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琴
怎样养成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语文知识的积累过程,更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渐进性是习惯培养的必然特征。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以较长的时间段作为习惯培养周期,有了一些初步想法,形成一些粗浅文字,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事实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与语文教学是密切相关的。语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培养也需要时间。在小学中低年级阶段,我们注重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中低年级的学生不要说预习,就是课堂上还需要教师的管理。能让他们学会预习吗?面对这一问题,笔者的思路是:预习无论是作为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是作为语文学习的需要,都是宜早不宜迟的。但是预习又不能演变成问题的回答,因为已经有太多的事实证明,习题化的预习非但起不到作用,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由于有这样的思考作为前提,笔者在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时候,更多的是结合小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沿着兴趣驱动的思路去进行。比如,对苏教版二年级《小鹰学飞》一文的预习设计,笔者没有拘泥于常规的思路,而是提供了这样的两个任务:1.根据课文并向父母请教“盘旋”是什么样子?2.第二天上课时模拟小鹰的动作。这两个任务扣准了学生的兴趣点,放弃了传统的标自然段、学习生词等生硬的描述,但事实证明,这同样起到了让学生掌握生字生词、了解课文大意的作用。这样的兴趣驱动需要结合课文特点持续进行。根据笔者的探究,大约需要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学生就会自发地进行预习,而且由于是兴趣驱动着这种预习,因此总能在课堂学习上生成许多精彩。
这里着重说明的仍然是习惯培养需要时间这一观点,因为小学生的兴趣不会保持很长的时间,所以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并沿着鼓励的思路保持学生的预习兴趣。一旦这种兴趣在时间维度上有效积累,就会变成学生的预习习惯。事实证明,这种兴趣驱动、时间积累的习惯培养思路,对于语文学习非常有益。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技术还是艺术?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选择了前者,意味着习惯培养主要侧重于预习技术的指导上,如果选择了后者则意味着首先要从人文的角度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小学语文的学习习惯,大体上看,无非是听、说、读、写的习惯,听读时能否抓住重点,说的是否得当精炼,写的是否认真有条理,这都是习惯的最终体现。问题在于,如果只从技术的角度去养成习惯,这未必能见效。技术的运用更多的还是需要艺术的保障,这里所说的艺术并非不可触摸的,而是很简单的——等待。
等待与上面第一点所强调的需要时间是一致的,但又是高于时间跨度的,因为等待可以影响教师的心态,在应试的背景下,教师往往是急于求成的,往往都希望今天提了要求,明天学生就能一切到位。这显然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应当知道,即使是对语文学习无益的习惯,其实也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累积形成的,而要改掉一个不良的习惯,生成一个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习惯,自然也是需要等待的。
在二年级的写字习惯培养中,笔者花了近一学年的时间等待一位学生“修成正果”。这位学生是学年初转学过来的,显然没有经过写字指导,因为字迹潦草,对考试的影响极大。笔者提醒自己要耐心等待,在对他进行写字指导的时候从来不追求眼下的成功,从写“永”字开始,到让他写自己喜欢的字,再到练写自己的姓名……喜欢什么写什么,但写任何一个字都得认真写好基本的笔画。等到二年级下学期期中的时候,老师们突然发现他的字似乎一下子变好了,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卷面整洁了许多,而这位学生的灵性似乎也在工整的字迹中显露了出来——其实他是个很聪明的小家伙。坦率地说,能够用这么长时间不厌其烦地对孩子进行指导并等待,实在是因为以前的教学中犯过急躁的错误。
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一次接手六年级,发现很多学生竟然没有课外阅读的基础,六年级任务繁重,评价又相对严格,还有时间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吗?还来得及吗?现在想来,幸好当时当断即断,果断决定开列书单,并于每周一的语文课上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无论有什么客观环境的变化(如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受到压力),这一习惯都坚持不动摇。一个学年下来,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显然增多,阅读更是成为学生周末的一个必然内容(这其中也有对自己在读书交流中成功的期待,算是一种内驱力)。总的来说,还是笔者那种乐于期待的心理成就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教育是慢的艺术,早就听到这样的教导,可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的脚步似乎总是慢不下来,在匆匆的教学脚步中,学生其实丢掉了许多,其中就包括学习习惯的养成。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的学习习惯实际上影响着学生所有的学习习惯,从这个角度看,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涉及到学生持续发展的大事。小学生的成长有一个特点,就是突变现象非常明显,一个长时间里好像一个样子的孩子,在某个时刻忽然就会成为另外一个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教师只有放慢脚步,才能与学生的成长规律合拍。学生听时可能会分散注意力,学生说时可能会言不及义,学生读时可能会断断续续,学生写时可能会潦草无序,这些与教师的教学目标不相符的表现会让教师不由自主地急燥起来,然而笔者仍然要提醒的是,此时必须不能着急,要慢点再慢点。
欣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教师必须拥有一个欣赏学生的意识与欣赏学生的能力。意识是基础,有了意识才让欣赏成为可能,欣赏学生的意识不只意味着欣赏学生的优点,更意味着欣赏学生的不足甚至是缺点。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真正的缺点是谈不上的,所谓的缺点往往只是由于学生的发展可能略微滞后于学习的需要而已,这本身就是渐进性存在的认知性基础,但在教学压力的作用之下,这一点却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而欣赏也是一种能力,真正的欣赏不是言不由衷的表扬,而是善于从学生的所谓不足中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包括思维的闪光点与品质的闪光点,这是需要以研究学生作为基础的,是需要以研究学生的语文学习为基础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教师也需要尊重学生习惯形成的渐进性,慢下来不意味着无所作为,其实是告诉自己教育如同生命成长,只有在慢慢的渐进过程中才能欣赏到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异样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