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新儒商的经营理念与智慧

2015-08-15 00:45李海兆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儒商论语孔子

李海兆

(山东工商学院党委宣传部,山东烟台264005)

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商贸繁荣,要在经济的浪潮中保持竞争性,必须把人格品性和经营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由此“儒商”呼声度越来越高。儒商是“儒”与“商”的完美结合,在从事经营的人身上既能体现出儒者的文雅风度,又能体现出商人的经营智慧。在买卖交易过程中,用儒家的伦理道德约束和规范商业经营活动,同时又能够通过经商来践行儒家伦理道德。“以商为形,以儒为神,形神兼备”[1]是对儒商的完美诠释。“儒商不是一般的职业也不是简单地社会荣誉”[2]。“儒商”是有品德的商人或者企业家,德商贵在诚信、贵在责任,以诚实为本,以信义为重,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以回报社会为己责,亦商亦儒、贾而好儒,知书重义、仁而好德。在经营过程中,儒商体现“仁义礼智”的经营宗旨,遵循“经世致用”经营原则,施行“德利并举”的和谐之道,以“以义取利和以利济世”作为从商精神的核心内涵。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深邃久远,她“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结晶”[3]。现代商业模式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孕育了儒商文化与儒商精神。儒家经典中的“以人为本”、“利人达人”、“博施济众”、“守信重诺”、“担当有为”、“君子之道”、“知人善任”、“好学重知”、“发奋有为”、“忠恕之道”等儒家伦理价值观念和为人处事原则,对于我们当今意识形态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系统分析和构建新儒商的经营理念和智慧,“对我们秉承儒家传统,塑造企业家精神或新儒商精神,乃至对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4]。

一、权变观——吐故纳新、善于创造

运动和发展是物质世界永恒不变的主题,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时刻处于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孔子曾经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来感慨岁月的流逝,时光的一去不复返。孔子指出在流逝和不复返中,我们应该看到其中的变化,懂得用“权变 ”的观念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的规律。《文子·道德》中也有“圣人者应时权变,见形施宜”的说法。《论语·为政》篇以“礼”作为切入点,展现了孔子的变化观。“殷因于夏礼”,所增加和减少的内容,可以知道;“周因于殷礼”所增加和减少的内容,也可以知道,以此类推“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认为,每个朝代的礼仪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继承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创造性掌握其中的变化和规律便可晓古、知今而推后世。孔子也非常注重对弟子的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论语·学而》)的对话,使子贡对《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了启发,孔子赞许他具有“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能力,“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能推知未来的事情”这便是一种创新、创造的能力。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竞争日益激烈,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经营者和管理者要拥有创新理念和文化,秉承“吐故纳新、善于创造”的观念,这样才能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的经济浪潮中,察权时宜,趋时观变,稳步向前,做到“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处事以通,灵活多变,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二、营销观——诚信互赢、忠恕之道

诚信互赢、忠恕之道是机具智慧的经营理念。秉承“诚信互赢、忠恕之道”的营销理念,对企业的长久有序的发展,意义重大。“重诚守信、诚信为本一直都被儒商所极力倡导,也是儒商获取商业经营成功的一大秘诀。”[5]何谓诚信?诚即虔诚、真诚,不虚伪;信是信用、守诺,不违约。真诚而守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儒家贤哲提倡的重要美德。关于诚信,孔子说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论语·泰伯》篇里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不立,一个缺乏诚信的人,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一样,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诗云:“与国人交,止於信”(《大学》)更突出了诚信在为人、处事、交往中的重要性。对于经营者而言,“言顾行,行顾言”(《中庸》)“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在经营和买卖中,做到言行一致,不坑蒙欺骗,以诚相待,才能感动他人,赢得真心,更赢得别人的尊重。另外,经营者也要秉承“忠恕之道”的理念。何谓忠恕?“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6]。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从积极的层面展开,换言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论述,是孔子对弟子子贡曾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回答。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在孔子看来,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或者处事方法,也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作为经营者,要始终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想他人之所想、利他人之所利,以最大限度的让客户满意作为出发点,而不是将自己的产品强加推销给客户。

三、管理观——以人为本、利人达人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经这样说到:你对待企业员工忠诚,员工反过来就会对你忠诚;你对待企业员工负责任,员工反过来就会对你负责任。因为,人是企业最可宝贵的资源。儒家哲学尤其注重对人的价值和关怀,它的核心精髓是“仁”。《中庸》里面有“仁者,人也”的说法。弟子问何谓“仁”?孔子不假思索的回答是:“爱人”(《论语·颜渊》)。“爱人”是“仁”的实质和根本,爱人即是以人为本,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作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一名拥有仁爱之心的君子,懂得关注、抚恤企业的员工,把员工看做是自己的亲人加以爱护,为员工排忧解难,与员工同乐,如此一来“民亦乐其乐”、“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同时能够为员工创造条件,助力员工成长,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西方大机器时代产生了工厂制度,促使生产力极大的发展,但也有其固有的缺陷,企业经营者过多的追求利益,把工人看作是挣钱的机器,而忽视了企业员工最基本的的情感需求,“人被物化为生产的工具,其人性受到了极大地遏制和摧残。”[7]企业家对待员工不能仅仅看作是赚钱的工具,更要注重对员工的心灵关怀,把他们看做是企业的核心要素加以尊重。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爱人、达人、利人之心赋予企业员工,时刻关注员工的发展,耐心倾听员工的心声,保障员工的基本权利,让员工有依赖感、归属感和安全感,“及人之老”、“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通过情感激励的方式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重视员工的作用,引发员工参与企业发展热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责任观——内圣外王、敢于担当

