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娜
有效的问题设计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顺思路,提升阅读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一方面有效提问,另一方面则启发学生自主设疑,自主提问,借由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问题,构筑一个神奇的无形磁场,激发学生、教师、文本、作者等展开多方讨论,从而产生思维碰撞,穿透文本,直达作者的内心,体验阅读带来的审美和情感的双重愉悦。那么,该如何营造有效的问题磁场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多加预设,千万不能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对文本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阅读思考的自主能力就会逐步丧失,语文阅读的兴趣也将一步步泯灭。因此,调适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扣题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这是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良好途径。
如在执教苏教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时,笔者紧扣文章题目,发动学生思考:想一想,如果将题目改为《美丽的荷塘月色》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借着这个新课题,不但能够发挥想象,而且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用心感受和描绘想象中的荷塘:有的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月下的烟水浩淼,有的用灵动的笔触描写那梦幻般的月色。在学生的笔下,那是一派仙境。接下来设疑:为什么课文的题目是“荷塘月色”而没有附加上美丽呢?这样命题有什么深意?你能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吗?学生还未读课文,就对课文有了大致的思路,透过字里行间,读到了朱自清流泻在文中的淡淡忧伤。到底是什么让他如此心绪不宁呢?他又是如何平复自己,在这荷塘月色下获得心灵安慰的呢?学生由此展开探究,对课文就有了探索的兴趣。通过设疑叩问,学生对课题“荷塘月色”有了好奇心,进而将思想引入到体会作者的情感中来,由此,在内心疑问的诱惑下,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研读文本,开启了阅读课堂的求知之旅,为下一步探寻文本奥妙奠定了基础。
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教给学生品析言语艺术、领悟言语奥妙、体会文本言语的精髓。高中语文教材选用的课文都是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言语评析价值。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具有思维含量的分层提问,帮助学生展开探究,从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步步质疑,营造问题磁场,并由此实现与文本情境的融通共生。
如在执教苏教版课文《琵琶行》时,文章借用琵琶女的琴声,抒写淤积心底的愁闷,倾诉悲愤不平的感情,让世人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其中的言语之妙,笔者从文本开始层层追问:在这首诗中,仔细想想,是从哪个地方开始写琵琶女的弹奏?总共写了几次弹奏?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认为这里有三次描写:第一次是刚到江边,诗人送别客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个时候听到的是一种忧伤的情绪,学生感知到的是一种素未相识的淡淡的情怀。第二次是在将船靠近之后,两人相邀互见,进行了仔细深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第三次是在诗歌的结尾部分,流连忘返,即将告别之际“莫辞更坐谈一曲”。由此,学生把握了整首诗歌的三个层次:初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青衫湿。
正如诗中所言,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知己知音的共鸣。文中的琵琶女绝非寻常之人,借用纤纤十指便可以将满腹的哀怨表达出来,让诗人唏嘘不已。都说琵琶行是千古绝唱,到底绝在哪里呢?文中情感的流露在哪里体现出来?学生继续寻找答案,发现最吸引人的是语言和音乐的巧妙融合,其中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些都充满了音乐的美感,但又让人仿佛看到了鲜明的形象。音乐无形,描摹声音更难,但在白居易的笔下,情动于理,随感而中,将乐曲的婉转曼妙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上课堂教学,教师的层层追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其在文本之间徜徉,细细品析语言的妙处,从而使学生积累语言,提升语感。
言语和文本是语文课程的两个要素。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言语的引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言语知识,从而提高言语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深入解读文本。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教师过分注重某一个方面,导致课堂效率较低。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要言文并重,在语言和文本中寻找平衡点,破译课文的情感密码。
如在执教苏教版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时,为了让学生领略到古文知识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笔者进行了三个层次的教学。
第一层次,使用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对文本的猜想。《左传·僖公三十年》中有这样的典故,说是在春秋时期有个郑国的商人到周国做生意,结果碰到了偷袭郑国的秦军,他对秦军的意图非常清楚,这个时候他会怎么做呢?学生有几种猜想,认为这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生意即可,没有必要也不会过分关注这件事;也有人认为他会巧用智谋,说服秦军而救郑国。到底他做了什么呢?笔者由此引入课文课题。
第二层次,笔者让学生加强课内外练习,理解文本的精髓。先从课题开始,让学生思考:烛之武退秦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去退秦师?这里有什么典故?借助资料,学生弄懂了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
第三层次,笔者讲了晋公子重耳出逃的故事,也融合了一些寒食、清明的文化知识,在讲授“贰于楚”时又借用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情节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秦晋围郑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从有趣的历史故事中增长了历史知识,同时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江苏省教科院杨九俊副院长提出了“洗课”的教学理念。所谓“洗课”,就是将冗杂的流程去掉,课堂内容含量大,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为此,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钻研,删掉不必要的环节,还原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如在《鸿门宴》教学中,有人认为要继续深入挖掘司马迁的一家之言,这对于高中生来说有些过于复杂了,容量过大,会导致学生不堪重负。笔者认为,类似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留到后面作为专题进行处理,而不是在阅读课堂中进行。
另外,在教学流程方面,教师要将重点放在问题探究和写作模仿两个方面,其他的诸如导入、拓展都要为这两个方面的教学让路,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紧凑、合理,没有必要每个流程都面面俱到。
总之,营造阅读课堂的问题磁场,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合力,构筑一个具有极强语言粘合密度的交流场,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字鉴赏力,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