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皎皎
“提问”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师生互动的基本途径,可以说,课堂教学就是在“问”与“答”的互动中推进的。“问”的好,课堂就显得更高效;“问”不好,就是浪费时间。所以,课堂的成败几乎决定于课堂提问的优劣。课堂实践表明,课堂提问要精巧细致、注重情感渗透,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精巧的课堂提问不仅仅要注重提问的知识性、科学性,还要注重提问的层次性、艺术性。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于探究中逐级而上,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就是有价值的问题。当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有难度的,需要老师显性备课和隐形备课相结合。静态的教材和动态的学生都需要老师在备课的时候精心预设。
在学习《月光启蒙》一课时,一位老师设计的问题有:1.母亲在什么时候为我唱歌呢?2.母亲的歌谣是怎样的?到文中找出描写的语句;3.为什么用“月光启蒙”当作课题呢?老师把题目展示出来以后,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展开交流,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启蒙”二字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问题设置由浅入深,实现知识的自然内化。
所以,备课时不仅要挖掘教材,熟练掌握教材要传递出的信息,还要观察学生,细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接收能力。而“问题”正是“传递”与“接收”的桥梁,老师要设计出恰如其分的问题,带领学生轻松跨过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就可以实现学习“质”的飞跃。
问题要重视“情感因素”说的就是提问的“艺术性”。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老师要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时刻把握“感情基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旨”或“主题”。老师质疑解疑就是对文章的充分剖析解读,如果老师能够用一根“情感线索”牵着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这就要求老师对教材要充分解读,善于捕捉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哪怕只是一个字、一个词,也要深刻挖掘,而不能三言两语空洞解释完事。
教学《爱如茉莉》一课,问题的设计要始终围绕着“爱的真谛”。老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试着找出文中描写爸妈互相关心的细节,一边读,一边勾画。(引导学生寻找“爱”的影子);2.试着用恰当的语气阅读所找到的细节描写,体会“真爱”是如何体现的?(指导学生体会爱);3.小组讨论,对句子“那簇茉莉花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的理解。(用爱点题);4.品味生活,用“爱就在我身边”为主题说一段话,(达成情感目标)。文中于平淡的小事中蕴含着浓浓的爱,老师要用问题去引导学生体会爱,并且要继续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寻找爱。
无论老师的问题如何设计,最终要实现“实效性”目的。老师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要把教材中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打开思维,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问”要求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后才能给出答案,而不是仅用“是”与“不是”的判断来回答。所以,问题要有“含金量”,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并非“难倒”学生就是胜利,问题的设计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有一定的“梯度”。集体教学要以照顾到全体学生为目标,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因此,问题要难易适中,由易到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老师设计的问题有:1.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儿童多”的句子,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2.作者如何描写海棠花的“旺”?说说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3.春天里“儿童多”和“花儿旺”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前两个问题是对学生阅读认知上的考察,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出比较准确的答案。而第三个问题则是对文章主题的探究,需要学生更进一步思考。学生在探究前两个问题的时候,对第三个问题也可以有所体察,层层推进使问题显得更有效。
课堂提问是贯穿课堂始终的主线,设计好课堂问题,可以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学生在组织问题答案的时候,体现的是其思维的过程。学生对语文教材的解读,必然有其个性差异,老师要设计不同难度、不同梯度的问题,并允许有不同声音存在。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设计精巧的问题,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与作者共悲喜。问题提出以后,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的脚印,也要明确自己在认识上的差距,力争让每一个“问题”都成为学生进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