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滦南县司各庄高级中学 郭丽梅
本人参加教育工作十几年来,一直担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中,我始终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而现实是有很多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和无政治信仰的网络交友,令人堪忧。那么,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在校园中让我们的学生除了学习各科知识外,更有着良好的道德和思想品质,从而实现思想教育的主动性呢?我通过开展具体生动的教育活动中感触颇深,特做以下总结:
善于挖掘和总结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素材,紧密地联系生活中的实例,从点滴入手,经常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警示教育,努力使道德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生活、融入生活,并帮助学生不断发现、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实困惑和道德难题。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内容不加选择、生搬硬套、千篇一律,方法上又实施大量的强输硬灌,这样极易造成学生知行分离、言行不一,甚至不知错,更谈不上改错。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关键。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有时贪多求全、空洞,这样被动教育替代了主动教育,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多,从小接受的大多是赏识教育,自我意识较强。所以教师如果采用批评和指责的教育方式,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或逆反心理,这样教育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作用,效果相对也就差得多。在具体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点带面,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中成长。
把学生中现有的或可能产生的思想道德倾向,适当地、巧妙地与各学科内容和其他活动内容有机结合,合理渗透,反映时代风采,弘扬传统美德,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通过早晨起床、课间操、校园小喇叭等时段播放渲染亲情教育歌曲等,做到情感教育无处不在,学生在课内外学习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其教育的效果远远优于被动教育。在集体的熔炉里,学生不仅自觉地认识、审视了自己的言行,也认识、审视了他人的言行,这样,学生就在对照、体验中不断成熟,从外部感染到内心感化、吸收,转变成自己行动的动力。
每个学生从他第一次见到老师开始,就会把老师的一言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的学生甚至在观察的同时也会细心地模仿。当一个教师的品行、人格和工作精神达到甚至超出了学生自己对老师原有的想象时,学生对该教师的敬重、信服之心油然而生,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楷模,更为日后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奠定了基础。反之,当一个教师的种种形象达不到学生所想象的标准时,学生对该教师的信誉度随即降低。学生在该教师面前将会表现得更放肆、自负。这样,今后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师生之间就很难达成共识,容易给思想教育带来障碍,难以达到满意的思想教育效果。
结合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他们身边的许多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解释“做人”的内涵,组织学生开展以“学会做人”为主题的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组建班、校广播站,紧紧把握宣传的主旋律,让教育工作释放正能量。引导他们正确把握“做人”的基本准则和立足点,用事实教育他们懂得:学会“做人”是自己生存的需要,是社会大家庭和谐的需要,也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总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把握和保持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导向。把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把共性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把思想道德寓于生活小节中,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这样,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