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男
“得临界生者得高考”,从学校的教学效益讲,“临界生”的转化是本科上线量的保证。由于受多年来传统的高三复习方法的束缚,教师在高三临界生的转化上过多地从学科的薄弱知识点入手,强化课堂训练、课后作业的辅导,而这些枯燥的操练过程使得学生想使力却不“从心”,让他们依旧陷入了“题海战术”的烦躁中。这种模式轻视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对“临界生”的转化工作,要有针对性,应制定因人而异的策略。“教育是一种根雕效应”,每个学生并不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由于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爱好性格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为此,语文教师可以把“临界生”分成三类,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做到有针对性,关注学生个体情况,增强实效性。
有些学生平时的语文成绩忽高忽低,波动性大,如同过山车。成绩高时排名靠前,成绩低时又排名下滑。这导致每次测试,学生本人也没有把握自己能考多少分数,每次考完试,不是高估了自己,就是低估了自己,总是心神不宁。这类学生的问题根源不是出在语文这门学科知识掌握不牢固上,而是出在情绪的波动上,所以及时调整他们的不稳定情绪至关重要。具体做法是调整考试心态,自我减压,优化情绪。
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考试,对学生的复习考试影响很大。“态度决定一切”,说得不无道理。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考试,有助于进入状态,主动拓宽发挥能力的空间。考生若把考试看作是一种挑战、一种锻炼、一次机会,就会信心十足地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其中,相反,若一听到考试就如临大敌,心神不定,紧张不安,则很有可能一败涂地。
为了让“临界生”自我减压,优化情绪,针对不同临界生的心理状态,应采取“盯人到位”法进行心理辅导。也就是教师要根据每个临界生各自不同的临界原因,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心理辅导,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位“临界生”,不忽略任何一点小问题,解开他们各自的心结,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将他们的考前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
如W 同学在9 月份语文摸底考试中在班级平均分94 分的情况下考了112 分,总分班级排名第九,但在一模中均分89.7 分的情况下考了99 分,总分班级排名第十七位,他非常焦急,语文是他的强项,结果却并未得到预期结果。发现这一情况后笔者及时找他谈话,鼓励他要有信心,要放低对语文的期望值,才有可能得到高分。但情况并不妙,在二模时语文成绩94 分,别说高分,甚至未达到均分。他焦急地找到了教师,流露出对课堂的不信任,认为语文课堂让他感觉很累,老师的复习方法可能不适应他。笔者此时不急不恼,冷静地跟他讲,从下节语文课开始他可以选择到隔壁的空教室去自主学习,对比看哪样的复习效果好。他去了两天后回到课堂,说的确自己复习无方向性。在接下来的课堂上他比以前认真很多。三模语文99 分,虽未突破100 分,但有了进步,笔者进一步鼓励他相信自己的语文基础,但同时也提醒他不可把所有重力压在语文上,希望语文为他扳分,尽量轻松面对,相信会水到渠成。最终他高考发挥较好,考了107 分。
成绩波动最大的是S 同学。这是一个胖胖的憨厚可爱的女生,她坐在前排与教师的交流是较多的,平时笑意盈盈,当一模考试后,她找到老师,泪流满面的样子着实吓到了笔者,笔者以鼓励为主,适时地指导其改掉一些不好的学习方法,她非常感谢老师的一番开导,还要了老师的手机号码,寒假时有过联络。二模考了112 分,此时笔者不是一味表扬,而是让她看清情况,二模考好的原因是作文得了60分,她的作文虽好,但前提是必须切题,同时,60 分的作文分很多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让她在基础部分再下点功夫,还告诉她下次可能考不到这么多分。这一预防针打得很好,三模考了90 分,但她明显没有一模颓丧,笔者又适时鼓励提醒,最终高考语文考了109 分。
在以上这些“临界生”的提优过程中,不是一味地让他们多做题。他们的语文素养尚可,更多的是随时关注他们的心态,循循善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意识到考试中不能依旧以“知识”为本位,应清楚认识他们的情绪关乎到高考第一门功课的发挥,甚至影响其他科目的发挥,要做到自我减压,优化情绪。
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还是很多见的,他们有“瘸腿”科目,而在高考只考语数外三门的情况下,这些“瘸腿”学生就更难以冲破封锁线了,内心的焦虑、压力颇大,甚至绝望放弃。针对这类学生的具体做法是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成功心理。由于这类学生缺少成功的经历和机会,他们大多数有长期受压抑、受挫的心理。教师应及时表扬他们,培养他们的成功意识,增强他们对成功的自信心。要想缩小“临界生”的现状与教师、家长对“临界生”的期望值之间的差距,使更多的“临界生”能跨越“界限”。
首先要给予这类学生更多的鼓励,千万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而讽刺挖苦他们,以免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尝试运用“你能行”的鼓励方式,同时,给该类学生一个比较具体的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目标,并朝着该目标前进。
其次,教师应给这类学生以教学知识辅导。有几名这一类的学生,笔者从一模到二模期间让他们每星期做一篇现代文阅读,值晚自习时给他们讲解,效果很好。原因一是多做题,教师面批,学生学习效果明显;原因二是学生能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教师能利用值班时间给他们开“小灶”,这些学生还是非常感动的,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听得更为认真,作业做得更为细致,也就是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而这一效果远远大于做现代文习题本身带来的效果。
