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爱华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是编者特别呈现给刚刚迈入高中门槛学生的一份特殊礼物——现代诗歌:“吟咏青春”——《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回旋舞”——《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回旋舞》;“光阴的故事”——《雨巷》《断章》《错误》。在这个专题的诗歌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教学尝试,力求给学生一根读诗的魔棒,以期达到“繁采如境,味之必厚”之效。
诗词的语言精粹浓缩,《沁园春·长沙》一反中国古典诗词悲秋的主色调,向我们展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独特的秋天情怀,这首词作中博大深奥的内涵,几乎全部浓缩在“湘江”秋色的描写中。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合上课本,静听示范朗读,然后描摹诗人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远看近观了怎样的画面。
一学生说:“深秋时节,漫步湘江。夕阳的光彩照射入眼,我不禁抬头望去。呵,满山尽被夕阳映红,层层叠叠,那山上浓密的树林,像是染过的布一样鲜红,红得我心中暖洋洋的。向下俯看,粼粼的江水清澈见底,满江的水犹似一颗硕大的翡翠。江面上,数百条船舸正激烈地驶着,拼了命地向岸边进发,不时传来船上水手的呐喊声,我也不由地跟着喊了起来。突然,天空中一声鹰啼,我向上望去,雄鹰用它那强健的身体奋力飞翔,欲将天空划破,江里的鱼儿也不停歇,欢快地像孩童一般在水里玩耍。”笔者归纳说:“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但他不悲观,他扫尽千古悲秋之气,用自由开放、色彩瑰丽的湘江秋景,象征国家民族美好的前程。”
在诗歌鉴赏中,学生作为主体,应该让其快速驰骋到作品刻画的形象层面,进而品析入情。教师不妨在阅读领悟诗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留意“景”的修饰语。
如《致橡树》中舒婷否定传统爱情观时援引的一些意象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但通过耐心寻找意象的修饰语,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如一学生说,“凌霄花”的特性是“攀援”,本指能缠绕或依靠附属器官攀附他物向上生长的植物,这里指的是一些女性追随有权势、地位、金钱等的男性,并且依附于男性而生活。本没有可以骄傲得意之处,反而“炫耀”,就算能够享受荣华富贵,也只不过是附庸罢了。作者否定了这种攀附式的爱情观,启发新时代的女性重新定位思考:爱的真谛不是不劳而获的幸福。
还有学生说,“鸟儿”这个意象,结合诗中“为绿茵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句,容易理解到“鸟儿”为“爱情”而“痴情”,一个“痴”字,活现出女子沉陷于单相思之境,一个“单调”强调出“爱”的不和谐,犹如天平失衡,不会达到琴瑟均衡之“爱”的境界。作者之所以否定这种爱情观,是因为这种女性的付出带有盲目性、可悲性,是不理智的。
有些诗歌的意象排列密集,乍一看,似乎有堆叠之感,解读这种诗歌,如果把每一个意象都摘出来单项分析,不免有重复之嫌,所以,完全可以分分类别,大致归纳相似意象所渲染营造的氛围,清晰感知意象群共有的情感色彩。笔者把食指的姊妹篇《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放在一块儿,让学生思考与这些灰暗色调相反的意象有哪些?学生在《相信未来》中找到:美丽的雪花、天边的排浪、太阳的大海、温暖漂亮的笔杆、曙光、脊骨。学生在《热爱生命》中找到:砝码、天平、湖水。在熟悉以上意象的基础上,学生深入领悟到食指单纯美好的信仰被现实无情击碎后的失望、绝望的同时,对未来发出深情的呼唤,鼓舞人们以坚韧的信念走向美好的生活。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既然诗人“铺采摛文”,把“心底歌”表现出来,我们在诗歌教学中,也可尝试让学生仿写语言形式,犹如“和诗”一样,抒发丝丝心绪。
如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经常被我们自然而然地吟诵,为了让学生走入“春暖花开”那种吉祥美境,笔者让学生以“从今天起”为开头,改写原诗,学生情真意切、毫无雕饰地倾吐心音。有学生在《面朝珠峰,漫逸芬芳》中写到:“从今天起,做一个快乐的人/读书、弹琴,赏花吟诗/从今天起,关心所有美丽的地方/我有一份信念,我也为你祝福/愿你追逐彩虹,青春如韵/愿你追逐流水,前程似锦/我只愿面朝珠峰,漫逸芬芳。”
诗歌是人心灵的产物,诗人往往“为情而造文”,为了表现真实而激动的情感,去择取那些最精确的语词、句式、声韵和修辞手法,使情思得到准确、充分的表现。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意思是说,诗好像一棵富有生命、能够开花结果的树,动人肺腑的感情是它的根基,表现感情的语言是它的枝叶,优美的声律是它的花朵,深刻的含义是它的果实。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如果引导学生辛勤地采撷诗文的节点,他们一定会如临其境,诗之味觉渐次弥浓,即使初遇一首诗歌,也能似曾相识地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