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贱秀
文言文经历几千年的淘洗,积淀了华夏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非常有学习与继承的必要。然而,在当下,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不浓,课堂教学效率不尽人意,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困难重重。为此,我们不能不对当前的文言文教学进行反思,探寻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在教学《口技》的时候,先放一段《洛桑学艺》中的口技表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口技表演的魅力,并认识到瑰丽的民族艺术具有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生命力。播放这一段今人的口技表演既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生兴趣,又让学生意识到文言文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并不遥远,很快就让学生消除了对文言文的畏惧感,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学文千法,朗读为本”。对于文言文,朗读是熟悉文本、感悟文本、理解文本的最好方法。首先,多样化的朗读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其次,文言教学一定要注重当课背诵训练——哪怕是背诵一小段。一则背诵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让学生能在平时的说话、写作中灵活地化用、引用文言文;二则课堂背诵可以减轻学生课后背诵的负担,负担小了,学生的兴趣才会浓。
我们常说“知人论世”。每个人的创作内容,都离不开他的生活环境、经历和时代背景。文言文本来就离我们生活的年代较为久远,因此,教师在讲授文言文过程中,当学生在理解、领悟方面遇到障碍时,教师就要及时地介入作者生平、背景资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文言文。如笔者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当学生不明白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内心的那种忧愁和对故国难以割舍的思恋时,就用多媒体介入了作者的生平:张岱,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等著作留世 。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促使学生课后主动地去读读张岱的其他作品。笔者又介绍了明亡后张岱的生活:“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陶庵梦忆〉序》);“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自为墓志铭》)。在这节课上,学生听得特别认真,理解领悟得也特别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张岱生平背景的介入。
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课文,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自主编排情景剧,然后表演。有的教师可能会认为这样的表演浪费时间。其实不然,让学生表演情景剧能扩充课堂容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因为学生要演情景剧,首先必得熟悉文本,仔细揣摩人物语言性格心理。排练时,必得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笔者在讲《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就尝试了这一方法,出乎意料,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热情。表演的学生运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吻朗读,略微夸张的表情将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表演得十分到位。听的学生全神贯注、兴致勃勃,课堂效果极佳。
学校里有一位青年老师在教学《醉翁亭记》时,在“课堂拓展”环节中带领学生仿写此文的第一段。老师先展示自己仿写的内容:
环校皆楼也。其东南诸楼,景观尤美,望之雄伟而庄严者,初二教学楼也。拾阶而上八九步,渐闻书声朗朗而传出于教学楼者,初二学生在晨读也。一层最左边,有一室赫然有别于其他班者,初二(1)班也。创班者谁?班之头肖老师也。名之者谁?初二(1)班全体同学也。老师与学生共聚与此,一班一班,非同一般,故自号为(1)班也。(1)班之意不在与别人争第一,在乎超越自我也。超越自我之乐,得之心而寓之名也。
老师的创作一下了激发了学生创作文言文的热情,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太有挑战性了。在以后的周记中,该班学生也时不时有人尝试用文言写作。为此,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尝试文言文写作。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即可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创意的设计,就一定能迎来文言文教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