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霞
课堂提问,即是在上课时,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和学生对老师的提问。语文课堂的日常提问现状显示,教师的提问,往往并没有实际建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上,设计的问题粗放,实效性低,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的心理特征,不但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还对学生的各种综合素质益处不多。课堂提问的功能为何未能实现提问的行为价值,是每位教学者都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认为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以下几点提问技巧是十分有效的。
小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是十分活跃的,但是一到了初中,则会出现一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上课发言不积极,课堂讨论气氛不热烈,给有效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教学。但是课堂提问不是随心所欲的发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的精心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除了要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扣住重点难点进行问题设计,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多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出发进行提问,注意语句简洁易懂,设计问题开门见山,干脆利落。教师要深知一点,要在一课的开始调动学生的兴趣是多么重要,亦绝非易事,因此,教师要多多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提问设计上多采用学生易感兴趣且容易接受的问题,并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来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
如笔者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深知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甚低,假如在教学中单纯地翻译让学生进行理解,一来学生会保持常态沉闷不语,二来无法体会此文的意境。如是笔者在教学“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景色描写时,进行了如下提问:(1)把原句最后的“盖竹柏影也”删掉可以吗?(2)在原句后添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觉得合适吗?学生明知答案是否定的,但在对这两个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已渐渐明白原句比喻所体现的妙处。
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进行提问,因材施问。教师在把握好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水平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既不让学生答不上来,也不让学生只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欲,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同时,教师可以在提问时适时对较为优秀的学生合理提高问题的难度,对中低等学生先提问难度一般的问题,然后在提醒补充的基础上再提问难度较高的问题。
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蓝蓝的威尼斯》一课后,笔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这个问题的两个问号,给了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空间,一是问学生喜欢这篇文章的“什么方面”,二是问学生喜欢“这方面”的原因。这个问题难易结合,答案可以从多个方面谈及,所以学生都积极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喜欢文章中所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人感觉唯美;有的学生说作者把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都流露在字里行间,因而喜欢。中等生多谈及整体感知,优等生会涉及分析、欣赏之处,既有高度概括,又有辩证分析,给人启发颇深,学生灵感火花的碰撞与深入的见解,确实让这个问题凸显了其提问功能。
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把握好适当的时机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的开端和结尾常常是最好的调动学生求知欲的提问时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新课开始时设疑提问,可以快速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因为此时学生的有意注意是最集中的。同样的在课结束之际进行提问,教师可以考查到学生对此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者发现教授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同时,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多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或者各新型教学手段进行提问,使学生与教师默契配合。教学实践证明,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才是有效的提问。笔者善于利用多媒体强大的声像功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如在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变色龙》一课的教学开始,笔者也像其他老师一样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变色龙长什么样吗?”但不同的是,笔者与学生并非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语言空谈、画面空想上,在学生各自说了一番变色龙特色后,笔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变色龙”的图片,认知它因能变化颜色固称“变色龙”,然后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提问:“你们身边有具有‘变色龙’特点的人吗?”就在同学们仍对“变色龙”兴致正浓的时候抓紧时机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课文上。
总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研究教材,了解学生,运用新理念、新手段展开提问教学,适时适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