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2015-08-12 09:14张扬恩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国学渗透小学语文

摘要: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不仅仅要学习基础的字、词、句、段、篇,更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教材中获得最基本的思想教育,用国学经典来夯实学生的基础是非常好的方式。

关键词:国学;小学语文;渗透

语文学科的最本质特点是它的文化性。积淀在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等则构成了它内隐的文化信息。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国学经典,能够使学生体悟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文化工具的极大魅力,更能将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国学经典的必要性

(一)文化传承的必要性。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一阵“国学热”。无论是电视上的“汉字听写大赛”,还是国外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似乎都在昭示着国学的复兴。然而这也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既是“复兴”,就暗示着国学已经处于式微之时,所以才要“复兴”。但是,单靠几个听写的综艺节目,或者是穿着汉服拜孔庙,就能够做到“复兴”吗?不太可能。为了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传承,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从孩子们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必须要开始进行国学经典的渗透教育。

(二)人文氛围营造的必要性。现代的语文教学,基本上还是都处于你问我答的状态。低年级的学生学拼音,学生字,高年级的学生就开始在老师给出的套路下进行写作的练习。这样的教育实质上根本没有跳出应试的窠臼,整个课堂都是为了考试,毫无文化氛围可言。而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文化氛围,就失去了它最重要的价值。教师在课堂上加入国学经典的渗透,可以极大地提升课堂的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培养阅读能力的必要性。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现代文阅读怎么教?现在的学生,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明显下降。究其根本,是因为没有打好基础。我们看《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薛宝钗等人,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能吟诗作赋,满腹锦绣,字字珠玑。而现在十二三岁的学生,估计连一篇完整的文章都读不通透。有人曾经提议,说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根本不应该教现代文,而应该先教文言文,文言文学好了,现代文就手到擒来了。这个观点当然有失偏颇,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教师从小就对学生进行一些传统文言方面的教学,经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那么以后的现代文阅读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如何在课堂中渗透国学经典

(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老师自己对国学都不够了解,甚至一无所知,那怎么去对学生进行教育呢?这种情况在农村学校尤其常见,很多教师自身的素质严重不过关。针对这种情况,教育的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多组织针对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训和进修。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对文、史、哲都有一定的了解并能融会贯通,这样在课堂上讲起国学来,才不会寡然无味。

(二)增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农村乡镇小学,多媒体都是一个奢侈品。然而在国学经典的教育中,这却是非常重要的教具。试想:给一群从没有去过三峡的孩子们讲《登高》,他们如何去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如果有了多媒体设备,在教学的时候放出三峡的秋景,再配以萧瑟的音乐,就很能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意境,比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事半功倍。

(三)加强校本教材的研发。现在小学生们使用的教材,都是人教版的统一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要他们爱祖国,爱人民。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空泛的说法。要爱祖国爱人民,首先就要从爱家庭、爱家乡教起。学校应该加强校本教材的研发,结合当地的实际,加入合适的内容。比如川渝地区的学校,就可以讲授杜甫李白等人关于三峡的诗歌,培养学生对家乡美景的热爱,山东的学校,可以选择性地讲授《论语》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先贤的景仰,而西北地区的学校,选择边塞诗歌则是很好的选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本教材中加入县志等文献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历史人文,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三、课堂中渗透国学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按照实际情况選择内容,因材施教。在小学低年级,可以选择《千字文》、《三字经》等朗朗上口的教材,让他们在浅显易懂的文字中初步领略传统文化,而到了三四年级,就可以开始进行诗词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怀,五六年级的时候,就应该学习《论语》、《史记》等经典著作中的经典篇目,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更深层次的优秀文化,并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加强诵读训练。多读,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在国学经典的教育上,读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古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汉字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诵读的重要性,它既具有形体之美,又具有音韵之美。在读的时候口眼耳并用,欣赏它的结构,“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品味它的音韵,形成强烈的语感。

(三)灵活变通,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教育。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即讲“应景的国学”。比如说,在清明节假期回来后,给学生讲一讲清明节。怎么讲?将清明节的起源、和清明节有关的诗词、和清明节有关的传统,做成一个精美的PPT,再配上古典的“高山流水”古筝曲,在课前花十五分钟进行教学。到了端午节的时候,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端午节的有关知识。国学经典的教育渗透不仅仅是在正式的课堂教育中,而是只要有合适的时机,都可以进行教育。

国学经典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要具有文化传承者的使命感,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将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张扬恩(1957—),男,重庆人,专科,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 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国学渗透小学语文
“垂”改成“掉”,好不好?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