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军
(江苏省泗阳县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泗阳 223700)
为帮助聋生掌握多元的沟通交往技能与方式,促进聋生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效融入主流社会,2007 年颁布的《聋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新设了《沟通与交往》课程。作为聋校新设的必修课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家尚未颁布课程标准,也未编写配套教材,这给该课程的有效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江苏省泗阳县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泗阳特校)就如何认真落实《方案》要求,有效实施《沟通与交往》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现略撰此文,与特教同仁共同探讨,以期进一步推进该课程的高效实施。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所欲达到的最终目的,它引领着学校的课程实施,指导着教师的教学实践。依据课程性质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沟通与交往》课程的实施首先应密切联系学校实际,探索和构建层级化的课程目标,以实现课程实施的地方化、校本化。
根据课程设置的总体要求,依据学校发展的实际和教育的整体水平,从课程建设、教师培养训练、学生能力发展的整体层面,制定学校的课程目标,在宏观层面指导《沟通与交往》课程在学校的实施。在课程实施中,泗阳特校充分利用资源和人才优势,设置了如下的学校课程目标:一是加强《沟通与交往》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和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满足教学实践需要;二是加强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教学名师,形成课程教学的优秀团队,为教学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开展课程教学实践,努力培养聋生多元的沟通交往技能和方式。整体目标的制定,使课程在学校的实施有了明确的方向和针对性,推进了课程在学校的有效实施。
目前,聋校在1—6 年级设置《沟通与交往》课程。由于年龄差异和语言等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年级聋生之间的沟通交往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而,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学校在课程实施中,应根据各年级的不同情况,设立不同的年级课程目标,指导本年级的课程教学。如该校的六年级共有10名学生,他们具有初步的语言水平,掌握了一定的沟通交往方法,但整体语言发展水平不高,沟通交往意识不强。交往实践中,方法单一,主要依赖于手语进行交往,极少使用书面语等其他方法。针对这种情况,任课老师设立了如下年级目标:一是培养和树立孩子沟通交往意识,帮助他们打开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二是引导聋生学习、掌握多元化的沟通交往方法;三是提高聋生听(看)话能力,提高书面语表达能力;四是积极渗透人文教育,培养聋生良好的文明交往礼仪习惯。
众所周知,聋生个体间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深入了解每个聋生的个性特点,准确把握每个聋生的言语发展水平和书写能力,为每个聋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从而提高课程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该校某班的何同学为例,他是普通小学的“返校生”,听力补偿较好,口语能力较强。在实现班级整体目标的基础上,任课老师为其制定的个别化目标是:加强听力补偿训练,提升听觉感知水平;加强口语交流意识培养,逐步提升其口语交流能力;加强书面语训练,适当辅以书面交流方法。个别化目标的制定,适应了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促进了每一个聋生沟通交往技能的提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从聋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聋生的发展[1]。落实科学的人本理念,要求《沟通与交往》课程的实施必须根据聋生的群体特点,依据其在沟通交往方面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实现课程内容的层次化。
聋生由于自身障碍和社会偏见,自主交往意识较差,对人际交往的态度是被动的、消极的,而且交往的范围狭窄,多局限于同学和家人等有限的群体[2]。因此,加强聋生沟通交往意识的训练应是《沟通与交往》课程的重要内容。为帮助聋生树立和增强沟通交往意识,走出自我封闭的狭小天地,在泗阳特校中高年级的课程中,专门安排了“交往意识”的内容。根据班级聋生实际,在该内容中设立“结识新伙伴”、“阳光自我”、“走进新环境”等教学主题。“结识新伙伴”主要是通过与普通中小学开展校际联谊活动,让聋生增加和普通孩子接触的机会,与更多的普通孩子结成好朋友。“阳光自我”主题通过组织班级、学校或校际之间演讲、竞赛等多种活动,让聋生大胆向他人介绍自我,实现聋生的自我认同,树立和增强自我表达意识。“走进新环境”主要是将沟通交往与社会综合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走进街道、社区、工厂等社会活动,增强聋生和社会的接触,实现与他人的有效交流,努力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根据《聋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规定,沟通交往技能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感觉训练、口语训练、手语训练、书面语训练等。在教学实践中,任课老师根据聋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语言的实际水平,开展了不同的沟通交往技能的训练。如针对低年级聋生认知水平低、语言刚起步的特点,加强他们听(看)话等感知觉训练,提高他们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灵敏度,加强口语等综合感知能力的发展。中高年级则在继续加强口语训练的基础上,积极强化书面语沟通与交往能力的培养,并加强其手语交流的规范性,优化其沟通交往的手段。
加强沟通交往能力的训练,最终是要帮助聋生参与社会交往,融入主流社会。因此,聋生交往实践知识的教育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交往实践知识主要包括交往礼仪、交往安全等。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又将交往礼仪分为社会交往礼仪和校园交往礼仪。交往礼仪的目的是使聋生学习并了解与人交往的基本规范,尊重并遵从社会交往传统,养成文明交往的良好行为习惯。如与人交谈用语文明,学会耐心倾听;日常交往待人诚恳友善,做到宽容礼让;出行游览善待景观,恪守公德等。交往安全主要是使聋生了解社会交往中的基本安全常识,树立安全交往意识,并通过交往实践,培养聋生与人交往的安全防范技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确保交往安全。
