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蓉
(江苏省连云港市体育运动学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生的要求是诵读一定的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并且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但是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离我们太远,用处不大。特别是对于体校初中生来说,他们承担着训练和学习的双重任务,活泼好动的特点加上语文基础普遍较弱,因此对文言文学习更加不感兴趣,甚至畏惧文言文,考试成绩一塌糊涂。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中考又不考“读”,所以“读”并不重要,关键是“讲”。“一人讲,众人记”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对于课文的理解,有些教师只满足于疏通文字。即使一些教师重视语法文法,学生也只能死记硬背、囫囵吞枣。这种“满堂记”的枯燥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心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大声朗读、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义,而且有助于学生进行情感与审美体验。正如宋代朱熹所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在指导诵读时,可以采用“三步读法”:一读,逐字逐句读,要求读准语音、句读,做到字正腔圆,对文言文中出现的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要多读多练、及时纠正错误,努力让学生读写准确无误。二读,熟练诵读,要求学生掌握语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感知文章。三读,有感情诵读,要求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上下功夫,准确感悟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通过反复诵读获得审美体验。语言这个东西,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习文言文,要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从中体味语言的气势和情味,逐渐形成敏锐的文言语感。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文言文虽然离我们较为久远,但它与现代文之间是一脉相承的。许多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通。比如《桃花源记》中演变的成语“世外桃源”,《岳阳楼记》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本身已有的学习方法就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基础。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经验尤为重要。我们要在课前多找些相关的知识与氛围,可以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桥和路”,从而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
语文大师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文言文教学同样也应“授人以渔”,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终身受益。在指导时也可以“三步走”:(1)指导学生学会读注解。(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尤其是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3)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才能解读全文。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应当被打破,教师要从更高的层面把握文言文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融入学生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主地表达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师生的良好互动,并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领悟祖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