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南归宋廷,到淳熙八年(1181年)第一次被弹劾罢官,近20年期间,辛弃疾官职虽有所升迁,却只是辗转流落于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担任维持一方平安的地方官;而他梦绕魂萦的抗金大业,却已经泥牛入海,杳如黄鹤了。当初,他是怀着灿烂的理想投奔宋廷的——“袖里奇珍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满江红·鹏翼垂空》);“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水调歌头·和马叔度》)。然而,他手中的宝刀与利剑,始终尘封于腐败透顶又懦弱无能的南宋小朝廷,“短檠灯,长剑铗,欲生苔。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青杯”(《水调歌头·寄我五云字》)。他再也没有机会驰骋疆场,血溅中原,手刃敌寇了!一边是中原人民血泪横流,北伐之师不断败北,金兵铁蹄肆意践踏故土,屠戮人民;一边是投降派蠢蠢欲动,良将埋于尘埃,利剑斜挂颓壁。面对如此阴阳颠倒的现实,辛弃疾心底的悲慨与无奈,真个如烟似雾!“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角·赤壁》),“狂歌击碎村醪盏,欲舞还怜襟袖短”(《玉楼春·用韵答叶仲洽》)……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据专家考证,这首《汉宫春·立春日》是辛弃疾南归之后第一首词作。梅与柳,闲与愁,都消磨于明镜里了!词人梦中的“西园”,曾是曹魏时期的邺下名园,如今分明是沦陷于血火之中的中原锦绣河山啊!他的故国之思,是如此沉重,凝滞如浩荡长江水。而他傲岸不屈,刚强果敢的意志品格,“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水调歌头·将迁新居不成有感》),与南宋官场颓靡的政风、苟且的世风格格不入,为自己引来了无数风刀霜剑,打击迫害接连不断。在闲愁无涯的岁月里,辛弃疾登上建康赏心亭,填词抒怀——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赏心亭上,兴亡满目。辛弃疾拍遍阑干,叩问苍天,苍天默默无语;远山逶迤驰奔,如涛似浪,却只是“献愁供恨”,兀地使人热泪横流!
乾道八年(1172年),32岁的辛弃疾由临安调任滁州知州。
滁州位于安徽东部,濒临长江,地处江淮要冲,西毗庐州,东邻楚州、扬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此地为吴国、楚国分据,号称“吴头楚尾”;秦末楚汉相争,这一带烽火接天,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壮和“霸王别姬”的悲歌。这里山妩水媚,人杰地灵。琅琊山、皇甫山、凤阳山、神山,山山黄叶飞;女仙湖、碧云湖、卧牛湖、高邮湖,湖湖连天翠。当年北宋文豪欧阳修贬黜滁州,“挥毫万言,一饮千盅”,在这里写下了旷世名文《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辛弃疾由京城掌管粮食储备及官员禄米供应的司农寺主簿调任滁州主官,从升平歌舞的温柔之乡,来到了烽火遍地的前线重镇,其慷慨悲郁之情,滔滔似水。侵略者的铁蹄,曾经怎样的践踏蹂躏这一片锦绣江山啊!据《滁州市志》记载:“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金兵进袭滁州,十一月滁州沦陷……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将萧琦攻滁州,守臣陆廉弃城而逃……隆兴二年(1164年)十一月,金兵攻陷滁州……”
对江淮一带的抗金形势,辛弃疾数年来一直梦绕魂牵。几年前,他向孝宗皇帝进奏《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指出:“虏骑之来也,常先以精骑由濠梁破滁州,然后淮东之兵方敢入寇;其去也,唯滁之兵为最后。由此观之,自古及今,南兵之守淮,北兵之攻淮,未尝不先以精兵断其中也。”他建议,“当取淮之地而三分制,建为三大镇,择沈鸷有谋,文武兼备之人,假以岁月,宽其绳墨以守之,而居中者得节制东西三镇……”
辛弃疾心目中的“沈鸷有谋、文武兼备之人”,大约不是别人。“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吴楚地,东南拆。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满江红·过眼溪山》)。可是,曹操与刘备早已灰飞烟灭,孙仲谋也已化为轻尘。在国家危亡的历史关头,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者,舍我其谁也?如今,他终于衔皇命来到了前线重镇滁州,为国家肩负起冲锋陷阵、收复河山的英雄角色——“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灵山齐庵赋》),“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人筑》),“九万里风斯在下,翻覆云头雨脚。更直上、昆仑濯发”(《贺新郎·拄杖重来》),“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
(文章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