履行使命和践行责任是当代儒商的基本品格,也是新儒商应具备的内在素养。《大学》开章明义对“三纲”“八目”描述,为治国者提供了经验的借鉴和有力的抓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代的统治者要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治理国家的目的,必须通过“修身、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几个环节。“明明德”是儒家的内圣之道,注重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亲民”是儒家提倡的外王之道,注重考察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两者通过“止于至善”融会贯通。作为企业家,要想有所作为,在事业上功成名就,闯出一番天地,首先应具备一种内在气概和情操,不仅有“舍我其谁”的霸气,更凝练“沉稳内敛、融会贯通”的内在气质,通过自身的人格修养,历练本心,以高尚的人格作为内化的精神支柱,其次能够在经营中通过经营磨练来提炼自我、提升自我,不断适应社会的新变化,随时做出新调整来应对。“敢于担当”也是现代儒商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作为新时期的商人,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以发展自我、服务社会为己任,秉承“关爱、帮扶、回报、奉献”企业理念,看中的不仅仅是企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有自觉地社会担当,以这种担当意识,提升企业形象和地位,树立良好的从业口碑,影响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以此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五、人才观——求贤若渴、知人善任

联想集团的老总柳传志曾经说“企业利润最高的商品是人才,谁把人才经营好了,谁就能成为最大的赢家。”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渴望尤其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谁拥有了人才,谁就在经济的发展中站住了脚跟,拥有了十足的话语权。如何选择人才?儒家经典给我们提供了参考。“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孔子认为,考察一个人,先考察他的做事动机,其次在观察他的做事方法,最后分析他做事心安理得的地方。除此之外,儒家经典中还提供了其他的方法来供我们选拔人才。如通过语言界定人才,“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整日花言巧语的人,是没有多少仁德的,这样的人是不能够任用的;通过观察他的行为来识别人才,孔子考察一个人经历了从“听其言而信其行”到“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转变,由此表明“行动”的重要性;通过别人的评价来选拔人才,“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对于别人厌恶、喜欢的原因都要仔细的审查。那么如何使用人才呢?儒家文化强调情感的激励和精神支持,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要积极发挥儒商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将儒家思想中优秀的传统理念,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在人才使用上要秉承“不拘一格降人才”、“惜才”、“爱才”、“知人善任”的观念,大胆引进优秀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制定相应的机制,提升福利待遇,积极为员工创造居住、发展提供空间,搭建成长平台,努力打造企业精神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念,通过文化育人的方式,感召人、鼓舞人,使员工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具有人文关怀的企业理念,在这样的宽松环境和竞争机制下,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增砖添瓦。

六、价值观——和而不同、取之有道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万物和谐而生,在矛盾和差异性中各得其所,世界经济也在多元化的格局环境下,伴随着摩擦和冲突,保持良好的有序增长。如何看待“矛盾与差异”?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思想给予了我们最佳的答案。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五味俱全才能算作美食,五音共鸣才能形成美妙的音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倡导经济多元化格局中的和谐、共赢、共发展,这也是世界经济今后发展的主旋律。孔子根据弟子的秉性、个性特点、天赋差异,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闻斯行诸”的问题,孔子给予了不同的答案,在孔子看来,“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儒家提倡“当仁不让”,勇于竞争,又讲究“和而不同”,这对“现代企业的竞争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8]。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理应尊重各种发展实体的自由选择。纵观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种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已经是不合乎时代的要求。企业的发展,看中的绝不能仅仅是利益,还要看重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更要看重的是企业的健康长久有序和回馈社会的担当。站在全球化的视角下,结合自身特点,构建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和理念,对利益的追求做到“取之有道”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除此之外,更加注重自身企业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念、核心竞争力、人文素养等多元素的构建,本着“和而不同,取之有道”的理念,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融合冲突,化解矛盾,良性竞争。

七、利益观——先义后利、舍身取义

义利关系问题是儒家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也是古今企业家和经营者必须正视的问题之一。在“义”与“利”的问题上如何把握?儒家提倡“先义后利”,必要的时候“舍身取义”。当然,谈到“利”,儒家并不是一味的否定和忽视。“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这是孔子对利的充分肯定,“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求利、人们才能生存发展,国家才能富裕强盛;利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动力。”[9]孔子虽然强调利的作用,但是更注重取利的途径符合的原则。《中庸》中提到:“义者,宜也”。宜,适宜、适合,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反映社会的最高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以天下为己任,从国家和大众的利益出发,顾全大局和他人利益,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对利益的追求要做到“取之有道”。“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述而》)“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滕文公下》)。在孟子看来,利的获得如果不符合道义,是不能够接受的。取、予、贫、富皆应以“道”处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在义与利发生冲突的时候,孔子主张站到社会公义的角度上,克制私欲,必要的时候做到舍身取义。“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近年来,企业单纯追逐利益导致商业道德失范,商业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多,“三鹿奶粉”、“毒豆芽”、“地沟油”、“添加剂”等案例曝光事件频发,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地位也随之受到重创,企业光顾着“舍本逐利”、“舍义取利”是很难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站得住脚的。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有良好的口碑,必须秉承责任担当理念,正确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做到先义后利,取利有道。