另外,及时的表扬对他们自信心的提升是非常有效的。笔者曾将C 同学的一篇写得较好的记叙文在班上作为范文讲读,同时告诉她作文好的学生语文不会差。另外她的第一题字音题几乎每做必错,背了很多也不见效,笔者索性跟她讲这3 分我们不要了,这让她在语文学习中的最揪心处放下包袱,最终在高考中考了107 分,相当不错。再如Y 同学,他踏实认真,笔记是记得最工整的,他问的问题是最多的,笔者一次次借机鼓励,最终在平时模拟考试中从未考过100 分的他,竟然在高考中得了107 分,为他达到本科线加了一把力,这便是信心加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结果。
教师对这一类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怀,给他们分析问题,帮他们解决问题,要相信这一类“临界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相对低下只是一种表象,即他们的内在潜能是可以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挖掘出来的。用心地做好“临界生”的辅导,帮助每位“临界生”树立应对高考挑战的信心,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从而以健康的心态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
很多学校以追求本科率为终极目标,原本该有的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往往被忽视掉。排名靠后的学生被认为是差生,他们考本科是没有任何希望的,他们被老师忽视,他们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但学生本科考不上,还可上其他层次的学校,教师不应该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同时,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让这些学生在语文考试上比在数学、英语上更好拿分,能在语文学科上让这类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助一臂之力。所以笔者又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看做是专科学校的临界生”作为确定“临界生”的另一标准,扩大临界生范围。
Q 同学是一个踏实的学生,但滞后的数学成绩让她总是排在班级的末几名。她是笔者的课代表,看着她每每捧着作业本送到办公室都不免问几句,鼓励几句。在几次不理想的考试之后,笔者抓住她相对强一点的语文好好鼓励一番,告诉她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考上本科的,我们尽力了就少点遗憾,告诉她她的努力老师是看在眼中的,她的语文学习积极性高了很多,高考考了108 分。
P 同学是一个很自闭的学生。高三时笔者接他们班后与他交流了三次,他没跟我说一句话,只是点了点头,因为开学他请了一星期假,其他学生都备了《38 套》练习,笔者把自己多余的一本送给了他,他也没说谢谢。但某日在走廊碰到他,他竟然叫了老师好,我很是激动,看来他是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心的。后来因住宿时夜里看小说被老师抓住,家长过来了,才知道他不满周岁母亲就离开了,父亲用很鲁莽的方式爱着他,最终事情未处理好,他的倔脾气上来一个半月未来上学。等他回到学校,各门功课的学习可谓雪上加霜,但语文的学习因固有基础不错还勉强跟上。我看到他写议论文说理很有主见,屡屡选读了他文章说理精彩的片段,私下里告诉他作文在思路清晰上还要下功夫。几次表扬后,他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最后高考竟然考了111 分,总分275 分,可以选择一所还可以的大专就读。
对这类“临界生”的点点关心,对他们来说如雪中送炭,很是受用,让他们在自己的目标实现中看到希望,而不是自暴自弃。
以上针对三类学生采取的有区别的措施。虽有区别性,但共性也非常明显:
第一,有效的措施要建立在构建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平台上。情感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临界生”工作顺利开展的“润滑剂”。交流不仅能促成师生双方的相互理解、信任、合作,使工作容易落到实处,而且有利于营造出一个真诚、理解、信任、尊重的意识场,让老师和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品味着真情,享受着感动,体验着成功。
第二,教师必须付出时间、付出真情,要有责任意识。教师必须舍得为构建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平台花时间,愿意付出真情,而这一“动之以情”的方式往往能给临界生交流转化工作做好铺垫,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可以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第三,方式要正确。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之下,教师要鼓励为主,调整学生情绪,用心地做好“临界生”的辅导,帮助每位“临界生”树立应对高考挑战的信心,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从而以健康的心态发挥出最佳水平。
种种措施意在打破传统的教师中心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减轻压力,坚定信念,激发学习热情,以此激发学生在高三语文复习中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成绩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当然“临界生”的转化工作任重而道远,做细做实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