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众所周知,随笔写作就是架起一座联系生活与写作的桥梁,让生活的源头活水缓缓流淌在我们的随笔中,可以为作文积累写作素材,作文时学生只要把平时随笔积累的写作素材进行剪裁、加工、整理,就可以“化”成“我手写我心”的美文。在学习借鉴别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及学生写作实际情况,笔者主要作了以下的随笔化写作训练尝试。
为了更好地达到写作训练的目的,笔者制订了随笔化写作训练两年计划,即初一、初二两学年,确定每一学年训练重点。(到了初三,学校一般都会调整班级及任课教师。)
初一学年重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写作任务主要是每周写随笔一篇。此外,开展“校园最美的一角”实地观察、“不一样的体育课”、“我的假期不一样”等写作活动。并在写作中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先列提纲,后写作和动笔修改作文等良好写作习惯。
初二学年在“有东西写”、“能写”的基础上,读写结合,开设审题立意、结构安排、细节描写等写作指导课,从学生作文出发加强对作文基本能力的指导训练,力争把作文写好。
要求学生准备好两个本子,一个是随笔草稿本,另一个是随笔整理本。随笔要求学生只要有感而发,都可以写,每周至少写一篇,三周至少整理一篇。在写作文体上建议从写记叙文开始,但不受局限,散文、小说、诗歌、童话等,只要自己喜欢都可以写。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文体多样,笔调各异。在字数上也不受限制,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就像个人日志,想说就说,想写就写,不受约束。学生可以充分地表现自我,彰显文章的个性。开展随笔化写作训练后,学生普遍感到作文不再那么困难,无非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落在纸上,既可以与别人交流,又可以自我欣赏。由过去的“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写作不再是单纯为了考试和分数,而是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一种自发表达自我的需要”。
笔者批改随笔本着“多就少改”的原则。特别刚开始时,要多发现亮点,多加鼓励,扩大表扬面。此外,多采用自评、师评、生生互评等方式多元化批改随笔。正如新课标指出,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通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随笔进行了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学生能写了,但多数随笔似流水账,对生活缺乏细致的观察。于是笔者有意用了一节课时间,和学生在校园漫步,寻找校园最美的一角,并细心观察描写下来。作文观察课上,学生欢呼雀跃,兴致极高,都很用心观察、描写。笔者在一旁适当提示一些观察角度、写景顺序、描写方法等作文技巧。一节课下来,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原来写作就是这么“原汁原味”的事情。接下来,笔者又特意安排一些作文活动课,先细心观察并参与其中体验,后写作文。最让学生难忘的是笔者用了一节语文课给学生上了一节体育课。“语文老师给我们上体育课?”笔者一宣布这一消息,教室里就炸开锅了,学生们议论纷纷,眉飞色舞,非常期待这一节课。这一节课,笔者带着学生尽情玩起“两人三足”分组对抗赛,集体勾肩搭背齐跑。结果这周的随笔“不一样的体育课”,学生写得精彩纷呈。再比如每逢假期笔者都会布置一篇随笔“我的假期不一样”,希望学生注重对生活的个体观察和体验,写出有个性的随笔。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学会了有意识留意观察生活,生活的广阔天地成了学生随笔素材的源头活水。
每周最后一节语文课就是我们的“随笔点评课”,主要内容就是点评上一周随笔,布置下一周随笔。这节课分展示、评点和互改、互评等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尽量多展示学生成功的作品。课前,教师要浏览学生的随笔作文,对每个学生的随笔作文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好的随笔作文可作为重点展示。课上要让尽量多的学生发言,说出自己作文的特色,自己最成功的地方,把成功与同学共享。有时笔者也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名篇,师生共同分析、欣赏其中的奥妙,学习表情达意的方法,学习优美简练的语言,学习布局谋篇的构思。有时笔者也会展示自己的生活随笔,和学生一起交流,讲到动情之处,班级里掌声雷动,让人倍感温馨,感动不已。有人说:“点燃学生言语创造激情的最好方法是用你自己的言语创造激情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忘情于写作的最好办法是你自己忘情与写作。”教师与学生同写随笔,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同读自己的随笔,以自己对于写作的热情去感染学生,这应该比别的什么方法都更有效。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做学生的榜样是最有效的“教法”。
随笔写作训练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教师的指导,因为学生是初学写作者,需要我们领入门,特别是掌握基本的写作能力,如根据文章中心选择典型材料,文章结构详略安排,语言表达通顺、流畅,能进行生动的细节描写等。笔者主要有三种做法:一是在阅读教学中,把读写结合起来。如针对学生写作不注重细节描写的不足。在教学经典名篇朱自清《背影》一课时,引导学生细心品味父亲“买橘送别”时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在文章里作用,并让学生总结细节描写的方法,在自己的随笔作文练习细节描写。其二是对学生的随笔写作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这点笔者主要是发动学生自改互评,“兵教兵”。学生首先在小组内或班内宣读自己的随笔作文,学生和老师进行点评;学生根据大家的点评进行修改,逐步掌握基本写作的方法。其三是老师上专门的写作指导课。
对学生而言,他们的收获不仅在于作文水平的提高,还在于写作心理和写作态度的良性发展。学生接触到随笔化作文后,不再厌倦写作,不再视之如畏途,而是有话可说,乐在其中。写作不再是他们的烦恼,大部分学生都能感觉到表达自我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和快乐。
总而言之,写作就是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闻所见、所感所思和所悟以自己喜欢的的形式诉诸笔端。随笔化作文训练写作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从而记录生活。随笔化作文训练紧密联系生活,开掘出汩汩流淌的写作源泉,正如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随笔化作文训练引领学生潇洒地走出了“无米之炊”的作文困境,使写作内化为一种自发表达需要和尽情展示人生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