八、生态观——物尽其用、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强调的是人与万物的和谐统一。这一理念为企业面临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难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在先秦时期,人和万物的区别作为一个话题有过激烈的争论。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孟子从人本身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端”出发,探讨了人和动物的区别。“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虽然人最为天下贵,但是并不代表人和万物是对立的关系,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万物看作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对待。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一方面,万物与我的生命是密不可分的,万物就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和自然界的万物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关系;另一方面,既然万物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就应该以一种关爱、爱护、体恤的情感去关照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物尽其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企业,要秉承关爱之心对待生态环境、自然万物,不应该仅仅为了企业的利益而任意的破坏、残害自然界的生物,随意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乱砍乱伐,乱排乱丢,这样带来的不仅仅是恶性循环的链条,更危机企业的长久发展。

九、服务观——顾客至上、敬虚谦和

营销的最大目的在于卖出自己的产品,获得产品的利润,在营销过程中,要把“顾客至上,尊敬谦和”作为有效抓手,最大限度的服务于消费者。常言道“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老话体现了对作为衣食父母的消费者的尊重和认可。在营销过程中,要始终把顾客的利益、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商品和服务的标准。做好服务的营销之道,需要准确定位,关键在于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把握好度的问题。如何把握?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概念。“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中庸是最高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是儒家道德行为的最高境界。中庸的原则强调的是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方面的标准和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简言之既不要过头,也不要达不到。在孔子看来,符合中庸的行为我们可以称之为“中行”,中行者善于调节各种关系,为人耿直厚道,做事考虑周全。优秀的企业经营者,懂得“中庸之道”要从购买者的角度出发,在买卖过程中,及时把握相应的策略,拿捏到好处,既能把商品销售出去,又能做到让客户满意,一举两得。另外,智慧的经营者也懂得“和气生财”的道理,做到以“和为贵”(《论语·学而》),尤其在产品售后服务、维修保养、更新换代等消费者关注较高的方面,要态度谦和,认真对待,及时反馈,不能置之不理,及时为客户答疑解惑,做到客户满意为止。

十、人生观——自律自强、知行合一

企业家是企业发展和决策制定的核心人物,如何使企业在发展中保持优势,顺应潮流,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国际竞争中享有话语权,同时在领导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在职工中被认可,被信赖,需要在“学”、“行”、“自强”、“律己”、“进取”等方面做好文章。关于“学”,《论语》第一篇《学而》里面,孔子提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通过学习能够“变化气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通过学习给实践一定的指导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在学习、查问、思辨、践行过程中,使学与行达到了“知行合一”。企业领导者,通过重视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学习先进的企业文化,及时与国际流行元素接轨,对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关于“行”,更多强调的是行动的自觉与自律,“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俗话说,正人先正己,自己做的好,员工就会“不令而行”;自己做的不端正,经不起考验,那么员工就会“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想要达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的最佳效果,就要为员工树立榜样,注重自己言行举止等德性的修养,能够做到“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在为人处事方面采取一种慎独的态度,懂得自律和约束,用光辉的形象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来给员工树立榜样,用满满的正能量带领大家奔前途,谋发展。关于“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秉承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去展示生命的价值和本真追求,是当今儒商应具备的使命召唤,“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一个优秀的儒商,能够领会自身的使命和担当,勇于接受挑战,从容尔雅,稳重坦然,理性地看待人生所处的顺境和逆境,在“学”、“行”、“敬”上下功夫,日积月累,变化气质,提升内涵素养,助推企业的长久、有序发展。

[1]李惠钦.略论古典儒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J].焦作大学学报,2002(1):84-88.

[2]薛平.现代儒商特征四议[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29-33.

[3]李海兆.儒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时代精神培育的价值和意义——基于辅导员视阈[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128-130.

[4]刘景辉.论新儒商的经营理念[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3):57-61.

[5]刘甲朋.论儒商精神的内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12-18.

[6](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3.

[7]程德中.儒商文化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1):42-43.

[8]苗泽华.新儒商的商业伦理观及其管理模式[J].商业研究,2010(9):199-202.

[9]黄国春.孔子的义利观与现代儒商精神[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10-12.

猜你喜欢
儒商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清前期扬州儒商的文化投资与文化场的形成探究——以小玲珑山馆主人马曰琯为例
儒一儒商—儒商文化的精神
儒商益宝 挺起民族脊梁
《扬州儒商志》创新之我见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