在坐。钱穆父知府至晚,子华不悦,坡云:“今日为本殿烧香人多留住。”坐客大笑。方坐,出家妓十余人。中燕后,子华新宠鲁生舞罢,为游蜂所螫,子华意不甚怿。久之呼出,持白圆扇从东坡乞诗。坡书云:“窗摇细浪鱼吹日,舞罢花枝蜂绕衣。不觉南风吹酒醒,空教明月照人归。”上句记姓,下句书蜂事。康公大喜,坡云:“惟恐他姬厮赖,故云耳。”客皆大笑[12]100。

二、苏东坡幽默的运用与特点

苏东坡的幽默无往不在、无施不可,大到朝政,小到私人生活,可谓触处成趣。陈慥(季常)是苏东坡最要好的朋友,少年放荡不羁,中年隐居黄州麻城的岐亭,苏东坡谪黄期间,二人往还甚密。陈慥在黄时候,致力于养生,常以此相夸耀,自以为有得,然身体却不好,遂被苏东坡嘲笑:

东坡在黄州,陈慥季常在岐亭,时相往来。季常喜谈养生,自谓吐纳有所得。后季常因病,公以书戏之云:公养生之效有成绩,今又示病弥月,虽使皋陶听之,未易平反。公之养生,正如小子之圆觉,可谓害脚法师鹦鹉禅、五通气球黄门妾也。前辈相与,可谓善谑也[13]201。

害脚法师即跛脚法师,鹦鹉禅即参禅如鹦鹉学舌,仅仅学语而已,五通气球,即有孔的气球,黄门妾即太监之妾,皆讽陈慥学养生而未见实效。

苏东坡调侃陈慥最出名的大概算“河东狮吼”一事,让陈慥的妻子柳氏这一霸悍女子因此而闻名千古。“河东狮吼”出自于苏诗《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后经苏门弟子黄庭坚进一步坐实,“河东狮吼”遂成悍妻的代称:

(陈慥)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师子,指柳氏也。坡又尝醉中与季常书云:“一绝乞秀英君。”想是其妾小字。黄鲁直元祐中有与季常简曰:“审柳夫人时须医药,今已安平否?公暮年来想渐求清净之乐,姬媵无新进矣,柳夫人比何所念以致疾邪?”又一帖云:“承谕老境情味,法当如此,所苦既不妨游观山川,自可损药石,调护起居饮食而已。河东夫人亦能哀怜老大,一任放不解事邪?”则柳氏之妒名,固彰著于外,是以二公皆言之云[14]457。

与悍妻相对是娇妾,宋人纳妾成风,这里面也有很多风流故事,也是苏东坡幽默打趣的材料。黄庭坚的舅舅李常(公择),乃苏东坡挚友,蓄妾甚多,东坡屡劝其以身体为重,应果断休妾,然李常欲罢不能,故苏轼尝以玩笑方式微讽之:

草书妙绝吾所兄,真书小低犹抗行。论文作诗俱不敌,看君谈笑收降旌。去年逾月方出昼,为君剧饮几濡首。今年过我虽少留,寂寞陶潜方止酒。别时流涕揽君须,悬知此欢坠空虚。松下纵横余屐齿,门前轣辘想君车。怪君一身都是德,近之清润沦肌骨。细思还有可恨时,不许蓝桥见倾国。【苏轼注:公择有婢名云英,屡欲出,不果。】(《次韵舒教授寄李公择》)[7]831

全诗自篇首至“门前轣辘想君车”均是在赞扬李常,诗文奇绝,书法高妙,自愧弗如。自“怪君一身都是德”始,话锋一转,便步入正题:这样朋友本来非常完美,然而却有一可恨之处,即贪恋床榻,割舍不了爱妾,虽多次答应休妾,却总未见行动。读至此,方知前面皆是在铺垫、在蓄势,欲擒故纵,将自己的善意寓于玩笑之中,既让朋友有台阶可下,又让朋友愿意采纳,可谓高明之至。

除了调侃朋友私生活外,苏东坡还经常拿朋友的身材开玩笑。顾临(子敦)与苏东坡为同榜进士,后又为同僚,关系稔熟,然顾临身材肥硕,为此经常被苏东坡嘲弄:

