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保平
(武山县马力镇干扎九年制学校,甘肃 天水741317)
几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语文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动。教材的选编更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更重视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基础。语文素养是人的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考虑人文学科的特点,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改革课堂教学。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重视整体的综合感知,重视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的方法。众所周知过去上阅读课的一个误区,就是太重理解而轻感悟,认为“理解课文内容”就是阅读教学的目的。因此才会出现“满堂灌”的教学现象。一节课下来,老师不停地忙活,但只是不断地挖掘课文中的那点内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都受到了局限。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感悟和情感的熏陶被提到重要的位置,然而重视感悟和情感的熏陶是不是就意味着要轻视理解课文内容呢?我认为可以重感悟,但不能轻理解。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更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对于教材的独特感受、体验我们称之为感悟。学生能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就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训练中要让学生深入读课文,寻找课文中能使自己产生联想的句、段,细品课文,植根于课文,想到书外,不要怕浪费时间,不要怕不着边际,不要给予简单的否定,教师要多给予鼓励,让学生联想的积极性高涨起来,联想的翅膀张开来。比如在学习《穷人》一课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为什么以“穷人”为题。学生不仅能答出因为桑娜、渔夫那么穷却还能毫不犹豫地收留两个孩子,更可见其心灵的美好。他们虽然生活贫穷,但他们的心灵是高尚的。学生在互相补充中感悟到这么深奥的东西,远比听老师干巴的讲要印象深刻,他们在思考中阅读,一个个闪亮的火花难道不是创造力的体现吗?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就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而且学生的自读自悟也确实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但小学生毕竟受年龄、经验等各方面的制约,我们只有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有效地放矢,才会有一个充分自由的感悟空间。这种教给读书方法,不是死板的也不是约定俗成的,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总结出来的;或是相机给予点拨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读书、去思考。既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悟得很深、很透。比如,前几天听了一节古文课,讲授的是语言小故事《郑人买履》。老师在整堂课上没有太多的讲解,开始就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古文的学习方法以及自己认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将各种方法列举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读课文。这期间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十几分钟后在课堂交流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涌现出许多奇思妙想,让人不能不惊叹于自读自悟的能力。
虽然我们都知道课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课文和情感的熏陶,但是重感悟不等于轻理解。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如果拿到一篇文章,连内容写的是什么都还没弄明白,又何谈感悟呢?理解和感悟是相依相约的。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教学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充分的阅读、讨论、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学习主动权。”这就告诉我们要改革的是学习方式、授课方式,而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省略,反而要让学生充分阅读、讨论、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感悟,连课文内容都不理解,何谈感悟!因此教师应先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对课文有了整体认识,才能放手去感悟、体会。前些天听过一节课,任课老师在开课后还没初读课文的情况下,就问:“你最受感动的是什么?起来谈谈。”结果学生发言的凤毛麟角,急得老师抓耳挠腮。造成冷场的原因就是老师忽略了理解而一味感悟。
“读”和“悟”应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教师的“导”就是为了学生的“读”和“悟”,教师“导”的过程就是学生“读”和“悟”的过程。感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必须建立在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理解,再去读书才能感悟出文章的内涵,这是学生情感的升华。如果只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丧失了学习的激情。比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如果只停留在课文的理解上,那么读两遍课文,学生就能读懂小女孩划过几次火柴,看到过什么事物,就这样结束后,学生根本不会对文中人物有任何感情,也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将自己的感受理清并表达出来,那么学生就会设身处地为女孩着想,想到女孩的悲惨,想到社会的黑暗,甚至有的学生拿自己与女孩相比,那么情感就更加真切了。因此说感悟是理解的深化。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国文教育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由学生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内化的过程伴随语文教育过程。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将理解和感悟有机结合,才能锻炼学生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