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梅
《拉萨的天空》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了拉萨蔚蓝的天空,同时表达了对拉萨的热爱之情。全文用词生动灵活,尤其是对蔚蓝天空的描述更是鲜明独特。因此,在指导学生发现、感受、领悟文本内蕴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能够触摸到文本的内涵,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碰撞。
语文阅读的本质就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文字的外在美,才能进一步发现文本的内在之美。要让阅读变成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从而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有所提高。而要让学生从读中悟,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文字本身的情感并让其与学生情感对碰产生共鸣;其次,引导学生提取文本独特典型词语,从而激活学生大脑里的语言库。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借助多媒体画面和动画视频营造气氛。如在阅读到布达拉宫的时候,我先向学生展示了布达拉宫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发现文本之美并感受作者思想。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文章的美感,是阅读和理解文章的第一步,对于三年级学生,我们生硬地让他们去理解一些情感之美,尤其是一些需要饱经历练才会体会到的美是很难做到的,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可能更加容易理解视觉的美感,尤其是色彩上的美感,《拉萨的天空》在这一点上十分独特,全文紧扣一个“蓝”字来写,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令人神往、蓝晶晶”,作者浓墨重彩去描绘眼中溢满的“蓝”,让人神游于拉萨的天空。文章借助这些优美的词汇,描写了拉萨的自然美景,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让学生去体验感悟这些佳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我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优美词汇,比如文中提到的“像被蓝色所包围”这样的描写,让学生把这些词汇和以前学过的文章比较,发现它们的异同,从而为深层次感受文章的美打下基础。
在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之美后,通过进一步的引导,教会学生欣赏文本之美。我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讨论一下刚才所发现的文本中那些美丽的词汇,究竟为什么美,美在哪里,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带给我们愉悦,带给我们不同凡响的感受,这个时候需要及时引导学生来体会这些感受,比如“让我们走进拉萨,仰望拉萨的天空,希望湛蓝透亮的天空能停留在你的脑海中”,接着采用同学分组上台表演的方式,来感受文本中的情景,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文本体现的美。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章中的场景都可以通过这种情景再现的方式来感受,这时就需要开启学生的想象,通过教师多次朗读,结合他们的想象,然后再让他们把想象出来的拉萨天空的景象传达出来,不断加深和修正这种美的感受。
另外我还加强了一些修辞的讲解,比如“清洗过的蓝宝石”,我会让学生讨论蓝宝石具有哪些特点,天空有哪些特点,它们之间共性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用“清洗过”来形容,通过对这些修辞的剖析,让学生能够发现其中美的元素,让学生感受到美产生的过程。
感受的最高的境界就是领悟,领悟是让学生对已经感觉到的美,进行提炼和升华,这也是阅读的目的之一,我们学习《拉萨的天空》,从中看到的美,这是感受,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接触到了类似的场景,是否会叩动学生美的感受,这些是基于领悟之上的,只有在领悟了美的源泉之后,才能发现、感受类似的美。
因此,阅读教学最终还是要让学生回归,让学生再次通读全文,从他们自身的角度找出那些他们觉得美的词汇、句子,并且说出他们阅读学习之后的感受,并且能够结合自身的经历说一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自己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通过这样的不断练习,学生基本能把文章中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相结合,这也就是我们通过《拉萨的天空》开展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综上所述,学生只有用心去品读文本、用灵魂去感悟语言,才能体味到语言的节奏、韵律以及文章的核心思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和感受文字的优美,再结合想象,就能让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只有读出了情感,品出了味道,理解了语言,才能实现文本情感与学生情感的共鸣,才能真正发现、感受、感悟文章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