东坡多雅谑,尝与许冲元、顾子敦、钱穆父同舍。子敦肥硕,当暑袒裼,据案而寐,东坡书四大字于其侧,曰“顾屠肉案”。穆父眉目秀雅,而时有九子,东坡曰:“穆父可谓之九子母丈人。”同舍皆大笑[15]39。

元祐二年四月顾临(子敦)赴河北,苏东坡有诗送行,再次拿顾临的肥胖说事:

我友顾子敦,躯胆两俊伟。便便十围腹,不但贮书史。容君数百人,一笑万事已。十年卧江海,了不见愠喜。磨刀向猪羊,酾酒会邻里。归来如一梦,丰颊愈茂美。(《送顾子敦奉使河朔》)

不过这次戏谑过头了,顾临接到诗后很不高兴:“顾临子敦内翰,姿状雄伟,少未显时,人以‘顾屠’嘲之。元祐中,自给事中为河北都运使,苏子瞻作诗送之云:‘我友顾子敦,躯胆两雄伟……如尊乃勇耳。’顾得之不乐。”[16]70顾临出发前,众宾友为之饯行,苏东坡亦自感前诗戏谑过头,不好意思参加老友聚会,于是作诗解释:

君为江南英,面作河朔伟。人间一好汉,谁似张长史。上书苦留君,言拙辄报已。置之勿复道,出处俱可喜。攀舆共六尺,食肉飞万里。谁言远近殊,等呈朝廷美。遥知送别处,醉墨争淋纸。我以病杜门,商颂空振履。后会知何日,一欢如覆水。善保千金躯,前言戏之耳。(《诸公饯子敦轼以病不往复次前韵》)

同样是关于顾临,前诗完全就体态而论,后诗则由表入里,论及朋友之英伟和与自己之感情,情态迥异。宋代戏谑之冠的刘攽,也是苏、顾二人共同的朋友,也感觉到东坡的玩笑令老朋友不悦,故在酒筵上即席和诗一首,替其开脱:

顾侯磊落人,称是腰腹伟。不甘封侯相,蔡父夸小吏。功名保唾掌,怀宝岂能已。鞅掌人所难,见之心独喜。邺中贵史公,秦谚推樗里。一蕢障九州,亦自其名美。金城上方略,万里可寸纸。顶踵禹墨间,挂冠复遗履。苏公相知心,乃在汤汤水。压仰磕然笑,吾心嘲里耳。(刘攽《彭城集·次韵苏子瞻》)

因为体态丰硕,而被苏东坡玩笑的非只顾临而已,连宰相吕大防(微仲)也曾遭遇过:

吕丞相微仲,性沈厚刚果,遇事无所回屈;身干长大而方,望之伟然。初相,苏子瞻草麻云:“果毅而达,兼孔门三子之风;直大以方,得《坤》爻六二之动。”盖以戏之。微仲终身以为恨,言固不可不慎也[17]149。

吕大防身为百官之首,苏东坡竟敢在正式的公文中对其体态问题加以调侃,只能说他幽默上瘾、戏谑成性。

当然苏东坡的玩笑让人“终身以为恨”的并不多见,相反他的幽默为他省却不少麻烦:

苏子由在政府,子瞻为翰苑。有一故人与子由兄弟有旧者,来干子由,求差遣,久而未遂。一日,来见子瞻,且云:“某有望内翰,以一言为助。”公徐曰:“旧闻有人贫甚,无以为生,乃谋伐冢,遂破一墓,见一人裸而坐曰:‘尔不闻汉世杨王孙乎?裸葬以矫世,无物以济汝也。’复凿一冢,用力弥艰。既入,见一王者曰:‘我汉文帝也,遗制:圹中无纳金玉,器皆陶瓦,何以济汝?’复见有二冢相连,乃穿其在左者,久之方透。见一人曰:‘我伯夷也,瘠羸面有饥色,饿于首阳之下,无以应汝之求。’其人叹曰:‘用力之勤,无所获,不若更穿西冢,或冀有得也。’瘠羸者谓曰:‘劝汝别谋于他所。汝视我形骸如此,舍弟叔齐岂能为人也?’”故人大笑而去[14]155。