《沟通与交往》是一门独具聋教育特色的课程。特殊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实施应坚持利用多种途径,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当下,课堂依然是开展教学的主阵地。根据学科特点,积极探索有特色的课堂集体教学,可切实推进课程的有效实施。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沟通与交往》课程特点和聋生实际,将其按照“篇目”、“单元”、“课时”进行分类,选择安排适当的内容开展集体教学。如在六年级聋生的教学中,主要将其分为主题阅读、说写训练、看听复述、交往实践等篇目。每个篇目再选择确立不同的主题,按单元开展教学。如在“说写训练”篇中,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现有语言水平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设立“暑假记忆”、“我的学校”、“我的班级”、“和谐社区”等主题,将课堂训练内容与聋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实践性是《沟通与交往》课程的重要特点。聋生课内形成的沟通与交往能力,必须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提升。所以,加强课外交往实践是沟通与交往课程的重要实施方式。以聋六年级课程实施为例,根据聋生交往实践意识较弱,能力不强的特点,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安排了三个课外交往实践的主题,分别为师生交往礼仪、同学交往礼仪和社会交往礼仪。通过校园交往实践、社会交往实践和综合交往实践等组织形式,组织聋生开展沟通交往活动。将聋生在课堂习得的沟通交往知识,形成的沟通交往能力,在具体的交往实践中加以应用,在实践中锻炼提升。
由于听力损失程度的不同,语言发展水平各异,以及家庭环境差异,聋生个体间的差异十分明显。不同的聋生在交往意识、交往能力和交往实践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因此,需要依据聋生个体的不同需要,开展不同的教学,落实有针对性的训练,以促进每个聋生沟通交往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如在教学中,针对个别聋生性格内向,较封闭的个性特点,我们就着力加强他们沟通交往意识的培养,注意引导他们多接触老师,多亲近同学,多融入群体。对听力损失较轻、口语较好的聋生,在帮助他们形成多元沟通方法的同时,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训练。对口语较差的同学,则更多地侧重于手语、书面语等其他交流方法的培养。充分发挥每个聋生的潜能优势,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更好发展。
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是发现课程实施存在问题,评价课程实施效果,推动课程实践深入开展的手段和方法。在实践中,我们从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着手,开展课程实施的效果监测。
学校、教师、学生是课程实施的三个主体,在课程实施中三者缺一不可。学校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推动者,课程在学校能否规范、有序实施,取决于学校对课程实施的重视程度和组织推动程度。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具体承担者、实践者,课程在学校能否有效实施,取决于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的开展。学生是课程实施的主动承接者和参与者,课程在学校实施的效果如何,最终取决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取决于学生沟通与交往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因此,在课程实施的考核评价中,我们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入手开展课程实施评价。既分别考查学校在课程实施中的组织开展情况,考评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效果,考核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的形成发展,又注重将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相联系,综合考量各方工作的整体效果,从而全方位把握课程实施情况。
在评价内容方面,我们坚持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在课程实施的学校评价方面,从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体系建设、课程实施的整体目标构建、教师队伍的建设规划、校本教材研发和课程实施的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全面考评学校课程实施情况。在教师评价方面,学校从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课程实施的具体教学开展、任教班级目标制定落实和个别化教学训练等方面,考评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在学生方面,从学生个人沟通交往主体意识的确立、多元沟通交往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参与社会交往实践的情况等方面,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通过对课程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查,客观评价课程实施效果。
在评价方法上,我们坚持从课程特点出发,针对不同主体、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方法开展评价,以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如在学校方面,我们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校在课程实施上的成绩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在教师评价方面,我们主要采用教学观察和教学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观察主要通过深入教师教学课堂,了解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从而把握教师的课程实践开展情况。教学检查主要是对教师的相关教学资料、课程目标等教学业务材料进行检查、分析,以全面把握教师课程实施效果。在学生评价方面,我们主要采用情景测验和成长记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情景测验主要通过创设沟通交流的生活场景,了解学生在具体场景中应用沟通交流技能的情况。成长记录分析则是通过对学生阶段成长的记录,通过纵向分析,了解学生沟通交往综合素养的改善情况。
[1]周德茂.新课程新理念新要求[J]. 现代特殊教育,2007(4):1.
[2]陈建军. 聋校沟通与交往课程实施现状、原因及对策[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