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体会,就如何发挥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加强朗读训练,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意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朗读是学生学习作者的书面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说话是学生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要把话说得好,说得生动形象,合乎逻辑,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就得先朗读课文,先学习书面的语言,灵活运用书面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正确、读流利,但是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常常拖腔唱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刚刚开始识字,认识的汉字不多,又很陌生,一边读一边还要想想这些汉字的读音,所以读书速度就慢了。那些记字记得熟练的学生,朗读课文比较正确流利,而那些汉字记得生疏的学生,朗读课文就比较困难,边读边认字,就形成唱读。久而久之,就很难改正了。所以要学生读正确流利,首先就要抓好识字教学,而且要不断巩固识字。
其次,阅读教学要做到多读少讲,甚至做到以读代讲。实践证明,经常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运用词句。能使学生把作者的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语言。从这里可看出,多朗读,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学生品读埃斯内尔的话后,教师引读“特殊礼物”就是指什么?学生在反复朗读后齐读“装着祖国波兰泥土的银杯”,反复品读体会老师希望肖帮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在学习到“当时他才39 岁”这句时,带领孩子们抓住“才”字反复朗读,体会“才”中体现的对肖邦英年早逝的无比伤感,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
由此可见,只有加强朗读,多读,学生积累的词汇就越多,体会得就越深切,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就越有帮助。
小学生读书往往像和尚念经一样,虽然眼睛看着书,口在念,但心却不在课文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另一方面与教师未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有关。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理解性阅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再如《草原》一文的第一段,老舍描绘了他初入草原所看到的草原美丽的景色,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草原的景色如何,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草原的?亲眼目睹草原景色,他的感受如何?草原的景色如诗如画,假如你身临其境,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反复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争加深了,而对课文内容理争的加深又反来促进学生的朗读。
如何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读得生动一点”,“要读出感情来”,那是没有用的,因为学生不知道怎样读生动,怎样读有感情,如果只是机械地提示学生哪儿要重,哪儿要轻,哪儿要高兴,哪儿要悲痛,那更有害无益,那样学生会读得矫揉造作。我们只有启发思考、想象、查解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感染,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表达的愿望,才能使他们自然地读出感情来。
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一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描写声音的词:哗哗、渐近渐响、人喧马嘶、喧嚣。动词:飘、拂、涌、盖。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课文中心的重要作用,如从“飘”字体会到了瀑布的声音很轻,因为离得远,所以作者说像微风拂过树梢,若有若无,给人以轻柔灵动的感觉。从“潮水般”“涌上来”“喧嚣”感受到走近后,瀑布声音的巨大,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瀑布声音比做汹涌的潮水,使我感到声音的响。并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总之,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就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