这样不费吹灰之力便回绝了有旧者的无理请求,不伤面子,还维护应有的公平正义,值得历朝为官者学习,今天更有借鉴意义。苏东坡的书法当世即享盛誉,每每落笔即被人取藏,有时也被人纠缠着索要,看东坡是如何巧妙回绝的:

鲁直戏东坡曰:“昔王右军字为换鹅书。韩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于殿帅姚麟许换羊肉十数斤,可名二丈书为换羊书矣。”坡大笑。一日,公在翰苑,以圣节制撰纷冗,宗儒日作数简,以图报书,使人立庭下督索甚急。公笑谓曰:“传语本官,今日断屠。”[12]50

以“断屠”为由,以实应虚,估计韩宗儒亦当莞尔。同样的,苏东坡诗名在当时也是享誉天下,很多人皆渴望得到他的品题和褒奖,借此扬名。然有人的诗确实乏善可陈,苏东坡的幽默便派上用场了:

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此虽一时戏语,然涪翁所谓“南窗读书吾伊声”,盖善读书者,其声正自可听耳[18]368。

遇到争论或者质问,苏东坡不想正面回答的时候,幽默也成了他的挡箭牌:

李太白集有《姑熟十咏》,予族伯父(陆)彦远尝言,东坡自黄州还,过当涂,读之抚手大笑曰:“赝物败矣,岂有李白作此语者!”郭功父争以为不然,东坡又笑曰:“但恐是太白后身所作耳!”功父甚愠。盖功父少时,诗句俊逸,前辈或许之,以为太白后身,功父亦遂以自负,故东坡因是戏之[19]。

苏东坡的风趣幽默体现出两个特点,第一,才思敏捷,机灵过人。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每次反应,即如禅宗问答一样,应对如流。如《鸡肋编》载:“黄鲁直在众会作一酒令云:虱去虱边为虫,添几却是风。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坐客莫能答。他日,人以告东坡,坡应声曰:江去水为工,添系即是红。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虽创意为妙,而敏捷过之。”[16]98其反应速度确实惊人。第二,他的幽默不是一味纯粹的搞笑,而是有深厚的学养基础,所以如余音绕梁,耐人寻味。比如他跟门生秦观的一番调侃:“秦少游在东坡坐中,或调其多髯者。少游曰:‘君子多乎哉?‘东坡笑曰:’小人樊须也。’”[20]238这里引用了论语中孔子与樊迟之间的一番对话,用繁须与樊须之谐音,简单的调侃中充满了学问。他如《桯史》中关于苏东坡与辽使的对联也是如此:

承平时,国家与辽欢盟,文禁甚宽,辂客者往来,率以谈谑诗文相娱乐。元祐间,东坡寔膺是选。辽使素闻其名,思以奇困之。其国旧有一对曰“三光日月星”,凡以数言者,必犯其上一字,于是国中无能属者。首以请于坡,坡唯唯谓其介曰:“我能而君不能,亦非所以全大国之体。‘四诗风雅颂’,天生对也,盍先以此复之。”介如言,方共叹愕[21]16。

苏东坡的风趣与幽默可谓无往不适、无处不在,充满了机趣和学养,带给了时人以快乐,也让后世玩味不尽。

[1](宋)王辟之.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宋)朱彧.李伟国点校.萍洲可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宋)何薳.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宋)朱弁.孔凡礼校点.曲洧旧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明)陶宗仪.说郛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6](宋)彭乘.孔凡礼点校.墨客挥犀[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宋)苏轼.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

[8](宋)苏辙.曾枣庄,马德富点校.栾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宋)胡仔纂辑.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0](宋)胡仔纂辑.廖德明点校.苕溪渔隐丛话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1](宋)吴曾.能改斋漫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2](宋)赵令畤.孔凡礼点校.侯鲭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3](宋)张邦基.孔凡礼点校.墨庄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4](宋)洪迈.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5](宋)曾行敏.独醒杂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6](宋)庄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宋)叶梦得.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8](宋)周密.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9](宋)陆游.入蜀记[M].东京:松山堂藏版,1893.

[20]邵博.邵氏闻见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1]岳珂.桯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1.

猜你喜欢
点校东坡苏东坡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苏东坡与佛印
“复原”古籍到底算不算作品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苏东坡学无止境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